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指出:幼兒的科學學習是在探究具體事物和解決實際問題中,嘗試發現事物間的異同和聯系的過程。在此過程中獲得的感性經驗及思維能力,為其他領域的深入學習奠定了基礎。由此可見,在幼兒發展過程中,數學認知能力起著重要作用。幼兒教師只有在掌握幼兒認知規律及年齡特點的基礎上,在日常生活及游戲中,通過親身體驗,實際操作等方式,將具體的形象或實踐轉化為內在的行為,加強幼兒對數學概念化的知識的掌握,才能更好地在愉悅、快樂的氣氛中發展幼兒的數學認知能力。
關鍵詞:生活情境;數學認知;游戲
中圖分類號:G427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文章編號:2095-624X(2019)29-0075-02
引 言
認知結構是人類認識世界,學習知識的一個心理過程。數學認知結構是人類在現實世界的社會實踐活動中學習數學知識的一個心理過程,所以數學認知結構是和數學教學緊密聯系的[1]。本文中筆者結合日常生活情境,探討了提高學生數學認知能力的策略。
一、數學認知的重要性
幼兒的數學認知能力是在探究具體事物和解決實際問題中不斷發展起來的,其思維特點是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成人要善于發現和保護幼兒的好奇心,充分利用自然和實際生活中的機會,注重引導幼兒通過直接感知、親身體驗和實際操作進行數學學習;引導幼兒通過觀察、比較、操作、實驗等方法,學習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方法;幫助幼兒不斷積累經驗,將概念化的數學知識,內化為認知結構,并引導其將之運用于新的學習活動,形成受益終身的學習態度和能力。
二、在日常生活中提高幼兒的數學認知
“生活即教育”是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的重要學習思想,生活中處處都是教育契機和題材,將數學教育融入幼兒的日常生活中,可以打破教師單純傳授知識的枯燥局面,從而有效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使其體驗探究過程,發展初步的探究能力[2]。
1.利用生活情境,使數學教育游戲化
生活活動在幼兒活動中占據相當大的比例,因此,教師可以將抽象的數學概念通過真實的生活情境變成幼兒感興趣的具體事物。在幼兒生活中隨處可見的事物、情境對幼兒數學學習會產生很大的影響。正是這些經常的、重復出現的情境,潛移默化地對幼兒數學學習產生著影響。教師需要科學、合理地利用好生活中的情境,引導幼兒很好地感知和體驗生活中的情境。
例如,每天幼兒都在幼兒園進餐,三餐兩點,幼兒園會為幼兒提供各種點心,其中最多的是形狀、大小不一的餅干,幼兒園實行自主點心,這給了幼兒極大的自由,幼兒在進餐的同時,也對形狀大小不同的餅干充滿了興趣,琪琪最喜歡做的事就是看今天吃什么餅干,她常常會不經意地喊出:這些餅干是方的,這些餅干是圓的。而其他幼兒常常會選擇一些餅干湊上去,韻韻說:“我選的也是圓的。”韻韻將自己的餅干重疊在琪琪的餅干上,“但是我的餅干比你的小。”筆者發現這一現象后,特意在幼兒吃餅干之前加了“評選每日最受歡迎餅干”的環節,讓幼兒選擇自己想吃的餅干,然后找到和自己選擇相同形狀的伙伴們,相互之間比較一下餅干的大小,說一說自己拿到的餅干是什么形狀的,也比一下選擇圓形的多,還是方形的多,選出最受歡迎的餅干,將形狀、大小這些數學知識,隨機滲透在生活實際中。為了進一步加深幼兒對形狀的認識,筆者結合繪本《貪心的三角形》,隨機引導幼兒多動腦筋,看看能不能把三角形的餅干變成其他形狀。幼兒聽完都特別開心,鑫鑫首先將餅干啃成圓形,咧著嘴告訴筆者:“我的餅干變成了圓形,像一個輪胎!”樂樂把餅干變成長方形,說是一把小尺子,姐姐做作業的時候就要用尺子;佳佳把餅干變成心形,說是她最喜歡的形狀……在把餅干變形的過程中,幼兒在不知不覺中熟練地掌握了數學中形狀和大小的相關知識,這樣不僅減少了浪費,還鞏固了幼兒對圖形的認識。在此期間他們爭先恐后地將餅干比作生活中的實物,也增長了生活經驗。
