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輝
摘要:在中小學教育教學過程中,教師批評學生要格外注意,批評要委婉,要分場合,要注意批評的針對性。只有這樣,才能起到批評應起到的作用。
關鍵詞:批評;委婉;場合;課堂;作用
心理學家威廉.詹姆士說過:“人類本質中最殷切的需求是渴望被肯定。”然而,在現實生活中,不是每一個學生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是可以給予肯定的,甚至在一定程度上還需要批評。常言說:“人非圣賢,孰能無過。”一個人在成長過程中犯錯誤是很正常的。尤其是對于正處在生長發育期間的中小學生而言,更是如此。當學生在無意間犯下錯誤時,我們應如何處理呢?是旁敲側擊,指桑罵槐,還是開門見山,直接批評?這就需要我們教師正確認識自己的職業。我們是學生知識的傳播者,更是學生心靈的引導者。因此,當學生犯錯時,我們即使要批評也要講究批評的藝術,使學生在接受批評的過程中做到心悅誠服,從而自覺地改正錯誤,不斷地完善自我。對于這個方面的問題,我想從以下幾個方面談談我在實際中的做法。
一、批評要委婉
一句諺語說得好:“良藥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這句話的內涵大概大家都知道。可大家有沒有這種感覺,當孩子生了病讓他吃藥的時候,那藥苦得難以下咽,他就會全部吐出來,到頭來能治得了孩子的病嗎?我認為,良藥何必苦口,忠言又何必逆耳。在批評學生的時候,我們何不來點“糖衣炮彈”呢?
如在我的班里有一個男生,他上課常常說話,有時候還做小動作,攪得周圍的同學都無法專心聽課。私下里我找以前的班主任了解,知道這個男生上課紀律一直不好,教師批評過好多次了,只是不見長進,漸漸地教師就不再管他了。有一次,他上課又在做小動作,手里擺弄著自己的玩具,我發現之后叫起他來讓他回答問題,他不但沒有覺得不好意思,反而理直氣壯地大聲嚷道:“我不會,怎么樣吧?”我一看到這種情形,知道來硬的是不行了。于是,我改變了方法,沒有對他進行批評,而是做了一番自我批評。下課后,我把他叫到辦公室當面給他說:“我知道是我錯了,是我的課講得不精彩,沒有吸引住你,可你能不能給老師點面子,別在那么多同學面前表現出來呢?如果能,那我就感激不盡了......”我話沒說完,他倒不好意思起來了,說:“老師,不是你的錯,是我養成的壞習慣。你的課很好,其實我是在故意搗亂,你的課我聽得很仔細,我就是想看看你和其他老師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原來這是,在考驗我啊。從那以后,他上課倒是沒有再搗亂,成績也上去了。
還有一個學生,連續幾天沒交作業。我悄悄對他說:“你讓老師很吃驚,知道為什么呢?”他驚奇地看著我,我繼續說:“你上課不錯,但老師怎樣也沒想到連續不交作業的竟是你。我相信這其中一定有原因,希望下次你能把作業補齊。”我看到他自責地低下了頭。之后,他的作業再也沒落過。
之所以說這些例子,只是想闡明一個道理。那就是,每個人都希望得到贊美和表揚,這無疑是人的一種天性、一種本能。大人如此,學生也不例外。無數實例證明:粗魯、草率的批評,會毀掉一個人的自信心。相反,真誠的、善意的、充滿愛意的、欣賞的語言,雖然包含有批評的成分,卻仍能讓學生感覺到支持、信任、肯定、欣賞。在教師的寬容中,他們會產生自責感,最后下決心改正錯誤。
二、批評要注意場合
現在的孩子無論是小學生還是中學生都成熟較早,自尊心強。因此,在學生犯錯需要批評的時候,教師要格外注意場合。一般說來,批評學生不要在教室內或是教室門口進行,在教室內或是教室門口批評犯錯誤的學生,大多數學生也會受到影響,打亂學生的學習。同時,犯錯的學生也沒有面子,甚至會產生破罐子破摔的心理。批評學生也不能在辦公室批評。試想一下,如果是我們教師犯了錯誤,被校長當著全體教師的面點名批評,會是一種什么滋味呢?推己及人,學生也是人,他們也需要我們的尊重。再者,也別在課堂教學中批評學生。課堂教學中,教師過度地批評學生,一是影響了正常的教學進度,損害了大多數學生接受教育的權利,二是影響了教師和學生教與學的情緒。教師在情緒激動下批評學生,“恨鐵不成鋼”還容易“以點帶面”容易使其他學生誤認為是在批評自己。如果教師批評學生時出現一些偏激言辭和“當事”學生“接上火”,又很容易使課堂氣氛逆轉,不僅有損于教師的“師道尊嚴”,而且也不利于自己以后開展正常的教育教學活動。因此,我覺得教師對課堂教學中“犯規”的學生要多一分寬容,多一分尊重。俗話說:“退一步海闊天空。”當一些“旁敲側擊”不能奏效時,不妨來個冷處理。其實,“犯規”的學生課堂上被教師公開批評后,有的即使看上去好了,又有多少心思在課上呢?教師如果能夠注意到在大庭廣眾之下保護犯錯誤學生的自尊,也一定會贏得學生對自己的敬重,如能在課后適當的時候與不守規矩的學生溝通也一定會取得明顯的成效。
三、批評不要把學生互相比較
教師最好不要采用學生間的比較來達到批評的目的,甚至是為了批評某一學生而去抬高其他學生。這樣不僅不利于犯錯誤的學生改正錯誤,反而還會引起他和其他學生的矛盾。教師更不能對學生進行挖苦。比如,“你看看你,怎么就不能像某某一樣呢?人家怎么就做得那么好呢?”“你和其他同學差遠了。”類似這樣的批評是不可取的。
巧妙的批評,畫龍點睛,既教育了犯錯誤的學生,機智地把學生的注意力再次轉移到課堂教學上來,又能反映教師深厚的師德修養,樹立了教師學生心目中的威信。因此,在批評時,如果我們多講究一點批評的藝術,批評時多一些巧勁和柔性,相信我們的教育會更深入人心,更有生命力,學生心靈的天空也會更加明朗。
總之,教師要努力掌握批評的藝術,善于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心理特點以及時代特點,創造性地運用批評這一教育手段,使學生健康的成長。
【責編 張景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