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應用型本科教育在我國迅速、蓬勃發展,開拓創新,樹立全新的教育觀念,圍繞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積極改革各項管理工作,創建新的管理模式。應用型本科教育教學管理模式的改革,應服從服務于其人才培養目標,要有利于綜合職業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有利于教學管理系統功能的發揮。
關鍵詞:應用型本科教育;教學管理模式;教學計劃;學分制;教學質量
隨著我國經濟、科技持續快速發展及傳統產業的改造與高科技的結合,新興產業的涌現,我國應用型本科教育已進入了一個蓬勃發展的新時期。應用型本科教育已不是“二本”教育簡單的延伸,而是具有獨特專業技能的一種教育形式。培養具有較強社會適應能力和競爭能力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的不同,決定了應用型本科教育教學管理模式也應具有鮮明的職業特色。為此創新現有的教學管理模式,勢在必行。
1 校企聯合,改革教學計劃制定和執行管理系統
教學計劃是培養人才的“設計藍圖”和“工藝過程”,制訂具有應用型本科特點的教學計劃并加以執行是應用型本科教育教學管理改革的重要內容。
首先,建立由專業教師、實訓指導教師及企業專家(專業技術人員)組成的專業教學計劃制訂小組,負責教學計劃的制訂、實施、檢查及修訂工作。保證教學內容的先進性,使學生掌握先進制造技術和技能。該工作由實訓部主任負責制定出相應的制度聘請企業專家,并根據其工作貢獻,給予適當的勞務補貼。
其次,成立專門的實訓管理部門。比如,學生的成績單上不但要有學習成績,還應有實訓成績、技能考核(如計算機過級、外語考級等)成績,建議今后在學校舉行的技術比賽活動、科技制作活動等,學生取得的成績也應登錄在冊。對于獲得市級大獎的學生給予一定的激勵機制。
第三,切實組織社會力量進行教學計劃的論證工作,多方征求意見,廣開言路。教學計劃的論證工作應每年進行一次。主管校長,教務部、實訓部相關人員都應到會聽取意見,以利切實保證教學計劃的科學性、先進性、創新性和可操作性。專業教學計劃的制定,實訓的學時量不能低于40%,甚至可以達到50%。
2 多元化辦學,改革學籍管理制度
隨著我國高校改革的深入發展,我校已創辦了第二專業和二學歷,改革現有的學生學籍管理制度已勢在必行。其主要內容應著手于實行學分制。應用型本科教育的學分制是由于其自身的特點和培養目標的需要,不但要完成教學計劃規定的理論課程學分,而且還要達到職業技術技能水平的規定學分。例如,對數控專業的學生應制定出其計算機應用能力達到的等級水平,并規定相應的學分;技能測試水平以國家制定的職業等級標準為依據,經過國家規定鑒定部門考核合格者,準予計入相應學分。
改革完善學生學籍管理制度,可由教務部門、實訓部為學生記好兩本賬,教務部負責課程考試學分,實訓部負責專業技能考核學分。建立專業技能考核學分是應用型本科教育的創新,不同的專業應規定不同的技能考核內容,畢業證書上要列入相應學分,作為用人單位人才的選擇依據。對于在校學習期間有創造發明或技術革新的佼佼者可增加“特別學分”(或稱創新學分),以資鼓勵。
3 因材施教,創新教材管理制度
結合產業特點,鼓勵教師編寫適應企業生產和科技發展需要的新教材(或講義)。在規范中推動教材管理制度的創新,提高教材的編寫質量。通過活躍學院的學術氛圍,提高教學質量,促進辦學水平的提高。
每年初由教務部牽頭進行審訂落實,每學期末進行總結檢查。各專業系審查合格定稿后,教務部組織力量核算印刷成本,組織印刷出版。教師編寫教材的工作量按學分析算成課時計入教材成本,按成本價售與學生,不增加學校負擔。
學院自行印發的教材(講義)實行統一編號,由教務部在檔案館存檔備查。設立教材編寫基金,實行優秀教材評選激勵制度。每2~3年進行一次優秀教材評選活動,對評選出的優秀教材給予適當獎勵。此外,應體現學校自編教材的水平,要通過編寫高水平的教材來體現應用型本科辦學的特色以及科研的質量。
