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葉 余衛寧
摘要:網絡盛行、校區偏遠、生活單一枯燥……越來越多的大學生在邁入大學校園之后,也一腳跨進了“宅男”“宅女”的行列。為此,我們對這一在大學生中日趨流行的現象進行了深入的調查研究,在分析調查研究數據的基礎之上,通過探討大學生“宅”生活的盛行,探析“宅”生活對大學生的影響和大學生熱衷于它的原因,結合實際提出解決方案,提高大學生在校生活質量。
關鍵詞:“宅”;大學生;網絡;大學寢室;課余生活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大學生以“宅男”“宅女”自居。一臺電腦、一副耳機——通常大多數的“宅男”靠這兩樣東西就可以不眠不休地坐在電腦前奮戰一天;一部韓劇、幾包零食——“宅女”的生活離不開各種肥皂劇的陪伴。如今,“宅”已不僅僅是時下國內大學生一種日漸普遍的生活方式,更是在全球范圍內衍生出了一種文化——“宅文化”。
面對日益壯大的大學生“宅一族”,了解高校中“宅”現象的現狀、形成原因、影響因素等方面,并對其進行正確引導,是一個值得國內各大高校認真探討、認真研究的課題。本次調研主要采用問卷法。問卷調查的樣本取自上海電機學院高職學院在校專科學生,共計發放問卷700份,回收有效問卷660份,回收率為94.28%,覆蓋大一至大三所有年級段,包含了電氣、機械、計算機、經濟管理及語言類在內的5大類共計15個專業。通過對有效問卷的分析整理,我們較為全面地掌握了上海電機學院高職學院在校學生課余時間的利用情況。
一、大學生“宅”的成因
大學是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與自我約束的搖籃。在進入大學之前的12年學生生涯中,家長與老師通常扮演著“保姆”的角色,包辦了學生在學習、生活中遇到的所有問題。在經過高考“黑色六月”洗禮之后,準大學生們各個摩拳擦掌,想要在不受約束的大學校園中彰顯自我。
大學里相對輕松的排課及寢室這個穩定的居所給大學生提供了“宅”的基礎;網絡的盛行讓“宅”變得順理成章;交際、學業、就業等不斷升溫的社會壓力讓“宅”成為了大學生自我調節、降壓的最理想方式……事實上,“充足的課余時間、豐富的校園生活、美好朦朧的校園愛情”這樣的大學生活只能在文學作品中得以實現,相當一部分大學生活只用“宅宿舍”這三個字就能完全概括。
在此次調研問卷中,特別設置了“為什么選擇宅宿舍這種生活方式”(如圖1所示)這一問題:“這種生活方式自由自在,不受約束”是在整個問卷調查中被勾選最多的答案。這和新時期的大學生個性鮮明,有著與眾不同的特點是分不開的。他們大多自我意識較強,有想法、有主見,不善傾聽他人的意見或建議,更喜歡獨來獨往的生活,進入大學之后,再不用受到父母的約束,正是當代大學生在新的社會文化背景下尋求自我實現和自我價值的一次嘗試。“學校、班級都沒有足夠吸引我的活動”這一選項選擇率居于整個問題的第3位。雖然學校在竭盡全力的組織各類社會實踐、社團、志愿者服務等方面的活動,但似乎還不足以吸引所有學生的參與性。沒有足夠強大的吸引力讓學生走出宿舍,這或許值得更多的學生工作人員進一步研究。
三、“宅”趣何在
呆在宿舍、不與人交流、作息時間不定……這樣看似枯燥乏味的生活,為何吸引了廣大80、90后的目光?“宅”的樂趣究竟在哪里?我們在調研之后發現,不少選擇“宅”宿舍的同學有一個共同的特征——癡迷某一類興趣愛好。這里的興趣指的多是愛好電影、網絡游戲、文學小說等足不出戶就能讓自己得到滿足感、幸福感的活動。
在調研中也了解到,學院中有不少同學選擇“宅”在宿舍開網店、設計機械圖紙,并且成功在畢業之前掘到自己人生的“第一桶金”。他們表示,若不是每天都“宅”在宿舍里回復賣家的咨詢、對著電腦不斷修改圖紙,自己或許在畢業的時候還在為找一份好工作而煩惱。也有一部分理工科的同學,“宅”在實驗室里不斷研究自己的專利發明,提升自己能力的同時還參加各類“挑戰杯”比賽,并獲得名
次。他們從“宅”中獲得了樂趣,從“宅”中獲得了成功,這樣的“宅”生活從某些方面來說也是我們值得推崇的。但是,也有一少部分同學,“宅”在宿舍中只是沉迷游戲、漫畫、網絡,逃避現實生活所帶來的壓力與煩惱。長時間的坐著不動、三餐不定或者用快餐充饑的不良健康生活,是“宅”成為被社會詬病的一個重要因素。
事實上,學校也在通過開展各類不同的社會實踐、寢室生活園區、高雅藝術進校園等活動來豐富大學生的課余生活。例如,上海機電學院每年5月舉辦的“寢室文化節”,在提高同學們寢室生活質量的同時,也更好的體現了寢室成員之間積極向上的精神風貌,培養同學們的創新動手能力;而每月舉辦的各類“高雅藝術進校園”“博學講壇”“校友自強講座”等活動,則是讓同學們不出校門,就能領略優秀民族文化藝術的熏陶、獲得與名人名家交流的平臺,促進校園文化生活的建設;此外,“陽光籃球聯賽”“運動會”“晨跑”等體育活動,在強身健體的同時,也讓長期“宅居”的大學生從室內走向了戶外……以上這些都足以表明,學校也在不斷通過開展更多、更完善的課外活動,來豐富大學生的校內生活,讓“宅”不再是大學生活唯一的精神寄托。
其實,對于“宅男”“宅女”來說,“宅”是一種生活態度,不應該去強制讓他們脫掉“宅”的帽子,而是應該與學校聯合不斷開展更多同學們感興趣的活動。可以嘗試舉辦宿舍之間的對抗賽,通過開展各類文體比賽,增進宿舍與宿舍之間的交流;亦或是可以讓長期“宅居”的同學們“當家做主”、轉換角色,讓他們來策劃、組織他們心中最有趣的校園活動等。如此,讓“宅男”“宅女”們走出宿舍,感受宿舍之外的生活樂趣,告別“宅”居的日子。
參考文獻
[1]曾紅強.大學生課余時間利用情況的調查與思考[J].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07,6(6).
[2]賀善侃.網絡時代:社會發展的新紀元[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2.
[3]張文梅,黃亭亭,等.大學“宅局”如何打破[EB/ OL].貴州大學新聞網,2013.
[4]鄒柳云.高校校園生活狀況調查分析及其對策[J].懷化學院學報,2007,26(9).
[5]張潔.大學生“宅文化”的心理探究[J].社會心理科學,2011.
[6]秦超,呂夢樓.淺析大學生宿舍文化建設[J].人力資源管理,2010.
[7]柳長興,秦琴,等.大學生寢室宅居與自我期望調查[J].重慶理工大學學報,2011.
[8]楊柳青,程東旭.現代科技文明視域中的大學生“宅”現象探析[J].湘潮,2012.
[9]鄭碧強,張葉云.大學生“宅”生活熱的冷思考[J].福建師范大學學報,2011.
[10]游華金.論高職院校校園文化的構建[J].教育探索,2004.
[11]朱巧芳.試析高職校園文化[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05,26(3).
(作者單位:上海電機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