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宏雄
摘 要:第八次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勢如破竹地在全國展開,新課標的出臺,課程的改革,為語文教學構建了新的藍圖。改革所需,不進則退,要求一線教師不能以傳統的語文教學思想一味強調以綱為綱、以本為本的原則展開教學,應依照新的課程標準,努力立足過程,充分調動學生的主體能動意識,多角度、全方位積累文化知識、生活經驗,改革傳統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將日常生活學習中所積淀的知識運用在實踐中,并且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把思想教育滲透到聽說讀寫的全過程中,促進學生的發展,實現全面教育,為學生的終身學習打下基礎。
關鍵詞:改革;汲取;運用
一、汲取——博覽群書,擴展學生的積累范圍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九年義務教育中,學生課外閱讀的總量應該在400萬字以上,并能閱讀淺顯的文言文。”這明確強調積累的重要性,特別強調的是通過大量閱讀進行積
累。為了充分調動學生的主體能動性,多角度、多渠道、全方位地去積累,筆者在一線教學中進行了大膽的嘗試。
首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身先士卒,和學生一道參與詩詞背誦的競賽過程。其次,采取各種手段,給學生提供廣闊的語言信息天地。如果在閱讀中遇到疑難之處,讓學生學會使用工具獲得多方面信息,進行整理、評議,進而讓學生走進閱讀的空天闊海,學會享受讀書的樂趣,形成興趣,讓他們在書中與歷史對話,與高尚交流,與智慧碰撞,從而打下誠實厚重的文學素養。
二、運用——改變教法,優化課堂結構
在實施素質教育的今天,教會學生學習是素質教育的必然要求,但作為教師還要教會學生怎樣學習,自己運用學過的方法及所積累的文化知識和生活經驗學會思考、學會自學、學會做人。例如,筆者在教《一夜的工作》一文時,在課前預習和初讀課文的基礎上,放手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學習方法,去深讀自己感受最深的部分,同時根據小學生的年齡特征,提醒孩子們讀書要做到靜心,要沉住氣,不要慌,舉手不如讀書,這樣有意識地壓住學生急于求成的個性,使孩子們從小養成耐心、認真讀書的好習慣。這種課堂讀書的指導,是促使學生養成良好讀書習慣的有效途徑,同時也擴大了學生自讀、自思、自議、自悟的空間,也使學生之間的互動主體作用得到充分發揮,真正做到“授之以漁,悟之以理”。
總之,新課程標準的實施,新課程的改革,要求教師在語文教學的過程中重視學生學習態度的轉變,重視方法和技能的掌握,重視積累與運用、交流與合作、動手實踐與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學生得到發展,這樣才會實現語文教學的科學化、現代化。
(作者單位 陜西省延安市富縣北道德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