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樹才
摘 要:過去,傳統小學數學教學是以教師“教”為主,學生只是“完成”教學任務,教師的主導作用完全取代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生長期處在被動學習的狀態。長此以往,學生的學習主動性也就逐漸消失。新課程把培養學生的數學素養放在重要地位,提倡數學教學要設計成學生的數學學習活動,成為學生“做數學”的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自主地去探索、去體驗、去感受,進而獲得數學知識,形成數學技能。這就要求教師在數學課堂教學中突破以教師為主導、主體的思想。教師要真正做到發揮自己的主導作用,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就必須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關鍵詞:數學;自主學習;實踐活動
一、我們要教會學生自主學習,讓他們在教師的指導、引領下進行閱讀
小學學習是以書本知識為主,而閱讀是獲得書本知識的基本方法。以往我們都是在教師留作業時才讓學生接觸課本,學生翻開課本也只是讀讀定義、法則、結論而已。學生學到的知識都是聽會的。這樣的教法,學生越學越懶,用老百姓的話說:“吃等食,死得快”。這樣越學越笨。所以,我們要教會學生自主學習,首先是讓學生有先學的權利,小
學數學教科書有較強的可讀性,教學時要給學生創設自學氛圍,提供自學空間,指導學生借助教材,借助精心設計的預習題自主閱讀,使他們學會邊看書、邊思考,并把自身體會和親身感受用語言表達出來,鼓勵他們敢于質疑,通過自學的途徑獲取數學的新知識。在教學前,先安排小組交流匯報;說說自己學會了什么,有什么不懂,充分展示學生的思維過程,探討存在的疑難問題,交流對新知識的想法和解題經驗,集思廣益、互幫互學、及時矯正,讓學生在互相啟發中完成第二次自學,為進一步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我們要教會學生自主學習,讓他們在教師的指導下,在實踐活動中學習知識
實踐活動不僅是一個“解決問題”的過程,也是學生自主學習的過程,是學生形成實踐能力的載體。實踐活動的形式多種多樣,其涵蓋面廣泛。如:操作、觀察、討論、合作學習、猜想、畫圖等都是實踐活動;到社會上調查、收集數據、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等也是實踐活動。通過實踐活動的開展,能逐漸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幫助學生進一步理解抽象的數學知識,讓學生學會用數學的眼光去觀察、看待周圍的客觀事物,用數學的方法去處理、解決身邊的問題。
總之,我們要教會學生自主學習,就要實實在在地激發學生想學的欲望,培養他們會學的能力,為學生的終身學習與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這是我們教師所應做的事情。
(作者單位 吉林省鎮賚縣建平小學)
編輯 李建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