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林 李建華


【摘 要】隨著高等教育的大眾化和中學發展黨員的擴大化,高校新生中的中共黨員數量與比例也逐步增加,這種趨勢給高校尤其是民辦高校黨建工作帶來了新的機遇與挑戰。本文以廣東白云學院為例,對如何認識中學發展黨員工作中存在的問題、高校新生黨員黨組織關系轉接和教育管理遭遇的困局及其對策等三個方面進行了分析和探討。
【關鍵詞】高校;新生黨員;組織關系轉接;教育管理
近年來,我國高等教育大眾化已接近或達到峰值,并將在較長一段時間內持續高位運行,在中學黨員發展工作力度逐步加大的前提下,高校中新生黨員的數量和比例呈逐年遞增趨勢。這種新形勢一方面給高校黨建工作帶來了新的活力和新鮮血液,但另一方面高中發展黨員存在的一些突出問題也給高校尤其是民辦高校黨建工作帶來了新的挑戰。如不按黨章規定突擊發展黨員中產生的發展程序不規范、發展材料不完備、黨校培訓不符合要求和黨員素質不高、不能發揮先鋒模范作用甚至入黨動機不純等現象給民辦高校新生黨員的黨組織關系轉接和黨員教育管理帶來了較大的困擾。因此,如何認識中學發展黨員過程中存在的不規范現象、民辦高校做好新生黨員的黨組織關系轉接、對新生黨員進行管理和再教育,使高中生黨員成長為一名合格的大學生黨員就成為民辦高校黨建工作的一個重要課題。
一、中學黨員發展工作中存在的問題
廣東白云學院2012級新生中黨員54名,黨員占新生人數的比例為1.27%。在新生入學后進行的黨組織關系轉接過程中,學校黨委組織部聯合學工部采用查閱檔案結合個別談話的方式對這些中學生黨員的發展情況進行了較為全面的考察與了解,中學發展黨員工作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如表1及表2所示,從表中可以看出,中學發展黨員不規范之處主要體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一)發展時間不當
這部分人占學生黨員人數的比例為70.37%。根據中共中央組織部《組工通訊》[1998]8號規定,在發展對象離開學習、工作崗位前3個月內,一般不辦理接收預備黨員的手續,高中生6月高考后離校,因此,從4月起不宜再發展為黨員;而從表2得知,中學不僅在5、6月集中發展黨員,而且在學生離校后的8月這個不當時間繼續發展,比例高達18.52%,屬于典型的突擊式發展。
(二)入黨前培訓不符合要求
此類新生黨員的比例為61.11%。根據《中國共產黨發展黨員工作細則》,發展對象需要經過為期5~7天(或不少于40課時)的短期集中培訓,不少中學并未嚴格履行此項規定,黨校培訓時間普遍不足或考核把關不嚴,導致較多學生黨員黨的基本理論知識匱乏、身份意識不強、黨性修養偏低。
(三)發展材料不完備
這類人占學生黨員人數的46.30%。主要體現在:入黨志愿書不由學生本人填寫;志愿書中介紹人意見、組織談話意見和支部大會決議等各級黨組織意見書寫的筆跡多處相似或一致,內容簡略;缺少思想匯報和(或)自傳;缺少黨校培訓結業證或黨的基礎知識培訓證明;沒有團組織推優表;缺少入黨積極分子考察登記表和外調政審調查材料;沒有群眾座談材料或材料不規范;一些發展材料的所署日期前后顛倒;入黨志愿書中家庭成員和主要社會關系填寫紊亂;沒有預備黨員考察情況,等等。
(四)其它發展不規范情況
主要包括組織談話不規范、發展基層組織不當、用章不規范、發展年齡不當等方面。如表1中5例組織談話不規范體現在發展對象不知道是誰代表組織和自己談話,談了些什么內容;4例發展基層組織不當主要表現為:2人利用鄉鎮村一級黨組織發展,2人由市委或縣委組織部直接發展;2例用章不規范是使用了行政章代替組織章。
二、新生黨員黨組織關系轉接和教育管理遭遇的困局
由于部分中學黨組織及其黨務工作者對黨建工作重要性認識不足,發展黨員主要看學生學習尤其是高考成績,缺乏對發展對象進行應有的黨建知識和黨性修養培訓等,導致學生“被發展”現象比較普遍[4],給高校新生黨員黨組織關系轉接和教育管理帶來較大的困擾,主要體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一)入黨手續和發展材料不規范、不完備造成的困擾
