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職院校外語專業學生的創新素質培養需要樹立專業教育與創新教育相融合的理念、探索多樣化的人才培養模式和教學模式,并將創新素質培養理念落實到教學的具體工作中。
關鍵詞:創新素質;培養;高職外語專業學生
作者簡介:魯吉(1956-),男,山東淄博人,江蘇技術師范學院外國語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為英語教育教學,第二語言習得(英語學習策略應用)。
中圖分類號:G71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7518(2012)35-0078-03
近年來,我國綜合國力迅速增強,國際地位得到空前提高,正在由本土型國家向國際型國家轉變[1]。在這一進程中,外語已被視為國家發展中不可或缺的資源之一而上升到國家發展戰略層面[2]。鑒于此,高職院校外語專業如何根據國家戰略和時代發展要求,培養大批具有創新素質、能在各行各業涉外領域進行創造性工作的外語類人才,這是一項迫切需要研究的課題。
一、高職外語專業學生創新素質培養的必要性
根據有關研究,當前我國的高職教育出現了一個誤區:過分強調對學生“硬實力、硬指標”的培養和訓練,而忽視了“軟實力、軟素質”的教育和養成。所謂“硬實力”,主要是指與專業知識、實操技能、外語水平、計算機應用能力等有關的顯性智力因素;而“軟實力”則是指學生應該具備的思想道德素質、法制觀念、職業心理、人際交往與溝通能力、承受挫折能力以及團隊合作、學習能力、創新素質和創業精神等隱性的非智力因素。大量事實表明:用人單位錄用人才的標準越來越務實,學歷和各種證書已不像幾年前那樣受重視。與專業知識和崗位技能相比,用人單位越來越關注求職者是否具有開朗的性格、與人合作的能力以及敬業和創新精神、職業道德等綜合素質[3]。可見,“軟實力”作為一個人潛在精神和價值層面能力和素質狀況的反映,對大學生的未來成長和職業成就尤為關鍵,高職教育同樣不能忽視。尤其在建設創新型國家和人力資源強國背景下,具有較強的創新素質是當今社會和時代對高職院校學生的普遍要求。然而,就目前高職院校外語專業學生而言,其主體意識和自主學習意識較淡薄、被動學習問題較突出,基礎普遍較差;缺少專業學習策略和方法指導、較多地以“死記硬背”的機械性方法學習,不會進行自主學習,特別是不會應用學習策略創造性地解決專業學習中的實際問題[4][5]。因此,作為高職教育的育人過程, 外語專業在重視訓練學生扎實的專業技能,為學生尋求理想職業崗位創造必要條件的同時,更應重視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尤其是創新素質的培養,為學生的職業生存和未來發展奠定基礎。
二、外語專業學生的創新特征與創新素質內涵
“創新”曾是經濟學上的一個概念,最初由美國經濟學家熊彼特(J.A. Schumpeter)提出。他認為“創新”是建立一種新的生產函數,是把一種生產要素和生產條件的“新組合”引入現存的生產過程,使生產技術體系發生變革;創新是一個經濟范疇,而非技術范疇;它不是科學技術上的發明創造,而是把已發明的科學技術引入企業之中,形成一種新的生產能力[6]。由此可見,熊彼特的創新概念大致是指發明的應用。現在“創新”這一詞語已被廣泛應用于各個領域,不同的領域對“創新”有不同的內涵。
(一)外語專業學生的創新特征
外語專業學生的創新特征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理解:首先,從專業屬性的角度分析,高職外語專業屬人文社科類范疇。這一性質決定了該專業學生的創新有別于工科類專業的小發明、小創造等創新。其表現形態應該主要是非物化的,如新思想、新理念、新思路、新方法,等等。上述高職外語專業在創新成果方面的這種以非物化形態為主的特點,決定了其學生的創新也應該主要是非物化的:求新、求異的創新意識;主動探索、敢于打破常規的創新精神;學習新觀念、新思想,嘗試新方法培養專業學習與實踐能力;應用學習策略促進創新思維能力發展,提高解決外語專業學習方面的實際問題的能力,等等。其次,從作用和影響范圍的角度考察,能使社會發生較大變化或產生重大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創新人才畢竟不多。雖然我們不排除外語專業的個別學生,也可能會取得具有比較重要社會意義或實用價值的創新成果,但這并不是對外語專業學生的普遍要求。所以,高職外語專業學生的創新應主要從其個體或群體的活動角度以及縱向比較和發展的方面去評價。也就是說,這種創新主要不是以學生直接對社會所作出的貢獻為參照的,而是更加關注對其個體或群體本身的情況:只要學生從事的創新活動相對于其自己來說是新穎的、獨特的、具有突破性的就是“創新”。從這個意義上講,這種“創新”具有明顯的教育屬性,因此學生的這種“創新素質”是可以培養的。第三,從創新的內容方面分析,高職外語專業的“創新”并非只是一般意義上的創新,其創新應以學生的外語專業學習與實踐為依托進行。正如文秋芳教授所指出的那樣,“他們的創新必然以聽、說、讀、寫、譯的語言活動為依托,以自己的知識積累為基礎,以各種能力為物質保障”[7]。由此可見,高職外語專業學生的創新實際上就是創新性的專業學習與實踐或專業學習與實踐創新。
