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玉霞
摘 要:本文從腦血管病的概念出發,簡單分析了我國腦血管病的發病現狀,重點講解了腦血管病患者的護理應注意的問題,最后提出預防的方法。
關鍵詞:腦血管病;現狀;護理;有效預防
1 什么是腦血管病
腦血管疾病是指由于各種原因引起的腦血管病變造成的腦部病變。又稱“腦中風、腦卒中”。分為缺血性和出血性腦血管病,前者又稱腦梗死,包括腦血栓形成和腦栓塞;后者包括腦出血和蛛網膜下腔出血。 腦血管疾病一般起病突然,常表現一側肢體麻木無力、黑朦、復視、口齒不清、流涎、跌到、短暫性記憶喪失,癥狀發展迅速。病情嚴重的患者可以出現劇烈頭痛、眩暈、惡心、嘔吐、甚至抽搐、神志不清。
2 當前我國腦血管病的發病現狀如何
腦血管病是威協人類健康的常見病,無論兒童、青年或是中老年均可發病,是目前人類疾病的三大死亡原因之一。腦血管病世界平均發病率約為200 /10萬/年,我國各地年均發病率為219/100萬。該病主要發生于中老年人,其發病率從50歲開始有隨年齡增高趁勢。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程度不斷增高,老年人比例逐漸增長,腦血管病發病率會越來越高。
3 腦血管病的危害
腦血管病的死亡率在100/10萬上下。我國腦血管病死亡率為116/10萬,占全部死因的第二位。據推算,我國每年死于腦血管病者約有100萬以上,腦血管病病死率約為45%。而且腦血管病的死亡率隨年增長而增加,年齡每增加5歲,腦血管病死亡率約增加1倍。另外,腦血管病存活者中幾乎有一半的患者在3~10年內死亡。如果第2次復發,其死亡率要比第1次更高。
1、致殘率高。大量資料表明患腦血管病經搶救存活者中,50%~80%留下不同程度的致殘性后遺癥,如半身不遂、講話不清、智力減退、關節僵硬、攣縮等。甚至出現癡呆。其中約有 3/4患者喪失勞動能力,有16%長期臥床或住院,2/3需人幫助料理生活,只有10%~20%的患者可達到基本痊愈。患腦血管病后遺癥不僅給患者本人帶來痛苦,對家庭,對社會也帶來壓力和負擔。
2、復發率高。據統計,腦血管病經搶救治療存活者中,在5年內約有20%~47%的復發率而在 1年內復發的最多。如果忽視了高血壓的控制,心臟病的治療,腦動脈硬化的治療及防止其他誘發因素等,則腦血管病復發的可能性更大,這是值得特別注意的。
3、并發癥多。因腦血管病后遺癥患者抵抗力低下,易于發生各種并發癥,如肺炎、尿路感染、褥瘡等,隨時都威協患者的生命。
4 腦血管病患者的護理應注意什么問題
1、腦血管病的就診時間。腦血管病就診時間早遲明顯影響治療方案和療效,如急性腦梗死如果是在發病3小時內就診,醫生可有可能采取最有效的溶栓治療。超過這一“時間窗”,將失去這種最有效的治療方法。所以病人一旦出現頭痛、頭暈,面部、肢體麻木無力等癥狀要“即刻”到神經科就診,就診越及時,治療和愈后效果越理想。
1)腦出血急性期:
A.千萬不要隨意的搬動病人尤其是在6小時內,搬動容易使得出血面積急劇的擴大,病情加重而死亡。搬動宜在醫生的指導下進行。
B.若要轉運,最好在6小時后,病情稍稍平穩的時候。轉車時車速不要太快,盡量走平坦的路,減少顛簸。
C.在醫生到來之前,讓患者平躺,頭頸偏向一側躺下,并且及時的清除口內的嘔吐物。注意盡量不要搬動病人的頭部。
D.重癥的病人要嚴密觀察生命的體征,包括意識,瞳孔,體溫,脈搏,呼吸,血壓等等變化。
2)腦栓塞急性期
應該平臥或者頭低位,以保證腦內的供血充足,最好在6小時內到達醫院,可以為溶栓提供寶貴的時間,重癥病人要密切的觀察生命的體征。
3)恢復期
2、中風后的康復。腦血管疾病患者神經功能損傷后中樞神經系統結構和功能上具有代償和功能重組能力,即“腦的可塑性”,其他的腦細胞將通過軸突的再生、樹突的“發芽”以及突觸閥值的改變來做為“腦的可塑性”的生理、生化和形態學改變的基礎,但這種可塑性需要進行特殊的功能鍛煉及反復的練習活動而獲得。中風后部分恢復是肯定的,但完全復原至以前一樣的水平并不容易。目前主張偏癱患者康復治療越早,病人恢復越好。大部分患者在中風發生后最初的6個月內達到最高的康復程序,以后復原較緩慢。想要得到最大程度的康復,中風后應盡早接受康復治療。腦血栓病人在發病后2~3天即應開始康復訓練。腦出血的病人以往被認為在發病1~2周內可以開始康復鍛煉,但最新的研究表明,腦出血病人亦應該在發病3天之后甚至更早即應開始康復訓練。
