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江華
摘 要:從語文教學的現狀來看,對新課標的解讀還存在著種種誤區,其中比較典型的有:重人文輕工具,重生成輕預設,重拓展輕文本。反思當前的語文教學,必須學會借助工具滲透人文,必須學會在預設的基礎上生成,必須學會圍繞教學目標尤其是“文”的目標拓展延伸,以回歸語文教學的本真。
關鍵詞:新課標;工具性和人文性;生成與預設;文本與拓展
語文課堂教學教什么?怎么教?“新課標”對這兩方面作出了明確的要求:“語文課程應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教學要正確把握語文教育的特點”“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但是從語文教學的現狀來看,對新課標的解讀還存在著一些誤區,致使教學效率低下。
一、重人文,輕工具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提出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對語文課程的特點作出了明確的界定。然而,在各地推進新課程改革的過程中,依然存在著顧此失彼的誤讀現象,凸顯人文性、舍棄工具性的做法比比皆是。在語文課上追溯世界音樂史,熱熱鬧鬧做科學實驗,研究人和動物到底應該怎樣相處……很顯然,這樣的課已經不是語文課,它忽視了語文學科的本質特點,將教學的重點片面地遷移到思想內容討論上。如此演繹語文學科的人文性,顯然值得商榷。
語文是一門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學科,工具性注重學生讀寫聽說能力的培養,而人文性承載著情感的熏陶、人文素養的獲得提高、審美能力的培養等等。兩者互為表里。然而,語文畢竟是用語言文字來傳遞情感、表達思想的一門學科,這是和其他學科有所區別的地方。只有站在文本的角度去感受、品讀、分析、鑒賞,才能體會和感受那些隱含在文字底下的豐富意蘊和真情實感,才能形成自己對作品的評價,影響到自己的價值取向。也就是說,
“必須借助工具滲透人文”。
在蘇州市某次新課改語文觀摩教學活動中,有一位老師執教《蔚藍的王國》一課,在備課時,考慮到這篇文章對大海的描述已經非常詳細,因此放棄了想象環節的設計,而挖掘了本文的另一特點——翻譯作品。于是在教學中首次進行了兩種不同譯本的比較閱讀,教師找出了兩個譯本中翻譯不同的幾個地方,讓學生進行比較,示例如下:
■
從教學實際來看,學生的積極性很高,不僅探討了教師列舉的幾個地方,而且還將視點擴散到整篇文章,提出了大量有價值的問題,比如:
1.“雖然看不見,卻近在咫尺”和“雖然近在咫尺,卻看不見”,哪個翻譯更貼近作者要表達的意思?
2.“一切都像在訴說幸福的愛情!”和“一切都在傾訴著愛情,傾訴著無比幸福的愛情!”哪一句的表達效果更好?
3.“鈴蘭花和玫瑰花同沿著平滑的船舷翻滾的珍珠似的浪花融合在一起,分辨不清了”一句中,鈴蘭花、玫瑰花和浪花本不同類,為什么說它們融合在一起呢?
毫無疑問,這堂課上,學生之所以能夠超額高效地完成教學任務,并在此基礎上有所發揮創造,完全得益于教師對學科特點的充分認識和把握,得益于教師對語言文字充分的挖掘和體味,
好的文字本身就具有一種強烈的渲染、熏陶、感化的力量。掌握語文的工具性特點就解決了語文作為交際工具需要解決的問題,而借助工具滲透人文,一切才顯得順理成章、水到渠成。
二、課堂重生成,課前輕預設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規定要尊重學生獨特的閱讀感受,在這樣的指導思想下,教師的課堂教學行為很快發生了變化。但令人遺憾的是,一些教師錯誤地解讀新課標,將尊重簡化為一味地迎合學生,沒有甄別、不負責任地肯定和贊賞,完全舍棄了教師的課堂主導地位。
事實上,“新課標”在課前預設上對教師提出了更高要求,它需要教師對學情、對教材、對課堂有更多、更全面的了解,并在此基礎上形成自己的教學方案,只有這樣,當我們在教學中遇到學生千變萬化的想法時,才可能做出相應的無痕調整,達成課堂精彩生成,從真正意義上完成新課標提出的對學生獨特體驗的尊重這一要求。
筆者在教學實踐中也曾有過深刻的體會,并從中認識到只有在課前有了充分的預設,才能在課堂上水到渠成地生成。
