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巖 楊越嵐
摘要:高校家訪是聯系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有效手段,是架設家長—學生—輔導員之間的橋梁。本文對現實存在的一些家訪問題進行總結分析并提出相應的解決措施,完善和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切實達到高校家訪的目的。
關鍵詞:高校貧困生;家訪;解決措施
為深入貫徹《普通高等學校輔導員隊伍建設規定》和《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中發[2004]16號),增強學生與家長、輔導員與學校的溝通聯系,形成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強大合力,相互配合地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深入地了解學生的思想動態、學習情況、家庭狀況,實時了解學生存在問題,尋求應對之策,對學生進行全方位的了解和幫助,高校輔導員家訪則是必不可少的有效途徑之一。本文切實根據對高校貧困生家訪過程中發現的一些問題進行詳細分析并提出相應的解決措施,希望對教育工作者在學生教育中提供一些幫助,更有利于開展以后的學生思想教育工作。
一、高校家訪工作準備與形式
在實際走訪過程中,61%的學生有些許自卑,而自卑的學生往往是因為家庭所在地區周圍的家庭又相對比較富裕,只有他們個別幾家家庭條件較差,容易自卑,而在相對都比較貧困的地區,自卑感就沒有那么明顯,反而勵志的學生更多。
3.家長和輔導員等教師對學生的學校實際表現不一致。在家訪中,大多數家長文化水平較低,他們基本上都不會過多的干預學生在校期間的各項事情,反而可能因為自己的能力不夠,給了學生更多的自我空間,反而學生的發展完全看學生的自制力。大學期間,學生在學校的主要精力在做什么?實地走訪中,通過與家長和學生聊天得出三方——家長、學生、輔導員對學生大學期間的主要精力看法不一致,如圖:
家長普遍認為學生在學校的最主要的精力是在學習專業知識,而輔導員看到的是學生更多的精力花費在了勤工助學上,學生卻自我認為基本是在勤工助學和校園活動上。學生家長的想法和學生本人的差距很大,學生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減輕學費的壓力,所以就不能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學習上。反而家長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供孩子好好上學,掌握一門專業技能將來能有所作為。通過輔導員的了解,不管是否是貧困生,學生在校學習的精力都比較低,矛盾在于學生想更多接觸社會,卻又不具備成熟的思想心態和扎實的專業技能。由于部分學生心浮氣躁,急于求成,只看眼下,不能長久地、發展地看待問題,造成了對學習沒有很強的信心,學習成績不理想的狀況。
三、實證問題的解決方法
1.幫助學生自我管理,培養自我發展的才能
從高中的家長、老師的催促管理到大學的自我管理,自我發展,學生要有一個過程,學校與家庭及時保證溝通確保學生在處理人際關系的時候能有依據。輔導員老師要通過多種方式和多種渠道來了解這些學生,不僅要與學生本人通過短信、QQ等方式交流,了解他們的想法和日常的學習生活,更應該通過他們寢室同學和班級干部了解他們的平時表現,以便及時有效地對學生尤其是特困生加以幫助和指導。
目前國家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資助力度越來越大,我們不但要深入細致地做好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資助工作,更要在此基礎上教會他們如何在學校提升自己各方面的能力,明確他們現階段自我發展的主要任務是努力鍛煉自己的各方面能力,為以后找工作增添砝碼。
2.重視心理指導,關注貧困生情感教育,尤其是感恩教育
家庭經濟困難學生面臨的心理問題是一項艱巨的任務。通過聊天了解學生的最新心理動態,通曉學生心理變化。同時加強心理健康教育,不斷對他們加以引導和激勵,鼓勵他們多參加有益的集體活動。注重培養自信心、挫折承受能力和心理調節能力,培養具有內在價值感的真正意義上的自尊心,引導幫助他們去營造和諧、健康、友好、互助的良好人際關系。尤其是配合著就業指導,合理的安排就業。
情感教育是大學生中很重要的教育方式,也是傳遞中華文化、傳遞教育理念的一個窗口,培養杰出人才的根本。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在生活和學習上都受到了很多的幫助,因此感恩教育是對特困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方面,讓學生在工作中直接參與體會感恩的真諦,逐步學會感恩父母、感恩學校、感恩師長、感恩社會。
3.依據就業安排勤工助學崗位,早做職業生涯規劃,加強就業指導
家庭經濟困難學生面對家庭困難,過多的參與勤工助學已經影響到了正常的學習生活,從而影響了學業,甚至改變了人生價值觀。而且勤工助學崗位很多不是學校提供的,導致學生不能正確的認識社會,從而歪曲現實。為他們提供合理的勤工助學崗位,在校內校外的單位和學院正規渠道的幫助下,為他們提供一些勤工助學的崗位,讓他們利用課余時間通過打工,減輕家庭的經濟負擔,幫助他們樹立自立自強意識。同時加強勤工助學思想教育,保護學生的正當權益。
督促指導學生制定大學期間的生涯規劃,尤其是很多貧困學生在自己就業問題上有很大的困惑和恐慌,幫助學生確定大學階段學習及職業目標,引導學生正確認識掌握文化知識和從事社會實踐的關系。在規劃中,使學生切合自己的實際情況,對自己進行自我評估和對外界環境評估,對自己進行準確定位,同時輔助心理指導,幫助貧困生進行在校四年的學習以及職業規劃,從而使學生對學校生活產生信賴感。
4.堅持家訪,建立多種形式長期機制,完善學生工作
家訪讓學生感受到老師的關注和重視,這對學生是一種激勵,對家長也是一個觸動。家訪工作是輔導員工作中必不可少的工作之一。家訪是界定學生家庭貧困狀況的最好途徑。但是對每一位困難學生的家庭都進行親自的走訪,也存在著實際的困難,因此我們更應該挖掘一切可以利用的方式,拓寬家訪途徑,根據學生實際情況開展電話家訪、網絡視頻家訪等多種形式的家訪,才能使家訪工作進行到底。保持家訪的連續性,讓家訪深入學生的日常中,建立長期家訪機制,多種家訪模式育人相結合。
通過家訪,不管是電話家訪、信函家訪、網絡家訪,還是實地走訪,對家訪貧困生中存在的一些問題進行實證分析并提出相應的解決措施,以此深入改善班級建設,加強學生思想教育工作,加強自身責任感使命感。讓大學貧困生感受學校溫暖的同時合理激勵學生各項才能的發揮。
參考文獻
[1]尹作發.對高校輔導員家訪工作的思考[J].中國成人教育,2011(11):66-67.
[2]李國強,王旭紅.家校合作:貧困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徑[J].教師,2009(2).
[3]宋虎珍.高校班主任工作的探討[J].中國成人教育,2008 (1).
[4]李東亮,于慶霞.讓家訪架設學生、家長、輔導員、高校之間溝通的橋梁[J].科教縱橫,2012(3):226.
(作者單位:河北師范大學體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