劉來權 雷燕瑞 陳燕 馮艷丹
摘 要:針對目前高職教學實踐過程中出現的一些問題,進行了以課程教學為導向的學生職業素質培養一體化教學的摸索。
關鍵詞:職業素質;專業課程;融合;創新教學
作者簡介:劉來權(1979-),男,陜西人,海南軟件職業技術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為職業教育、多媒體應用;雷燕瑞(1980-),女,陜西人,海南軟件職業技術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為職業教育、數據庫應用;陳燕(1978-),女,海南人,海南軟件職業技術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為影視后期、職業教育;馮艷丹(1982-),女,湖北人,海南軟件職業技術學院講師,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新聞理論、新聞寫作。
基金項目:本文系海南省高等學??茖W研究項目“以‘校企合作為導向的電視節目制作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研究”(編號:Hj2010-46)及海南軟件職業技術學院研究項目(編號:Hr200912)成果之一。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7518(2012)35-0024-02
一、高職專業特色與教學模式
高等職業教育的本質特征是重視實踐技術教學的每一個環節。從行業發展和崗位變化來看,高職課程設置與社會需要的崗位關系密切,實踐教學內容與社會崗位能力的要求也是“高度仿真”。 因此,高職高專要創辦一個新專業或增加一個課程,必須有一定的教育資源作基礎和市場需求,在力所不能及的條件下有所不為。
高職教學課程主要是以提高學生學習職業綜合能力為中心內容、以實際應用能力為目的的教學原則來規劃的課程結構。在這個課程結構體系中,教師應根據自身在所有的職業實踐中獲取的經驗為高職學生提供有用的學習資源,施以教育指導,并將職業綜合能力培養與職業技術技能培訓有效結合并將其貫穿于整個培養實用人才的過程中。學生應遵循教師教育教學模式,根據自己學習掌握的情況擬出實踐內容的重點,突出“自己做”的學習態度。同時,教師始終把學生放在教學模式的中心位置,強調發揮學生在教學中的能動性,激發他們迫切的學習愿望,高昂的學習熱情,只有這樣才充分體現了“以人為本”和“教學做合一”的教學理念。在教師完成工作任務的時候,學生也掌握了知識,具備了職業能力,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
我國高職人才培養目標是向本地區社會經濟建設輸送合格的建設人才,是為區域性的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培養實用型、技術應用型的復合型人才,所以就決定了高職人才培養模式是面向市場的不同需求。為此,教師應該有所體會,要使高職教育教學具有個性特色及能夠健康發展,進行實踐教學課程的開設就成為其實現的關鍵,因為學生學什么和教師教什么關系到畢業生人才的質量與社會的適應能力,所以教師應該在學生已經擁有的經驗基礎上加強對其的實際應用教學力度,進而推動高職教育教學的發展。
二、高職生應具備的基本素質
綜合職業能力主要指求職者在本身所從事的行業中在實際應用活動中所呈現出來的專業技術能力、管理以及策劃能力、社會能力的總和。在狹隘的職業教育教學理念中,職業能力的獲得是被認為在針對某個崗位或職位而對個人進行培訓,在個人受到職業培訓之后就及時擔任崗位職務。隨著社會的蓬勃發展,高職學生的綜合職業能力已從單純的“技術勞動者”成功變變為“技術人文者”。教師除教授專業知識的綜合職業能力以外,還必須把職業領域中所有有關應用技術能力、解決問題能力以及交流合作能力等技能教授給高職學生,讓其具有更強的職業能力和其他能力進行遷移的能力。因此,在教書育人的每一個環節,始終注意學習素質的培養,讓他們轉換為在未來社會生存中適應與發展的能力。第一,學生應學會自我學習。在高等職業院校里最主要的教學特點為注重專業技術的實踐性,必須將學生推向實際實踐活動中進行對于復雜型問題的解決與學習,讓高職學生置身在實踐中以積極主動的態度將理論課程與實踐課程結合,在鞏固和知識技能獲得的同時,也培養學生的終身學習能力。第二,要讓學生學會合作。在教學實際過程中讓學生學會在自我學習中收獲經驗和在工作實踐過程中學會承擔自身的職責,還應讓其學會爭取別人的幫助以及幫助他人,注重對其團隊合作精神的培養。第三,教授學生學會自我導向型學習。這樣就會使他們有很強的學習動機與能力,促進人綜合素質的全面發展。
我們知道,工作對高等職業院校學生來說,不但是個人生存和維持家庭基本生活的手段,同時也是發揮及發展個人的職業才能的主要途徑,也就是學生要完成與特定職業相對應的崗位工作的主要任務與職責必備的能力。具體來說,高職院校學生應具備如下職業素質要求:
(一)愛崗敬業的職業操守。在企業單位里,需要人人必須具有服從上級命令、聽從上級指導的良好習慣,力求把自己的本職工作做好。所以,我們可以在講授專業知識的過程中,介紹一些與本專業有關的生動事例來培養學生的艱苦奮斗精神,以培養學生愛崗敬業精神。同時,“服務意識”是他們學生適應市場需要的基本要求,在課程的教學活動中,教師應潛移默化地將服務意識灌輸給學生,縮短學校到就業的過渡期,更好地適應將來的工作。
