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彩霞
摘要:語言表達能力的培養是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最容易被忽視的問題,而實際上,語言作為小學生進行思維的主要方式,只有想說、會說,才會更愿意投入到聽、想和做中去,因此,教師必須注重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培養。筆者將結合實踐經驗談談在小學數學課堂中如何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以供參考。
關鍵詞:小學數學;語言表達能力;課堂教學
數學學習是一個由感性認知到理性認知到知覺認知再到知識運用的過程,小學數學學習亦是如此,它是一個需要不斷深化發展、循序漸進的過程。在實際教學中,很多小學生都會解題,也會思考,但是要讓他們表達出自己的思考過程卻有一定的難度,這歸根到底是因為教師在教學中忽視了對學生數學語言能力的培養,因此,如何在實際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數學語言能力必須引起廣大教師的高度重視,只有不斷強化學生的語言意識和實踐意識,豐富學生數學語言的積累,學生才能最終由認知數學語言向運用并熟記數學語言轉變。
一、創設情景,創造發言平臺
以語言訓練為主線,找出小學生的興趣點,創造他們喜愛的情景,創建并拓展學生發言的平臺,讓學生不僅想說,還有機會說。在情景教學中,課堂就是學生表現的舞臺,而教師則是這個舞臺的導演,這就要求教師對教學材料中各種涉及到語言培養的素材進行挖掘,掌握教材的“想法”,給予學生足夠的時間和空間讓他們將自己想說的、愛說的、會說的通過多種情景說出來,比如組織游戲、購物情景、討論比賽等,促進師生、生生之間的信息交流,拉近師生距離,學生只要融入到情景中,他們的學習熱情就會迅速高漲,對下一環節的學習也會更加期待,那么當學習內容與學生的興趣點和熟悉的生活較為貼近時,他們對數學知識的接納能力就會主動提升,而在課堂中也更加敢于發言。因此,教師在進行情景教學時,必須注重對生活素材的挖掘,盡量創設生活情景,提出生活中常見的數學問題,使學生能夠運用自己的生活實踐解決問題,這樣學生就能更加積極、主動地融入數學學習中。
二、營造良好課堂氛圍
小學生的心思大都比較細膩且敏感,在過于嚴肅的氛圍中學習,學生處于被動地位,這樣會限制他們的發言膽量,消磨他們的自信心,他們不敢說出自己的想法,生怕自己說錯話被教師批評,被同學笑話,針對這種情況,教師應注重營造良好、寬松的教學氛圍,營造教師在學生心中平易近人、和藹可親的形象,創設更多的讓學生敢說、會說的情景,鍛煉學生發言膽量,鼓勵學生積極地將自己的想法表達出來,積極與學生進行交流,使學生逐漸養成敢于發言、敢于提問的習慣。在此過程中,教師必須注重自己的示范作用,保證語言敘述、表達的準確性和邏輯性,從而強化學生自主聽課的意識。比如在講解應用題時,題中有這樣一句“火車速度比汽車速度快30km/h”,由此可見,問題主要有兩個量,簡言之就是火車快,汽車慢,而火車不僅可以與汽車同樣快,還能比汽車更快,因此也可將此句話轉換為“汽車速度比火車速度慢30km/h”,這樣不僅能夠通過轉換、轉譯、把握關鍵詞、進行關鍵句聯想來激活學生思維能力,還能豐富數學語言。
三、注重學生數學語言的積累和訓練
要確保學生數學語言訓練的順利開展,首先必須重視數學語言積累,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多要求學生自主琢磨各種例題和應用題,使學生在閱讀和記憶中不斷積累數學語言。由于數學語言相對于語文語言更加嚴密,更加簡潔,學生對數學問題的思考和回答只有更加規范才能準確地將數學概念構建出來,所以教師應加強對學生數學語言的訓練,訓練他們正確使用單位名稱的能力,比如幾朵花、幾個人、幾輛車等,特別是在應用題解答中,在答案后面通常要求注上單位,學生擁有準確使用單位名稱的能力,其解題過程才會更具規范性和邏輯性。訓練學生的“說題”能力,使學生能夠將題目和解題思路清晰地表達出來,比如,在口算題57+33中,先算57+30=87,再算87+3=90,通過這種訓練能夠使學生運用數學語言敘述計算規律或計算法則,這對于培養學生的計算能力、增強學生數學思維能力的邏輯性具有重要作用。
總之,語言是人進行思維的外殼,是人心聲的表達,對于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來說,培養學生語言表達能力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有利于提高學生思維能力、表達能力以及數學運用能力等,最終有助于提高小學生數學學習能力,對于提高教學效率、深化素質教育也具有重要作用,必須將其貫穿于小學數學教學全過程,使學生經歷一個不斷深化的過程,最終能夠使用數學語言進行操作、進行思維。當然,教師也應不斷總結實踐經驗,不斷探索創新,強化自己對數學語言的理解能力和對數學語言訓練的運用能力,使得教學效果得以顯著提升。
參考文獻:
1.裴曉娟,《淺談小學數學課堂語言表達能力的培養》[J],《新課程學習》,2013.12
2.徐建春,《如何在小學數學課堂中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J],《科學大眾》,2011.27
【責編 金 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