(二)外語專業學生的創新素質內涵
根據我國有關學者的研究,創新型外語人才是外語專業的精英人才,其主要特點可概括為:具有跨學科的專業知識、跨學科的技能結構和跨學科的發展能力;較強的自主學習與自我教育能力;對新事物有好奇心與敏感性、具有對新知識的求知欲望以及對司空見慣的事情提出問題和產生疑問的能力;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和較好的心理素質;具有與人溝通和合作的能力、組織能力、決策能力以及處理復雜問題的能力[8]。簡言之,他們具有較高的創新素質。因此,一些學者認為創新型外語人才的培養宜規模小、規格高,“只適合在極少數重點學校實施”[9]。
那么外語專業學生的創新素質內涵是什么?對此文秋芳教授的解釋是:創新素質主要由創新精神、創新能力和創新人格三方面構成。創新精神體現在兩個方面。第一,求新,即新事物的好奇心與敏感性,對新知識的求知欲望;第二,求異,即對司空見怪的事情能提出問題,產生疑問。創新能力包括創新性思維能力和解決問題的實踐能力。前者必須具備敏捷性、靈活性、批評性、獨創性、探索性和多向性思維品質;后者指與人溝通和合作的能力、組織能力、決策能力以及處理復雜問題的能力。創新人格是創新所需要的心理素質和思想品質,包括自信、自尊、樂觀、開朗、謙虛、謹慎;事業心、責任心、恒心、毅力[10]。
如前所述,隨著我國建設創新型國家戰略的全面實施,以及語言資源的理念上升到國家發展戰略的層面,國家需要大批具有創新素質的外語人才。在此背景下如果我們把這類人才理解為由極少數重點學校來培養的為數很少的精英人才,那么就不能滿足當前和今后國家發展戰略的需要。全面實施創新型國家建設和國家外語發展戰略是一項宏大的系統工程,需要不同類型和層次的外語類人才。況且創新人才也是相對的:我們只能說總體上“創新型外語人才”比其它類型外語人才的創新素質更高些,但這并不意味著其它類型的外語人才沒有或不需要創新素質。當然,對不同類型和層次外語人才的創新要求和側重點可以不同。這樣我們就可以把外語類人才劃分為不同的種類,例如“高級外語類人才”、“普通外語類人才”等。前者是指外語及外語相關(應用)領域中具有較高創新素質的專家或骨干;后者則指外語及外語相關(應用)領域中具有一定創新素質的一般專業人士。在此基礎上,再將上述不同種類和層次的外語類人才細分為“復合型”、“應用型”、“職業型”等類型。這樣就可以根據需要組合產生多種外語類人才,從而便于對其具體內涵進行研究,為不同院校培養不同的外語類人才提供可選擇的模式。
三、外語專業學生創新素質的培養
(一)專業教育與創新教育的融合
培養外語專業學生的創新素質,既離不開專業教育,也離不開創新教育。要處理好專業教育與創新教育的關系,樹立兩者相融合的理念。外語專業學生的“創新”在很大的程度上應該體現在其專業學習與實踐方面,因為他們在校學習期間天天都要接觸專業學習,一旦他們離開了專業學習,那么其創新素質的培養便失去了基礎。如果我們將專業教育與創新教育理解為是兩種相對獨立的教育,甚至是相對立的教育或者簡單地認為它們是“專業教育+創新教育”,那么就難以真正培養外語類人才的創新素質。
(二)多樣化的人才培養模式和教學模式
目前全國外語教育界對普通高校外語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基本達成共識,即外語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可以分層次、分類型,不同院校應根據其特色和定位并結合區域特點和實際的市場需求,具體情況具體分析。于是出現了外語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二分法”(“通用型”人才和“應用型”人才)、“三分法”(外語+文學的“精英型”、外語+其他專業的“大眾型”和上述兩者相結合的“混合型”)以及“多分法”(“通識型、“復合型”、“精英型”、“學術型”、“職業型”)等模式[11]。外語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多樣化已成為我國外語教育改革和發展的主要趨勢,由此引起了外語教育的多樣化和個性化發展。
普通高校多樣化的外語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為高職院校探索具有創新素質的外語類人才培養模式提供了借鑒。我們基此可以探索出諸如:“高級外語類人才”、“普通外語類人才”,均可選擇同“復合型”、“應用型”、“職業型”中的任何一種類型優化組合,形成較理想的人才培養模式。