在一次省優質課評比中,筆者執教《理想》,這是流沙河創作的一首詩。考慮到詩歌篇幅較長,一堂課的時間,如果按部就班地從頭教起,教學效果很難保證。所以大膽啟用了質疑法。
“質疑”是近年來討論較多的一種教學方法。它的優點在于可以激發興趣,容易爆發精彩的課堂生成機會,同時也能避免把時間耗費在那些無關緊要的地方;而缺點在于教師如果未曾精心備課,很容易控制不好,使得課堂教學零落而松散。
為了保證課堂的教學效果,筆者在課前作了充分的準備,充
分考慮學生可能會問哪些問題,對問題的理解學生可能會有哪些認識,哪些問題是他們自己能理解的,哪些是必須引導的,如果學生不能提出有質量的問題,老師該怎樣引導等等。從課堂教學來看,由于教師在課前對學情、教材進行了充分的研究和把握,因此在課堂教學時,既實現了尊重學生的獨特體驗,又達到了無痕引導的教學效果。學生在課堂上暢所欲言,問題一個連著一個,遍地開花,而教師胸有成竹,運籌帷幄,引導得當,不僅激發了學生的探索樂趣,還借助學生的問題,將教學引向深處。這堂課獲得了該比賽的一等獎、第一名。
課堂有效生成和課前精心預設是相輔相成的,沒有精心的預設,課堂的生成將會雜亂無章,課堂上的精彩生成是需要預設的,也是必須預設的。
三、重拓展,輕文本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要求語文教學要重視拓展語文學科的外延,和生活接軌、和其他學科交叉。這是語文學習的獨特性。但是在實踐新課標的教學過程中,我們同樣看到了一些誤讀“新課標”、盲目拓展的教學行為。
在學校的一次青年教師語文評優課比賽中,有一位教師對課文《明天不封陽臺》一課作了如下設計:
1.理清文章敘事線索:封——封嗎——不封。
2.閱讀課文:探尋決定變化的原因。
3.觀看人類破壞大自然的圖片,學生談感受。
4.組織討論人類應該如何和大自然和諧相處。
5.擬寫保護大自然的倡議書。
6.播放“我是一只小小鳥”的動畫。
分析整個教學設計,前面兩個環節是對文本的梳理和理解,
從第三個設計到結尾,都是對人與自然問題的大討論,雖然“領會人應該與自然和諧相處、共同發展的道理”確實是這篇文章的教學目標之一,但是架空分析,盲目的拓展只會使語文失去語文味,異化為德育課、班會課、地理課……語文課必須形象地感受文字描繪的圖像、畫面,去體會作者的情感,去把握文章要表達的觀點,語文課教學目標的實現必須遵循語文教學的規律。
同樣,以上述文章《明天不封陽臺》的這個教學目標為例,我們看另一位老師的設計:
1.理清文章敘事線索:封——封嗎——不封。
2.閱讀課文:探尋決定變化的原因。
3.精讀課文:找出文中運用描寫的語句,品讀關鍵詞語,體會這些句子表達了作者怎樣的用意。
4.教師展示圖片:關于大自然遭受人類破壞的內容。(背景音樂《我是一只小小鳥》)
5.學生聯系所看到的圖片,進行造句練習:
那咆哮的洪峰,那焚毀的山林,那流失的水土,那龜裂的農田,那 那 那 分明是大自然向人類發出的一次次吶喊、一聲聲哭訴!
在這個教學設計中,由于借助了第三步和第五步:通過語言文字來解讀作者的寫作用意,因此,雖然仍然是在解決一個人文性的教學目標,仍然有圖片和造句的拓展,教學卻充滿了語文味,從文本研讀到課外拓展也顯得極其自然。
新課標要求教師適當拓展語文教學的外延,這并不是說要我們在教學中輕視文本、弱化文本、脫離文本。“閱讀教學不能囿于文本的解讀,不能把文本的理解作為閱讀教學的全部,但閱讀教學的一切活動必須以文本的理解為基礎,必須以文本為教學活動的出發點和立足點”。任何拓展只有站在充分挖掘文本、理解文
本、欣賞文本的基礎上,才能真正發揮其遷移的作用,才能達到比較、綜合的效果。
新課標的出現給廣大語文教學工作者的教學思想帶來一場革命,引發了語文課堂教學實踐的大改革。在教學改革的過程中,作為一線教師,我們只有邊實踐邊反思,邊反思邊改進,才能使教學改革真正地為教學實踐服務。將工具性和人文性有機結合,用精心的課前預設去預約精彩的課堂生成,在吃透文本的基礎上適當拓展,相信語文教學更貼近其本質,更顯語文味。
參考文獻:
[1]歐陽芬,王家倫.語文教學:借助“工具”滲透“人文”[J].中學語文,2009(12).
[2]黃厚江.把閱讀教學的根深深扎在文本的土壤之中[J].語文教學通訊,2010(2B):21.
(作者單位 江蘇省蘇州胥江實驗中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