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鐵路事業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也取得了長足進步,然而鐵道專業技術人才短缺問題仍然突出。鐵道職業技術學院做為培養鐵道專業技術人才的主陣地,必須重視人才培育,重視教學模式的策略研究,這樣才能肩負培養鐵道專業技術人才的重任。
關鍵詞:人才培養; 改革創新; 專業建設;職業素質
作者簡介:汪維東(1958-),男,江蘇南京人,南京鐵道職業技術學院副教授、高級工程師 ,研究方向為軌道交通與教學。
中圖分類號:G71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7518(2012)35-0087-02
一、軌道交通專業人才培養的重要性
鐵路作為我國經濟經濟發展的大動脈以及城市軌道交通的發展,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在未來的發展中,要實現雙贏和多贏的目標,在實行“橫向聯合”、“縱向一體化”及“戰略聯盟”的協作模式的同時,必須更加重視人才培養戰略。要堅持“確立人才優先發展戰略,堅持人才資源優先開發、人才結構優先調整、人才投資優先保證、人才制度優先創新”的指導思想,充分認識促進軌道交通發展的根本支點,就是必須培養出更多高技能人才[1]。
從長遠發展的角度看,我國鐵路及軌道交通要完成高速、重載、信息化等多重發展目標,實現現代化、新知識、新技術、新裝備的應用,就更加需要大量綜合素質高、專業技能強的高職人才,必須有一支具備較高的科學文化素質、綜合素質過硬、技術功底扎實的高技能人才隊伍作保證。高技能人才隊伍的發展壯大不僅有利于提升鐵路企業的核心競爭力,還將對全國各行業高技能人才隊伍的建設起到巨大的示范作用和推動作用。
二、軌道交通專業人才培養存在的不足
(一)創新激勵保障機制還有待加強
國外發達國家特別重視創新性教育,許多職業技術學院,都擁有自己的創新激勵制度,實施教育創新津貼,額外勞動消耗補償制度等。而我國職業技術學院雖然也有激勵機制,但不能保障激勵的真正作用。我們急需深化創新性教育,建立網絡化、開放式、自主性、探索性和原創性與創新性培養體系,開展新知識、新技術、新方法和新思維,推動企業、高校、科研院所之間的人才培養合作機制。學校還應該多鼓勵和支持青年老師進行一系列探索與試驗,同時提供一定的激勵與保障機制,如在職稱評審、選拔、出國交流等環節有一定優先照顧。[2]鼓勵教師公費或者學校配套資金出國學習與交流半年以上,不安排教學任務,帶薪學習,學習體會國外先進教學理念與方法,完成在國外的科研工作,回校后在職稱評定上優先考慮,甚至成為必須條件。
(二)創新性資金支持還有一定難度
不論從哪個角度看,教師是學院創新教育主要實施者和主心骨,但是學院教師面臨著很多壓力,其中資金上的不足,嚴重制約了教研科研的進程,創新性教學受到影響,影響到人才的培養質量。與此相對應,比照國外學院,政府通過直接投資、給予補貼等方式支持創新人才培養機制建立和發展,加快和提高創新人才培養進程,將創新人才培養提高到保持先進性和可持續發展高度。我國也相應地建立創新人才培養資助制度,我們應不惜重金惜人才,投入充足的創新性資金支持,帶動創新人才培養??啥嗦撓凳∈屑壒こ讨行耐度胭Y金,還可多和風險投資基金、機構、效益好的站段保持密切聯系,持續不斷的從政策上、制度上、資金上及科研項目來源上支持學院教師創新性人才培養。
(三)創新型校企合作體系有待進一步提升
目前,高職院校在實踐中逐漸形成了政府、學校、企業“三方聯動”,合作辦學、合作育人、合作就業“三位合一”的辦學模式。但職業教育在通往合作發展,構建政府、企業、學校多方共贏的道路上,并沒有創造出良好局面,而是處在一種尷尬境地[3]。原因:其一,政府推進校企合作的政策法規與管理機制不健全,政府不能真正統導與指導企業和院校之間微妙關系,沒有搭建起企業和院校之間零距離對接平臺,出現企業和院校“兩張皮”現象。其二,高職院校適應行業企業發展的能力不強。其專業設置、課程設置、教學手段與教學方法等方面與企業需求還有一定距離,產品研發能力和技術服務能力較弱,缺乏對合作企業的吸引力;其三,企業參與職業教育發展的動力不足,沒有把職業教育、人才培養做重點,沒有把培養人才戰略與院校發展相關聯,對職業教育人才培養過程不感興趣,導致了院校一頭熱的局面。
三、軌道交通人才培養的教學模式實施措施
(一)積極引入高科技新技術,增強理論與實踐的嵌合度。把教學模式和人才培養密切結合起來,把全面發展和個性發展緊密結合起來,學院勵志耕耘、銳意進取,探索不同的教學方式,積極引入高科技新技術,大膽運用遠程IP視頻進行現場教學。在地鐵車站各觀察點布設監控設備,使學生坐在教室里通過遠程視頻和音頻能夠看到與聽到地鐵車站機電設備運行情況、車輛檢修情況及車輛運營情況等,現場的工程師通過視頻與語音向學生授課,學生可在教室里隨時向現場老師提問,進行雙向互動教學,學生在校就能感受到地鐵車站整個運營及設備檢修情況,體驗真實環境,使師生不僅與工程技術專家進行遠程現場交流互動,而且還學到了大量的在書本上見不到的運營、設備維護與檢修方法。[4]在課程內容選取上,根據工作過程需求,優選和剪裁部分課程內容,做到課程內容的選擇緊密聯系現場實際并能夠在生產、服務、管理一線直接使用。