另外,筆者在每天戶外活動時,注意讓幼兒觀察各種物體的形狀,如房頂是三角形的,門和窗是長方形的,樹干是圓柱體,銀杏葉是扇形,楓葉是手掌形的等,這樣既能提高幼兒的觀察能力,又能讓幼兒在不知不覺中認識各種圖形,學會關注生活中的數學知識。
不僅如此,在每天游戲結束環節,筆者也增加了“籮筐找家”的教學環節,要求幼兒將積木等裝進籮筐,放回指定地點。籮筐上貼了標簽,是和柜子相對應的,有的按照顏色和形狀分類,紅色三角籮筐對應紅色三角形標簽的柜子;有的是按點、數匹配的,籮筐上5個點,對應柜子上的數字5;有的是按編碼分類的,1—1即是柜子第一排第一個柜子等,有難有易,幼兒在遇到困難的時候,會進行簡單的分析,也會求助同伴或者教師,努力解決問題。總之,生活中的數學無處不在,只要教師科學、合理地利用好生活中的每個細節,就可以讓幼兒在生活中主動建構數學概念,從而獲得豐富的數學經驗。
2.結合數學經驗,使生活情景教育化
教師將數學知識融入生活場景中,給予幼兒支持、鼓勵及引導,會讓幼兒自身碰撞出思維的火花[3]。在日常生活中學習數字,電梯是個不錯的選擇,明確的數字,能讓幼兒直觀地感受到數字的變化。在日常生活中,教師也應幫助幼兒發現并總結相關經驗:排列規律、單雙數、相鄰數等,如鄰居家養了幾只狗狗,一塊數數,1、2、3、4,哇!四只狗狗,其中1只白的,3只黑的;分的過程中發現還可以按照大小分:2只大的,2只小的;還可以按照品種分:2只泰迪,2只拉布拉多。在數狗和分狗的過程中,幼兒可以積累數學經驗。吃飯的時候,家長也可以讓幼兒數數家里幾個人吃飯,需要拿多少只碗,多少雙筷子,并且擺好,一個人對應一只碗,一雙筷子。
例如,一次筆者帶兒子去電影院看電影,座位號是5排6座和7座,筆者直接找好位置坐下了,但是兒子看到了就問:“媽媽,你怎么知道這個座位是你的?這里的數字明明沒有了。”筆者的座位號“5”缺失了,筆者告訴兒子,那你說我是怎么發現這是5呢?他說:“左邊有個數字4,還有我的座位是6,4和6中間就是5。”趁著電影還沒開始,筆者讓孩子找找,他還發現了座位的哪些秘密。于是兒子開始了他的研究,一會兒他告訴我他的幾個小發現,母子一起總結了一下:(1)這個廳每一排座位都是11個;(2)一共10排座位,每一排的顏色都不一樣,同一排顏色相同,一共10種顏色;(3)每一列座位號都是相同的,如在第一排找到2座,那么1排2座那一列對應的就是2排2座,3排2座……直到10排2座。于是筆者讓他根據筆者提供的信息說出電影票的座位號,如紅色第三個座位,筆者前面的座位,戴眼鏡阿姨的座位,根據之前歸納的經驗,他都可以準確地說出。
結 語
幼兒時期是幼兒數學能力發展的敏感期,如果教師、家長能抓住時機,針對幼兒不同年齡特點,利用生活中幼兒熟悉的情境加以引導,讓幼兒自主、愉悅地體驗、操作,能夠使幼兒的數學認知能力得到迅速發展,這也將對幼兒的全面發展起到重要的促進作用。
[參考文獻]
黃瑾,田方,葉美蓉.促進兒童早期模式能力發展的教育策略[J].學前教育研究,2018(11):70-72.
顧葉萍.論幼兒數學操作性學習活動的認知特點及指導策略[J].成才之路,2018(16):69.
邵曉平.如何激發幼兒對數學的學習興趣[J].華夏教師,2018(10):13-14.
作者簡介:俞曉瀾(1988.5—),女,江蘇無錫人,本科學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