新生黨員不知道自己的入黨手續和發展材料不規范、不完備,在其組織關系和檔案材料轉入高校時,不知道如何補辦黨員發展手續和相關材料,少數人知道后也不主動積極乃至不愿意補辦相關手續與材料、拖延補辦時間等等,高校黨組織為此要額外增加其黨務工作者的工作負擔;個別人補辦時間過長,影響了組織生活的開展。
(二)新生黨員個人素質不高造成的困擾
部分新生黨員的黨員身份意識薄弱,入黨動機復雜、功利性強,先進性不足,先鋒模范作用發揮不到位,關于這方面的文獻[1,2,3,4]中論述較多,在此無需贅言。這些新生黨員往往需要高校黨組織耗費一定的時間和人財物進行再培養和再教育。
(三)中學黨務工作者素質和業務能力不強造成的困擾
一些中學黨務工作者工作態度欠佳或業務素質不高,工作不認真或嫌麻煩,不樂意為發展手續和材料不健全者補辦相關手續和材料。認為一直都是這樣,其他高校甚至名牌高校也認可了,為何民辦高校反而不認可,不愿改進,給轉接工作帶來困難。
(四)中學或地方黨組織不當做法造成的困擾
對于個別被高校退回組織關系和檔案的黨員,中學或地方黨組織托人說情、解釋,要求高校予以轉接,甚至暗示以招生相要挾,這容易扭曲民辦高校黨建工作的宗旨和目的。
三、新生黨員組織關系轉接和教育管理的對策
根據社會工作學中的生態系統理論[5],上述中學黨員發展工作中存在的問題與高校遭遇的新生黨員黨組織關系轉接和教育管理困局的出現不是簡單的個別現象,而是在一定的政治、經濟、教育和文化等諸多社會環境因素綜合作用下發生的,具有一定的系統性。因此,上述問題和困局的解決或緩解,需要學生、教師、中學、高校乃至地方黨組織和學生家庭等多個學生黨建工作生態因子聯動、合作,改造中學生黨員發展工作和高校新生黨員教育管理的社會生態環境。在這種理論指導的基礎上,我們擬提出(包括廣東白云學院正在實施)如下對策,期望有助于妥善做好大學新生黨員黨組織關系轉接和教育管理,確保民辦高校黨組織的先進性和黨員先鋒模范作用的發揮,為社會主義建設事業輸送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
(一)中學加強對黨建工作的認識,規范黨員發展工作
中學黨組織要從黨的十八大提出的“立德樹人”的政治高度對學生黨員發展加以認識。在此認識的基礎上,主動采取措施規范黨員發展工作。
(1)設立專職或兼職黨務工作者,由地方上級黨組織和高校對其中的支部書記進行黨建工作業務培訓,提高黨務工作者的業務素質和職業道德;
(2)對造成黨員發展被退回或嚴重不規范的黨務工作者實施問責制,強化工作責任心;
(3)嚴格按照要求對發展對象進行入黨前的黨校培訓;
(4)建立健全黨員發展制度,設法消除部分學生、家長和教師認為大學入黨比中學難的錯誤認識,做好黨員發展材料的統一和規范管理,黨員發展做到科學化、制度化、程序化;
(5)把握發展時間,原則上不在不當時間發展學生黨員。
(二)中學和高校做好黨員發展的對接工作
如中學的確需要在4月以后乃至暑假發展學生黨員,可以與高校進行互動、合作,征詢錄取高校黨組織的意見與建議,聯合將符合要求的建黨對象集中在7、8月進行黨校培訓和素質教育,在入學前協同做好大學新生黨員的發展工作,不僅進行理想信念教育,也著力提高新生黨員的素質能力,加強他們對對高校黨組織的認同感、歸屬感和適應性。詳情另文再述。
(三)高校建立健全新生黨員組織關系轉接審核制度
高校黨委及其二級學院黨總支、黨支部應安排專職黨務工作者負責新生黨員的發展材料與組織關系轉接的審核,建立科學、合理的審核制度,嚴把轉接關。
(1)對于手續齊備、發展材料規范、發展時間合理的新生黨員,予以正常轉接,并編入相應支部;
(2)對新生黨員發展時間不當的組織提出忠告與建議,高校可根據實際情況經黨委研究后予以轉接或退回;
(3)對于手續和發展材料不夠完備、用章不規范等情形,采用公函往來方式,補辦相關手續和材料,經審查合格后予以轉接;