此外,還以學生未來就業導向來取舍課程,密切關注當前新技術變化,較好掌握新技術應用,能夠為將來勝任不同崗位做準備。把理論課與實踐課緊密結合起來,增強理論課程與實踐課程的嵌合度,即課程理論夠用化、課程組織職業化、課程實踐充分化、課程結構模塊化來指導課程。使教材成為真正的工學結合橋梁。
(二)加強軟硬件設施建設,探索高端型人才培養模式。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科技技術的進步,軟硬件設施建設是學院騰飛的翅膀和天空。學院重視軟硬件設施的每一個細節,如通風空調、消防、自動售檢票與閘機、屏蔽門、視頻監控、電扶梯、照明、廣播、綜合監控等軟硬件設施,都緊跟時代發展,此外,建設城市軌道機電實訓中心,車輛檢修實訓中心、軌道信號訓練中心、車輛運輸訓練中心、供配電訓練中心等綜合實訓中心,建設了多個模擬軌道交通教學實訓室,積極開發多種車站虛擬教學軟件,模擬車站BAS、FAS、AFC子系統運行情況,并將車站綜合監控軟件應用到虛擬教學上,使學生能夠領會到各子系統聯動關系及子系統之間相互關系,在實訓室就感受到“身臨其境”的現場教學氣氛中,融“教、學、做”為一體,“做中學、學中做”,強化實訓、實踐、實習過程,加強動手能力的訓練。[5]
更重要的是,學院堅持“服務鐵路,教書育人”的辦學思想,深化“跟著鐵路走、聯合鐵路辦學,共同謀發展”的辦學理念,依托合作辦學、合作育人、合作就業、合作發展的路徑。學院以專業對接軌道交通產業為切入點,強化職業教育辦學特色,工學結合、產教結合,積極推進校企合作,促進專業與產業對接。積極開展訂單培養,專業化、技能化培養。在管理和組織上實行,一手畫松樹樹干,一手畫松枝,雙管齊下,內外并舉的方法。積極聘請有豐富實踐經驗的專業技術人員、生產一線管理人員擔任專業人才培養的指導員,制定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在人才培養、專業設置、課程體系、實驗實訓、頂崗實習、人才質量評價、職業能力與職業素養及合作就業等方面進行全方位合作,形成高端技能型人才培養新的新模式。
(三)鼓勵學生參加創新鍛煉,構建專業人才培養保障機制。學院堅持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深化校企合作辦學體制機制改革,專業設置從靜態管理變為動態管理的調控機制,充分實施專兼相結合的混編教學團隊,全面提升創新工學結合人才培養質量,鼓勵學生參加創新鍛煉。構建專業人才培養保障機制,必須對教學模式進行改革:
一是教學目標改革。充分制訂任務驅動、項目導向、工學結合教學目標,達到人才培養的知識、技能、能力、方法、情感等發展目標,是考核教學質量的標準的指南。
二是教學內容改革。通過對區域經濟及軌道交通發展的充分研究,吃透課程標準、精選教材,開發出更適合職業院校的課程,選擇并組織符合課程標準、具有現代職業教育的教學內容。
三是教學方法改革。改變以教師為主、以教材為主的原有的教學模式,突出學生主體地位,增強學生在校學習與實際工作的一致性,善于靈活運用“發現教學法”,選擇體現“學中做、做中學、教學做”等理實一體化行動導向的教學方法。
四是學習成績評價改革。以教學目標為準,以能力考核為核心,開發體現全面性、突出能力評價的評價標準。由學生互評、專任教師、兼職教師實施多元評價,采取筆試、口試、實踐操作、作品展示、成果匯報等多樣化考評,加強對學生學習的過程性的考核力度,綜合考核學生專業知識、專業技能和職業素質,積極引導學生全面健康的發展。
學院辦學理念應積極倡導,培育一流的專業人才,而培育一流的專業人才,學院就必須加大教師隊伍建設力度。要把師德放在教師隊伍建設的首位,全面提高師德水平;要推進教育人事制度改革,有效解決師資均衡配置問題;要大力推進教師培訓工作,提高教師整體素質。落實名師培養培訓工程,加強骨干教師培訓;要改革教師職稱評審工作,充分發揮職稱評審的導向作用。[6]以職稱評審工作“回歸課堂教學”為目標,以課堂教學為中心,注重教學成績的考量,鼓勵教師潛心研究課堂教學。
總之,在培養專業人才方面,職業技術學院沒有別的選擇,只有勵精圖治、倍道而行,不斷改革與創新教學模式,才能逐步擺脫傳統觀念帶來的種種束縛,才能適應時代的發展,肩負起專業人才培養的重任。
參考文獻:
[1]姜大源.高等職業教育的定位[J].武漢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8(02)
[2]徐國慶. 當前高職課程改革中的困境與對策[J].江蘇高教,2008(4):124.
[3]馬成榮.職業教育課程改革的若干問題分析[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9(9).
[4]汪長明.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職專業建設研究[J].中國農業教育, 2011(1).
[5]劉世美.加強示范專業內涵建設強化專業持續發展能力[J].職業教育研究,2010(8).
[6]葉鑒銘.基于“校企共同體”的專業建設探索與實踐[J],中國高教研究,2010(12).
責任編輯 謝榮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