同樣,不同高職院校應根據其特色和定位,并結合區域特點和實際的市場需求等情況,建構同培養具有創新素質的外語類人才相適應的教學模式。
(三)具體化的創新素質培養
為了保障創新人才培養和教學的質量,必須將創新素質培養理念落實到教學的具體工作中。因此,要在外語專業建設規劃、人才培養方案、教學計劃和課程實施性教學大綱等教學文件中體現培養學生創新素質的內容,并出臺有助于創新素質培養的管理文件。這樣便可以使外語專業的創新教育有依據、人才培養具有可操作性。不同類型的院校可以根據自身的辦學理念和特色,結合外語專業教學實際,堅持能力與素質為重、分型培養的原則,修改不適應創新素質培養和創新教育的內容。例如,在符合當前我國高職教育的學生培養質量和規格的總要求前提下,修訂外語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提出外語類人才培養規格的具體要求;通過調整不同類型課程的比例或課程設置,改革創新課程體系,進一步突出不同專業方向/職業的特色;強調對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和專業自主學習與實踐能力的培養,從而更好地體現此類人才的特點。其次,要將創新人才培養理念貫穿于教學的各個環節。
1.開發并開設外語專業學習平臺課程或特色課程。以往的外語專業教育過于強調專業內容學習,而忽視如何進行專業學習的指導。因此,建議為一年級新生開設《外語專業概論》和《外語學習策略》課程。前者可由專業負責人和各主干課程主講教師共同擔任:專業負責人向學生簡要介紹外語專業的人才培養計劃、培養目標、主要課程設置、教學要求、教學環節等等,使他們對外語專業有一個初步了解。主講教師則利用其緒論課的機會就開設該課程的目的、應達到的教學目標和具體的教學要求,以及應完成的教學任務等告訴學生;就所授課程的學習策略對學生進行宏觀指導,為其外語專業創新學習打下基礎。這樣,新生一進校便可以得到專業學習的“導航”。后者在于發揮其教育功能:以較系統的學習策略學習與應用為突破口,幫助學生恰當、有效地應用學習策略改善其專業學習(學會學習);通過學習策略教學,使學生提高自我管理外語專業學習的水平,增強其主體意識、自主學習和創新意識;轉變被動的學習方式、培養自主學習能力,進而促進其形成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實際問題的創新素質。
2.將創新教育融入相關課程的教學中。例如各任課教師可以在課程教學中融入一些創新教育的內容:針對大一新生不會學習、不善于學習的情況,在專業基礎課程教學中有意識培養學生創新學習的習慣,增強創新意識;對大二、大三學生則可以通過專業必修與選修課程對他們進行基于項目和任務的教學,并模擬職業或崗位工作情境進行專業與職業訓練,培養其專業綜合創新能力。
3.開展課內外自主學習與實踐活動,培養學生專業自主學習與實踐創新能力。如實施導師制、開放式、任務型自主學習體系;開展“語音實訓”、“外語學習策略應用實踐系列特色活動”、和“大型模擬翻譯”;組織學生積極參與社會英語實踐活動等等。
參考文獻:
[1]李宇明.中國外語規劃的若干思考[J].外國語,2010(1):2-8.
[2]文秋芳等.國家外語能力的理論構建與應用嘗試[J].中國外語,2011(3):4-10.
[3]陳曉燕.高職教育更要注重“軟實力”[N].光明日報,2011-9-28.
[4]王琦,王維平.高職綜合英語教學方法探討[J].浙江工商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4(3):80-82.
[5]王憲莉.高職英語教學改革探索[J].遼寧高職學報,2004,6(3):88-90.
[6]劉昌明,趙傳棟.創新學教程[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6:67-68.
[7]文秋芳,宋文偉.綜合素質實踐課—從理論到實踐[J].外語界,1999(3):11-38.
[8]楊凡,等.英語專業人才的培養[A].戴煒棟.高校外語專業教育發展報告(1978-2008)[C].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8:71.
[9]陳新仁,許均.創新型外語人才的理念與內涵─調查與分析[J].外語界,2003(4):1-26.
[10]文秋芳.英語專業創新人才培養體系的研究與實踐[J].國外外語教學,2002(4):12-17.
[11]張蔚磊.中國外語教育的創新、融合與發展[J].中國外語,2011(4):108-111.
責任編輯 謝榮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