(二)本專業實際的操作能力和解決復雜的綜合性技術或操作問題,這是從事職業活動所需要的職業技能和職業知識,是將知識轉化為物質的實踐技能。想要加快我國市場經濟的發展速度,除了要建立一支規模龐大、技術水平高的科研團隊外,還必須建立具有高素質的、實際應用能力強的隊伍。這些動手及應用能力強的人才是把文化知識轉變成生產力的重要保障,與經濟效益有著直接的聯系。
(三)掌握多方面、多層次、多領域的職業素養。市場瞬息萬變,對人才的需求也千變萬化,競爭力強的人,必定適應社會能力強。一個人不能適應社會在不斷發展,所學的職業內容和就業崗位也無法適應處于不斷的市場變化中,個體的能力無法體現,自我的生存能力自然就弱。在這個千變萬化的信息時代,在同一個職業崗位上工作一輩子已經成為歷史。隨著國內社會經濟模式的轉型,會有分化出新興的產業,這可能會導致工作崗位結構發生變化。所以,要求高等職業院校學生必須對社會未來的發展具備較強的適應能力,掌握多種職業技能是一張很好的“通行證”。
(四)講究團隊協作精神。團隊不僅強調個人的工作成果,更強調團隊合作的業績,故團結合作精神對目前企業及其他社會團體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用人單位通常要求把個人的一切與單位的興衰成敗相聯系。工作人員只有具備了強烈的團隊意識,才能真正發揮團隊精神,實現1+1>2的效果。
(五)創新能力。當今社會的競爭,與其說是人才的競爭,不如說是人的創造力的競爭。高職生要在社會立足,則需要有較強的創新能力。勞動者創新素質不是幾個方面的簡單相加,而是各能力上的累加,它標志著勞動人員的素質水平。在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這個戰場上,創新能力就是企業獲得競爭優勢的主要因素之一,并影響著企業的生存及發展趨勢。因此,培養學生的創新素質就凸顯出來了,高職院校學生的創新素質表現在工作中產品開發,以及創造出優質產品,使企業立于不敗之地上。所以高職要積極開展創業教育,提高學生的創業能力。
三、把職業素質融入高職教學中的有效途徑
(一)走出去。在學習專業課前,讓學生帶著問題任務到企業參觀學習,使學生們初步認識崗位“職業素養”的要求以及不同職位的待遇差別等,激發他們的專業興趣和積極向上的學習心態。
(二)請進來。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對專業的不同認識和對未來迷茫的問題,最好的解決方法是用 “事實”說話。在專業教學的過程中,請較成功的往屆畢業生做專題報告,進行經驗交流。通過講述他們的成功奮斗史,間接的教育高職生理智面對社會競爭的殘酷性,幫助他們樹立以積極的心態來迎接挑戰,實現自身的價值。
(三)在課堂理論教學中注重“人文素養”的教育。高職類的學生雖然在諸如知識層面上存在不盡人意的地方,但他們智力和動手能力并不差。為此,我們在課堂上一方面通過轉變教學理念和方法,以學生為主,調動他們尤其是那些“問題生”的積極性,一旦發現他們的亮點及時表揚,激發積極參與的學習心態。同時,允許他們犯錯誤,盡量避免矛盾的激化,以體現出“人文”的關懷。另一方面,適時將行業內的一些信息傳遞給學生,讓學生充分認識自己個體與企業生存和發展的關系,從而明確自己的社會責任。
(四)在實踐性較強的課程中注重基本技能、協作精神、安全意識和責任意識的培養。由于人才培養模式的特殊性,也決定了高職教育教學的關鍵是要抓好實驗、實訓、實習三個環節。為此,在課程的教學中,教師通過組織課程內容的實訓,不僅可讓學生體會完成操作任務要掌握操作要領,還要兼顧到整個操作組成的分體系,培養與他人協作共同完成任務的團隊精神等。學生通過實訓操作任務的完成從而獲得了學習習得的成就感,增強了學生對專業的興趣,學習、工作更加有熱情了。
(五)提升教師自身的職業素養是關鍵。教師是學生學習的榜樣,而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這就決定了教師一要具備本專業高深淵博的知識和技能,二要有教書育人的高尚道德。目前這兩者兼優的教師不多,因此,加大師資培訓力度尤為迫切以加強教學與社會實際的融合。
四、結語
高等職業教育是與社會經濟建設的實際結合得比較緊密的教育類型,在培養高職院校學生時,要加強專業技術與社會人才需求的聯系。想培養出社會市場需要的實用型人才,高等職業院校的教育教學就必須要以綜合職業能力為本,加強高職學生的職業技能,只有這樣,我們培養出來的高職生才能適應風起云涌的市場經濟大潮。
參考文獻:
[1]李革.以就業為導向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J].經濟與社會發展,2004(7).
[2]袁錫明、鄭冰如.注重學生實踐能力培養提高學生綜合職業能力[J].職教通訊,2001(9).
[3]孫玫璐.建構學習化社會的職業技術教育與培訓體系[J].全球教育展望,2003(10).
責任編輯 時紅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