4 開展第二課堂活動,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
我院從2001年創辦以來,陸續開設了“科研”實訓課,由教師和學生共同選擇科研課題并組織實施,如:“數學建模比賽”,“全國機器人大賽”等等。極大地調動了學生學科學、搞科研的積極性,在培養學生開拓創新,引導學生理論聯系實際,提高競爭能力方面取得了可喜成績。再如,我們每年的暑假是第三學期,組織數控、電子、模具等專業到企業實習基地實訓。在學生大二時,就組織學生到實驗室與教師一道研究課題,為比賽作準備等等。
為了加強第二課堂活動的管理,可規定相應學分(1~4學分)來鼓勵學生參加相應的活動。實訓部可按專業下達到各系,由各系與學工部共同安排。教師要承擔第二課堂的組織工作,如:外語教師組織外語講演比賽,文科教師組織閱讀與欣賞專題活動,工科教師組織技術比賽活動,經濟類教師組織經濟類專題講座等,并列入教師崗位職責。這樣充分調動教師和學生的積極性,既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創新能力,也有利于促進教師提高業務水平,有利于雙師型教師隊伍的建設。
5 改革考試制度,適應應用型本科目標的需要
應用型本科教育,針對其特點,在考試內容、考試方法以及能力考核等方面,進行深入改革。筆者認為,考試制度改革應當遵循以下原則:
1、考試內容要由單純知識型向知識能力相結合的類型發展。要把測試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創新思維能力列入考核內容之中。隨著科技進步信息化的發展,考核學生獲取信息的能力亦應列入考核內容之中。為適應社會對人才綜合素質的要求,對工科學生的考核應注入經濟管理方面的知識。
2、考試方法要適應專業課程整合的要求。隨著我國教育改革的深入,傳統課程的重新整合已向縱深發展。應用型本科課程重新整合,在于使教學內容與職業崗位要求緊密結合。因此,在制訂教學計劃時,應使基礎理論、專業知識與專業技能更為有機地結合起來,考核內容、考試方法必須與之相適應。
3、考試手段要實現現代化。隨著教學手段的現代化,考試手段的現代化也日益受到重視,利用計算機進行無紙化考試,或者網上考試。例如計算機專業的學生完全可以在校園網上進行實際操作的考核。
4、實踐教學環節的考核應與職業崗位的應知應會相結合,應當與國家相應職業技術等級要求接軌。例如,工科專業的畢業生在職業技術等級方面應達到技師的水平,具有一定的能力解決生產技術問題,這就要求在教學和考核中應按技師水平來設計,這樣畢業生適應職業崗位的能力才能加強。
5、改進實踐教學的評價方法,從能力級別或技能等級上給學生一個恰當的考核成績。按實踐教學模塊的順序,分別給予不同的成績。比如,數控技術應用專業實踐教學包括編程、對刀、操作等模塊教學內容,可以根據學生掌握的實際情況,分別給出成績。此外,撰寫考察報告、擬定設計方案等等,也應給予相應成績,這些能力成績的細化方案,有利于更加準確地評價學生的綜合素質。
總之,實施應用型本科教育教學管理工作創新,是辦好新型教育的重要一環。這對每個教學管理人員都是一個新的挑戰。研究和探索新的教學管理理論和不同專業的教學管理模式,制定不同的管理辦法,大膽探索,力圖創新,就能為應用型本科的發展作出應有的貢獻。
參考文獻
[1]國務院.關于大力推進職業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Z].2002
[2]柯佑祥.高等教育管理[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
[3][美]A.C.奧恩斯坦.美國教育學基礎[M].劉付誠等譯.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
作者簡介
劉暢(1962-),女,漢族,重慶開縣人,現職于重慶理工大學應用技術學院實訓部,大學本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