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莘
摘 要:梳理了咖啡文化在西方的起源與發展以及西方語境下的咖啡的文化內涵。咖啡文化引入到中國后,與中國的傳統茶文化發生了碰撞,繼而在中國特殊的語境下發生了變異,得到大眾的接受。
關鍵詞:咖啡;語境;碰撞;變異;接受
中國的茶文化源遠流長,早已融入到尋常百姓的生活中,成為中國日常飲食的密不可分的一個部分。與茶文化相比,咖啡文化在中國的歷史較為短暫。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后,許多西方文化因子在中國如雨后春筍般的生根發芽,咖啡文化也迎來了蓬勃發展的時期。本文擬考察咖啡文化在中國的傳播,梳理咖啡文化在中國的傳播過程中與中國本土的茶文化發生的碰撞,繼而為了在異域的文化語境中生存下去,主動產生的變異。
1 咖啡的起源
提及咖啡的起源,首先必須追溯咖啡樹的種植。資料顯示,咖啡的起源說法不一。普遍接受的觀點是:咖啡起源于非洲,確切而言起源于東非文明古國—埃塞俄比亞的咖發(kaffa)。至于咖啡這個名稱則是起源于阿拉伯語 “qahwah”, 即指植物飲料的意思。后來咖啡流傳到世界各地,就采用其來源地” kaffa”作為其命名。十八世紀,咖啡(coffee)的稱謂得以正式確認。[1]
另一個關于“咖啡” (coffee)的詞源源自希臘語”kaweh”, 意思是“力量與熱情”。關于咖啡文化的歷史傳說比較為人所熟知的是“牧羊人的故事”和“阿拉伯僧侶的傳說”。[2]兩個故事分別從不同的角度闡釋了咖啡的起源:作為食物、飲料、藥品。
在歐美國家,咖啡經營與咖啡飲用作為普遍的社會存在遍布大街小巷。“在巴黎市中心,河右岸是繁華的金融貿易消費區,左岸是人文薈萃、文化積淀深厚的拉丁區,那里集中了眾多的咖啡館、書店、畫廊、美術館和博物館”、“蒙巴納斯街上的丁香咖啡館是美國作家米勒、海明威,愛爾蘭作家喬伊斯和西班牙畫家畢加索經常光顧的地方。時至今日,那里還保留著海明威經常坐的椅子,椅背上的銅牌篆刻著他的名字。”[3]
咖啡文化在歐美的興起促進了了文學、文化以及經濟活動的繁榮。薩特和波伏娃就經常在咖啡廳進行討論與交流。歐洲人的咖啡文化講究頗多,而美國人喝咖啡喝得自由。不論在家里、辦公室、咖啡館抑或是路邊的自動販賣機,美國人幾乎一天二十四小時離不開咖啡,咖啡與他們的生活融為一體,影響之深甚至到達沒有咖啡不算生活的地步。
咖啡文化在歐美國家的影響不僅僅是簡單的咖啡生產和飲用,而是把咖啡看做歷史一樣悠久,人們對咖啡的飲用無論是從咖啡的品質,還是飲用方式、飲用環境和情調上,都還保留著古老而悠久的傳統和講究,也充滿了旺盛的生命活力和隨意而為、無所顧忌的超脫和自由。
2 中國語境下的咖啡文化
“咖啡”引進到中國不只是單純的咖啡傳入中國境內這么簡單,包含了以下幾個層次:
2.1 “咖啡”一詞的詞源
從文字層面上看,在中國的《康熙字典》上,既無“咖”字,也無“啡”字,更無“咖啡”一詞,可知清朝初期中國人尚未接觸到咖啡,或者說當時人們對于咖啡是比較陌生或排斥的,甚至在中國的很多學術性的書籍上都不曾有過對咖啡一詞的記載。直到清朝末年,由于一些經商的洋人帶著coffee來中國飲用,被當時的中國人譯為“瞌肥”等詞。直到民國初年的《中華大字典》(中華書局,1915年)上才有了“咖啡”一詞,意為“西洋飲料,如我國之茶,英文coffee”。此后,20世紀30年代出版的《詞源》也收錄了“咖啡”一詞。另外,在鴉片戰爭時期,許多中國人對咖啡的稱號還有所不同,如“外洋有葡萄酒,又有黑酒,番鬼飯后飲之,于此酒可消食也。[4]民國期間,郁達夫在“革命廣告”一文中邀請朋友一起祝賀時也提到喝“黑酒”的事。[5]這里所說的“黑酒”應該就是咖啡。可見,“咖啡”一詞在那時完全是舶來品,才開始進入到人們的生活中,而且還沒有得到人們的普遍接受,人們還只是嘗試性的接觸咖啡。
2.2 “咖啡”在中國的傳播
