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做外貿業務既要懂國際貿易理論與政策、國際貿易法律與慣例、國際結算、國際運輸與保險等基本原理與基本知識,又要具備操作進出口業務流程及制作單證的能力。《國際貿易理論與實務》是一門集理論與實踐于一體的課程,目前很多高職院校的相關專業學生存在著對國際貿易知識理解不透、運用能力差、實踐能力不強的情況,因此,《國際貿易理論與實務》課程的教學改革勢在必行。
關鍵詞:高職;國際貿易實務;教學改革
本論文為湖北省人文社科2013年度指導性項目,編號13g521《高職物流人才培養方案優化與提升的路徑研究》的子研究項目。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對外貿易行業內分工的不斷細化,以及我國加入世貿組織后外貿企業逐步地由全球產業鏈的低端環節向高端環節的轉化升級,我國外貿專業人才的需求不斷增長的同時,外貿企業對人才的要求也越來越高,他們需要既有國際貿易理論與政策、國際貿易法律與慣例、國際結算、國際運輸與保險等基本原理與基本知識的運用能力,又要有能進行進出口業務具體流程操作的技能型人才。但目前高職院校的相關專業學生存在著對國際貿易知識理解不透、運用能力差、實踐能力不強的情況,因此,《國際貿易理論與實務》課程的教學改革勢在必行。
1 國家貿易理論與實務課程教學方面存在的問題
1.1 國際貿易教材的編寫和選用不合理,沒有突出高職特色,且教學內容滯后于實際
一方面,作為高職院校教材的內容應重在實務操作方面,理論夠用就可以了,但很多高職院校編寫或選用的國際貿易教材還是本科院校教材的濃縮,教材內容多而泛,沒有突出高職特色,對高職學生來說不適用。另一方面,國際貿易是與國際前沿和時代緊密相連的領域,國際貿易形勢變化較快,國際新政策和新理論在不斷出現,因此國際貿易教材應及時將新內容納入其中,但國際貿易教材往往滯后于實際,如《2010年國際貿易術語解釋通則》于2011年7月就生效了,但很多教材編入的還是《2000通則》。
1.2 國際貿易課程教學理論與實際相脫離,沒有做到理論與實際的相融合
《國際貿易理論與實務》這門課程的內容主要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是理論方面的內容,如國際貿易的基本概念、國際貿易方式、關稅和非關稅壁壘、鼓勵出口的措施、國際貿易條約等,這部分理論知識是必須要掌握的,但在教學過程中很多老師沒有設計相應的案例,也沒有與實踐實訓相結合把有關的理論融入到實訓中,主要還是以講授為主,導致學生聽課的興趣不高,學生體會不到學習知識的樂趣;第二部分是實務方面的內容,主要包括出口業務流程和進口業務流程,這部分知識是學生應掌握的核心技能,也是實踐性很強的內容,但因課時的限制和實踐教學體系的不完善,上課過程中并沒有按照國際商務的實際流程來體現“學中做、做中學”,而是從書本到書本,嚴重與外貿實際業務脫節,導致學生既不能透徹地理解理論知識,也不能提高相應的實際動手能力。
1.3 國際貿易課程的實踐性教學體系不完善,沒有達到真正的實踐性和實戰性
國際貿易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實踐性教學是教學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實踐教學內容的設計、實踐教學組織的實施、實踐教學方法與方式的應用、實踐教學場所的選擇等方面都至關重要。實踐性教學內容應根據企業的進出口業務過程如進出口流程的操作過程、外貿單證的處理程序等進行設計,但由于大多數企業將自己的業務作為商業秘密來對待,不愿意學校的老師參與其中,企業里的業務骨干又比較難請,導致國際貿易的實踐性教學內容還是以學校的教師為主,設計的內容和環節就不夠真實全面;實踐教學組織的實施應按照活動的準備、活動的進行、活動的評價、活動的總結等過程來進行,讓學生在“做中學、學中做”,體現“以學生為中心”的理念,但高職院校的很多專業教師還是以教師為中心,以講授方式為主來授課,實踐性教學根本沒有做到位;實踐教學方式與方法應用不夠,教學中還是以講為主,一些常見的如練習法、案例分析法等應用稍多,但一些先進的業務模擬操作法、與海關聯網進行操作的方法應用很少,學生自己動手的機會少,很難全面、規范地掌握進出口貿易的主要操作技能和操作方法,業務能力和業務素質也就難以提高;從實踐性教學場所來看,教室設施過于簡單,沒有教學做一體化的條件,實驗室、實訓基地建得多、用的少,虛的多、實的少,真正愿意讓學生去實訓的企業也少,這是嚴重制約高職院校實踐性教學開展的瓶頸所在。發達國家的企業都有為社會培養人才、為自己培養人才的意識,而我國的企業還處在自己是老大、學校得求著它的意識狀態,所以學校想通過企業來做實踐性教學很難。因此,國際貿易課程很難達到真正的實踐性和實戰性。