(4)對于在鄉鎮村級黨組織發展的黨員,其發展材料通過公函送達方式予以退回;對于縣市級別黨組織發展的黨員,由高校組織部或黨委出面進行妥善處理。而對被退回黨組織關系和檔案的新生,需要高校輔導員、基層黨組織甚至心理健康教育中心進行合理的思想和心理疏導、學業輔導,給予他們適當的人文和組織關懷,幫助他們樹立對組織的信心和信任,鼓勵他們再次向組織靠攏。
(四)抓好新生黨員的轉正和再培養、再教育工作
為了幫助大學新生黨員盡快從中學生黨員轉化為大學生黨員,需要高校黨的政治優勢和組織優勢,按照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文件精神和思想政治教育學的內容與要求[6],對他們進行世界觀、政治觀、人生觀、法制觀和道德觀的再培養和再教育工作,并嚴格把關預備黨員的轉正。
(1)對大學新生中的預備黨員和正式黨員再次進行黨校培訓,在培訓過程中,公開重溫入黨宣誓儀式,提高黨員的榮譽感和使命感。預備黨員培訓不合格,不予轉正;
(2)預備黨員學習不努力、學風不佳,學業成績掛科,原則上不予轉正;
(3)為有新生黨員安排合適的崗位和工作任務。根據柯爾伯格的道德發展理論[7],動員有意愿和能力者擔任學生干部,鼓勵所有新生黨員都熱心參與各種宿舍、班級、社會公益與實踐活動,實施黨員佩戴紅色胸卡(或黨徽)、黨員宿舍掛牌等黨建工作制度,讓新生黨員在開展多樣化的社會和校園活動中主動為班級、師生和社會服務,通過社會角色的刺激和角色道德扮演中改變其偏差的黨性修養和身份認同意識與行為;
(4)安排黨支部書記、輔導員和高年級優秀學生黨員專人負責新生黨員的管理和再教育工作,發揮榜樣示范作用和骨干引領作用;以班級或支部為單位,對新生黨員實行分層、分級管理,發揮群眾監督作用,通過民意測驗、座談、個別談話了解結合工作績效量化考評的方式對新生黨員的表現進行綜合的定性考察與定量考核;
(5)嚴格組織生活,以此加強黨性與紀律意識教育。主要包括組織紀律意識、宗旨和服務意識、責任意識和大局意識教育。開展“三會一課”、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對黨員活動和組織生活進行宣傳報道,激發新生黨員自信心和認同感,增強組織的集體影響力;
(6)根據當代大學生快速融入網絡信息化、適應媒體大眾化的特點,通過指導大學生建立QQ群、支部微博、班級微信團隊等方式占據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制高點,將新生黨員打造為網絡意見領袖,利用網絡平臺開展新生黨員黨性教育,強化黨員的思想政治和網絡輿情引導意識,確保黨員先進性在網絡平臺的發揮。
面對中學黨員發展工作中存在的問題與高校遭遇的新生黨員組織關系轉接和教育管理困局,中學、高校尤其是民辦高校要在思想上克服畏難情緒,堅信辦法總比困難多,本著對黨、國家和學生負責的態度妥善做好中學與高校黨員發展的對接工作與教育管理工作。
參考文獻:
[1] 寶峰,林道通.大學新生黨員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J].科教導刊,2010,(12上).
[2]劉星喜. 高校與中學學生黨建銜接機制建構研究[J].浙江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35(5).
[3]盧兆海. 關于做好高校新生黨員教育管理工作的幾點思考[J].德育研究,2010,(4).
[4]方亮,周志琴. 加強高校本科新生黨員教育管理工作略探[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1,(6).
[5]李迎生.社會工作概論(第二版)[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
[6]陳萬柏,張耀燦.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7]李曉鳳.學校社會工作學[M]. 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