3、怎樣護理癱瘓的肢體?因中風引起的癱瘓,大多數是偏癱、或單肢癱、以及兩次發作累及雙側肢體癱瘓。病人常伴語言障礙,因球麻痹常有嗆咳,或某種程度的智力下降。對病人須加強護理,應做好以下幾點:
(1)保持肢體功能位置:癱瘓肢體的手指關節應伸展、稍屈曲,為此可在患者手中放一塊海綿團;肘關節應微屈,上肢肩關節稍外展,避免關節內收,伸髖、伸膝關節; 為了防止足下垂,應使踝關節稍背屈;為防止下肢外旋,要在外側部放沙袋或其它支撐物。
(2)加強癱瘓肢體的活動:包括肢體按摩、被動活動及坐起、站立、步行鍛煉等, 可防肢體攣縮、畸形。
(3)預防并發癥:因癱瘓肢體的運動和感覺障礙,局部血管神經營養差,若壓迫時 間較長,容易發生壓迫性潰瘍—褥瘡。故應注意變換體位,通常每2小時翻1次身,對被 壓紅的部位輕輕按摩,也可用紅花酒精按摩,以改善局部血循環。床鋪要干燥平整,并保持好個人衛生,可以擦浴,但應注意保暖,防止受涼。在翻身時應適當叩擊背部,鼓勵咳痰,以防墜積性肺炎。夏天水分要充足,選擇富含纖維素、維生素的蔬菜和水果, 保證足夠營養。養成排便習慣,防止大便秘結。在早飯前給1 杯熱飲料(根據習慣可采用熱開水、茶水、牛奶或咖啡等),可促使腸蠕動增加而刺激直腸的排便反射。為了促進排便,還可按摩腹部,由右下腹向右上,轉向左上腹,再轉向左下腹,反復按摩5~10次,促進結腸內上端內容物往下蠕動,以助排便。
(4)生活自理能力和職業能力的訓練:癱瘓有好轉時,患者要積極主動地鍛煉日常生活技能,鼓勵患者完成力所能及的 事情,如脫穿衣服、洗臉、吃飯等。
4、如何安排偏癱病人的飲食營養?中風病人由于長期臥床,體力活動顯著減少,胃腸道蠕動相對減弱,消化吸收功能降低,易發生便秘。因此,給癱瘓病人進行飲食調養時應注意以下幾點:
(1)飲食應營養豐富、易于消化,必須滿足蛋白質、維生素、無機鹽和總熱能的需要。
(2)多飲水、多食半流質食物。癱瘓病人應有充足的水分供應,病人清晨飲1~2杯鹽水可預防便秘。日常膳食中也應有干有稀、有飯有湯,常食稀粥,對少數不愿飲水者 ,可適當吃一些多汁的新鮮水果。多飲湯水可預防便秘及泌尿系統感染的發生。
(3)為增加胃腸蠕動,食物不可過于精細,要適當進食含纖維高的食品,以預防便秘發生。
(4)忌濃茶、酒類、咖啡和辛辣刺激性食物。
(5)根據引起癱瘓的病因,調整飲食宜忌;控制食鹽、動物脂肪及含膽固醇較多的食物(如蛋類、動物內臟和肥肉等)的攝入,增加含豐富B族維生素的食品。
(6)中風偏癱病人還應注意:
少吃甚至不吃動物油,最好食用植物油(如花生油、豆油、菜油等);多吃新鮮蔬菜及豆類,豆制品,水果;多食用海產品及含碘食物;適當食用些動物蛋白質和蛋清,瘦肉;喝牛奶時將奶皮去掉;每餐食量要適當,不宜暴飲暴食。
5、心理護理。中風病人長期臥床,疾病的折磨使得病人常有憂郁、沮喪、煩躁、易怒、悲觀失望等情緒反應。因此,家屬應從各方面關心體貼病人,多與病人交談,安慰鼓勵病人,創造良好的家庭氣氛,耐心解釋病情,消除病人的疑慮及悲觀情緒,使病人了解自己的病情,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和決心。
5 如何有效預防腦血管病
對能夠改變的腦血管病危險因素,只要認真對待就可能防患于未然。這些因素是:高血壓、吸煙、糖尿病、高血脂、嗜酒和藥物濫用、肥胖、久坐不動的生活習慣。所以,控制發病的危險因素、合理膳食、適量運動、心理平衡是預防腦卒中的有效方法。對于已經發生過一次腦血管病的患者,預防復發非常重要,除了對上述危險因素的控制外,還需要在神經內科專科醫生的指導下服用抗血小板或抗凝等藥物來預防復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