1.4 國際貿易專業教師缺乏外貿實戰經驗,難以滿足教學的需要
高職院校從事國際貿易教學的教師大多是從大學畢業后就從事教學,對國際貿易理論方面的知識把握較好,但沒有接觸過實際的外貿業務,缺乏外貿實戰經驗,在國際貿易實踐教學指導方面會出現難以勝任的情況。
2 改革國際貿易理論與實務課程的思考
2.1 重視教材建設,體現高職國際貿易教材的特色
高職教材應針對高職學生的特點,以理論夠用,重在實際動手能力的培養來編寫教材。我國各高職院校的國際貿易專業教師在編寫教材時,一是應與企業中相關崗位的在職人員加強溝通與交流,借鑒他們實際業務的流程及在實際業務中應具備的知識來設計項目或任務,讓高職學生在完成項目或任務的基礎上學習知識、提高能力;二是各高職院校教師之間應建立充分交流與合作的平臺,進行教學資源的優化整合,將最新的國際貿易政策和國際貿易新業務及時編入教材,避免教材滯后于實際的情況。
2.2 以國際貿易項目或崗位工作任務為主線,全面設計實踐教學過程
在國際貿易理論與實務課程的教學過程中應以國際貿易項目或工作任務為主線設計完善的實踐教學過程,讓學生在實踐教學過程中既學到了有關的知識,又能提升實際動手能力。如國際貿易課程涉及到有關的單證內容時,可以從外貿單證員的工作任務出發,設計單證教學的“跟—學—做—評”過程,即單證的“跟學”——教師向學生展示單證,并講解單證各個欄目的填制,單證的“學做”——教師根據業務資料做一份單據給學生看,單證的“自己做”——由學生根據指定的資料自己學做一份單據,單證的“評價”——學生和老師一起評價學生做的單據;然后利用實驗室的單證教學軟件資料進行填制單據的練習和測評,使學生對每份單據都能夠進行熟練地填制。通過這整個過程的訓練 學生既能掌握國際貿易單證的基礎知識,又能提高學生基本的制單能力。
2.3 以校企深度合作、產學結合為契機,創新實踐教學模式,完善實踐教學體系
一是整合社會資源,加強學校與企業的深度合作,大力建設生產性實訓基地。高職院校與當地的外貿公司、外貿貨運代理公司等單位應聯合起來,簽訂共建協議,積極開展學校和企業共同培養學生的合作方式,實踐教學模式可以是外貿單位直接派崗位人員參與教學,也可以是學校派教師和學生到企業去向各外貿崗位的人員學習實際工作經驗。二是從實踐教學項目的設置、實踐教學內容的完善、實踐性教材的編制、實踐性教學過程的組織、實踐教學場所等方面不斷地完善實踐教學體系。
2.4 以多種方式培養師資隊伍,不斷提升專業教師的教學能力
教師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學校應采取“走出去,請進來”的方式來培養師資隊伍。一是組織和鼓勵教師到企業去鍛煉和學習,特別是到外貿公司去與外貿業務人員一起做幾單實際的業務,增加專業教師的外貿實戰經驗;二是組織專業教師參加國際、國內學術會議,與同行交流教學方法和教學經驗的同時獲取外貿前沿的最新知識,及時傳授給學生;三是鼓勵教師到中南財經政法大學等高校去進修,在學習高校教師教授方法的同時,不斷提高教師的外貿專業知識;四是請外企業的崗位能手或專家到學校來教授一定的實踐課程,或是學生到校外實訓基地實習期間由崗位能手擔任實訓學生的指導教師,以此提高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和工作經驗。
總之,國際貿易理論與實務課程的教學改革是一項長期的過程,教材的選用、實踐教學體系的設計、創新教學模式、提高師資隊伍的教學能力都需要我們不斷摸索。
參考文獻
[1]李時民.“國際貿易實務”教學與研究的若干問題[ R] ,第二屆國際貿易實務教學與研究研討會,2007 年1 月30 日
[2]徐風.工學結合視角下高職國際貿易實務的教學改革探討[J].管理觀察,2009(8).
作者簡介
陳衛紅(1972-),女,湖北省孝感市人,副教授,中南財經政法大學經濟學碩士,湖北職業技術學院教師,研究方向:國際貿易與高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