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 花
一、表情作用。表情作用是體態語通過傳遞情感信息,使言語在采訪中更加具體形象、準確明了。這種作用主要通過眼神、手勢等表現出來,記者在與采訪對象的交流中運用這些非語言符號,可以比較含蓄地表達情感,拉近彼此的心理距離,使采訪進行得更加順利。如認真傾聽的姿勢、關注的眼神、善意的微笑等,傳達給對方的是肯定的信息,對方得到這種反饋,就會更加有興致地往下說。而沒有表情的面龐、懷疑的目光、意義雙關的微笑等,則會讓對方感到不安,也無意說出關鍵性的東西。
二、暗示作用。暗示作用是通過暗示來捕捉、補充、明曉在采訪中不夠具體、比較含蓄抽象的語言含義。這種作用主要體現在:幫助記者在采訪活動中,從采訪對象眾多籠統的信息中,推斷出其具體的意義,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弦外之音”“潛臺詞”。 2004年3月25日,英國首相布萊爾與利比亞領導人卡扎菲進行會談,一時被媒體譽為“破冰之旅”。然而,一些英國媒體卻發出《卡扎菲沒把布萊爾放在眼里》的報道。原來,一位記者抓住了會談現場卡扎菲蹺著二郎腿等肢體語言,報道了卡扎菲潛意識中對布萊爾的真實態度。
三、注釋作用。注釋作用和暗示作用根本的區別就在于:暗示作用是幫助記者借助體態語的暗示,從較為籠統的信息中獲得更加具體的含義;注釋作用是記者通過非語言符號,從本身有一定完整意義的信息中獲得更加形象生動的信息。這種作用主要通過記者的手勢、姿態、聲音語氣等來表現。比如,記者到農村采訪農民時,可以主動打招呼或搬來凳椅與主人一起就坐,向農民注釋記者的隨意、親切,從而達到形象生動的采訪效果。
四、過濾作用。人們在語言傳播中,一般都會受到人的自覺意識控制,而體態語往往是下意識的行為,較少受到自覺意識的控制,因而更能昭示人的本意。為此,記者在采訪活動中,要善于通過采訪對象的體態語來驗證和核實信息傳播的內容,過濾帶有歧義或者不真實的信息,以確保采訪信息的真實性和可靠性。比如:采訪對象說話吞吞吐吐、目光不敢正視記者,有時候敘述重要事實時神情異樣、言語含混,這都提醒記者要格外小心。所以,記者在采訪中,對采訪對象不但要“聽其言”,還要“觀其色、察其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