1884年,咖啡在臺灣省首次種植成功,從而揭開了咖啡在中國發展的序幕。大陸地區最早的咖啡種植始于云南。20世紀初,一名法國傳教士將第一批咖啡苗帶到云南的賓川縣,拉開了咖啡在中國種植的序幕。隨后的近百年里,在幅員遼闊的中國大地,星星點點地種植了咖啡。然而,近年來中國的咖啡種植和咖啡消費發展驚人,正是在巨額的消費市場刺激下,國際性的咖啡公司紛紛在中國設立分公司或工廠。曾經是西方生活方式的一部分的咖啡文化,正式進入中國人的家庭和生活。北京、上海、廣州等大城市的咖啡館伴隨著咖啡文化的成長如雨后春筍般的遍布街頭巷尾,成為青年人一種追逐小資生活方式的消費時尚。年輕白領喜歡找個安靜地方讀書或與朋友閑聊,商務人士也視咖啡廳為理想的商務洽談場所。隨著咖啡飲用、咖啡種植和咖啡廳在中國的傳播,咖啡也在中國社會語境中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咖啡文化。
2.3 咖啡文化在中國語境下的疏離
咖啡文化在引進到中國后,并非一帆風順地被人們接受。由于清朝政府的閉關鎖國,中國文化的封閉性和保守性,中國人的飲料一直是茶文化主導。茶館作為大眾化的社會空間在城市社會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是各種社會層次人員的休閑和娛樂場地。況且茶館、茶園這類文化消費空間,在滿足人們的生活娛樂之余,也培養了人們的文化品位,是人們品茶、看戲、寫作、論時政的場所。洋人來到中國經商、傳教自然也帶來了他們的咖啡文化,但是生活在清朝的國人是不愿去體驗那種所謂的洋人生活方式的。
到了民國,一批具有海外求學經歷的上層人士回到國內后,也帶回了咖啡文化。魯迅在“革命咖啡店”中有這樣的描述:“但是讀者們,我發現了這樣一家我們所理想的樂園,我一共去了兩次,我在那里遇到了我們今日文藝界上的名人,認識了魯迅、孟超、潘漢年、葉靈鳳等,他們有的在那里高談他們的主張,有的在那里默默沉思,我在那里領會到不少教益呢。他們喝著、想著、談著、指導著,那是實在的“理想的樂園”。何況既喝咖啡,有領“教益”呢?上海灘上,一舉兩得的買賣本來不多……至于咖啡店,先前只聽說不過可以兼看舞女,使女,“一飽眼福”罷了,誰料這回竟是“名人”,給人“教益”,還演“高談”、“沉思”種種好玩的把戲,那簡直是現實的樂園了。但我又有幾句聲明:這樣的咖啡店里,我沒有上去過,那一位作者所“遇見”的,又是別一人。因為:一,我是不喝咖啡的,我總覺得這是洋大人所喝的東西(但這也許是我的‘時代錯誤不喜歡,還是綠茶好。二,我要抄‘小說舊聞之類,無暇享受這樣樂園的清福。三,這樣的樂園,我是不敢上去的,革命文學家,要年輕貌美,齒白唇紅,如潘漢年、葉靈鳳輩,這才是天生的文豪、樂園的材料。
隨著中國改革開放政策的實行和深入,咖啡文化伴隨西方文化正式進入中國語境。咖啡已經成為年青一代人們耳熟能詳的大眾飲料。茶、牛奶、咖啡已經共同成為人們日常生活的主要飲料。但在中國特殊的語境下,咖啡文化已然發生了些許變異。
咖啡本來是純天然的咖啡豆研磨煮沸而成,其中最多是加一定量的糖等成分。可是進入中國后,為了更好的融入中國市場,在保持自身特質的同時,主動演變出紅茶咖啡、綠茶咖啡、奶茶咖啡、美酒咖啡等各類咖啡變體。這些都是咖啡文化在中國變異的產物。
3 結語
在文化底蘊深厚的中國大地,在有著悠久歷史和大眾普遍接受的茶文化的主導氛圍下,咖啡文化在進入中國語境后,能主動變異,適應新的文化語境,繼而發展,說明了在經濟全球化的當下,中國文化的包容性。文化的入侵是隨著歷史的發展而不斷進步的,人們對異域文化的接受也是從排斥開始的。在經歷好奇、嘗試性接受、變異等過程后,異域文化才能在新的語境中存活下來。
參考文獻
[1]張箭,《咖啡的起源、發展、傳播及飲料文化初探》[J],中國農史,2006,(2).
[2]http://tc.wangchao.net.cn/junshi/detail_6301.html
[3]楊麗明,法國人不一樣的生活[J],伴侶,2004,(3).
[4]陳永正,廣東通志,[J],2006,1.
[5]郁達夫,雨絲,1928,(4).
[6]魯迅,《三閑集》,人民文學出版社,19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