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娜
【摘 要】傳統社會強調思想政治教育的“工具性價值”,更多強調社會外在的要求和控制,重視培養合乎社會—政治要求和道德規范的的個體,忽視人的個性,淡化人的主體性;社會轉型期多發的現實矛盾和個人發展的內在需求呼吁強化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性價值”,要求現實的思想政治教育從實實在在的個人出發,重視個人的精神需求和個性發展,最終達到人的自我價值實現和全面發展,實現人與社會的和諧發展。
【關鍵詞】社會轉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視角
人類社會進入工業文明以來,迅速變化的社會要求日益強化思想政治教育的經濟、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工具性價值,強化思想政治教育對人的外部約束,對人們行為規范的要求與控制,淡化人們對自身的目的性要求,即人們對自我需要和自身發展的需求與控訴,忽視了馬克思主義的對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的論述,造成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悖反,思想政治教育日益脫離了現實的個人。在傳統的以外在社會發展的角度來講,思想政治教育的工具性價值是合理并且相當有效的,但在矛盾多發的社會轉型期,片面注重外在的要求與控制就會出現思想政治教育的認知片面性。
社會轉型期不同于現代社會和傳統社會,是一個社會問題多發的時期。社會轉型和經濟轉軌期間,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確立,人們傳統的思想觀念和利益分割就會受到挑戰。比如人們對于“君子重義,小人重利”的傳統義利觀的改變,對現實社會中經濟交往中誠實守信的觀念的加強,對平等與自由這對生來就是天敵的觀念的權衡。尤其是利益重新分配和調整的過程中,由于地理位置的不同,自然資源的分布,政策優待的區分,人民群眾與政府的矛盾多發,甚至與激烈的群體沖突也時有發生,比如“烏坎事件”等。人們的思想問題解決不好,社會秩序就會受到干擾,嚴重的話可能會引發社會動蕩,激化階層矛盾,嚴重危害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平穩發展。社會轉型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視角的改變,可以有效解決人們的思想意識和心理問題,使人們的行為與社會轉型相適應,從而有效避免社會動蕩,這也是社會發展的現實需要。
一、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兩種視角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工具性價值。
在和平年代,思想政治教育作為傳播統治階級經濟、政治和文化的工具,為維護統治階級的合法性和穩定的確發揮了不可磨滅的作用。在革命和抗戰時期,思想政治教育也為革命火種的延續和發動人民群眾等方面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貢獻。這種“社會需要論”的研究角度使思想政治教育在社會大系統中的實體地位得以確證,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對獨立性也得到承認。但“思想政治教育所體現的社會功能并不足以為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性存在提供最后的支撐。”[1]這種研究角度無法深入到思想政治教育內部探尋思想政治教育何以可能存在,不能顯現思想政治教育的哲學意蘊和本質內涵。人們普遍認為,思想政治教育是黨和國家的事情,是社會的事情,是為社會需要服務,為了社會需要培養人,與個人無關,甚至與人們的利益需要相悖。這種工具性的研究價值無法適應社會轉型期的時代需要,限制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視野。
(二)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性價值。
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性價值就是以“現實的人”為研究的出發點,關注人最基本的生活需要和自身進一步發展,為人的素質提升和價值實現提供條件。在教育內容的設定上,理論聯系實際,解決思想問題與解決實際問題相結合;在教育目標的確定上,堅持理想性和大眾性相結合的原則,“四有”公民是基本目標;在教育主客體關系上,充分尊重和提升教育客體的主體性,在教育過程上堅持動態可控的原則等等。
二、社會轉型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視角轉變的必要性
(一)時代使命的變遷。
自從進入階級社會以來,思想政治教育就產生了,思想政治教育為統治階級服務是現實之要求。新中國成立以后,中國共產黨傳統思想政治教育,基于當時國內外的客觀環境,仍然堅持以社會需要為本,也是適應當時的歷史條件的。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30多年以來,和平和發展是時代的主旋律,國際環境雖然小沖突不斷,但總體來說還是相對和平的,各國仍然以發展本國經濟安全和創造就業為國家的主要任務。跨國公司和一些地區性的經濟組織使世界上的各個國家更加緊密聯系在一起,各國的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更加依賴彼此。因此,以為統治階級服務和國內局勢緊張為需要的思想政治教育任務也就隨之淡化。相反,社會轉型期利益主體、價值觀念、主題思想和行為方式等方面都處在巨大的波動時期,人們的主體意識覺醒,精神需要提升,自我實現的需要日益強烈。總之,思想政治教育以“現實的人”為出發點的目的性價值彰顯,以人為本的價值體現重新回歸。
(二)精神危機和認同危機的普遍蔓延。
精神危機和認同危機是人與自身關系錯亂的并發癥。尼采一句“上帝死了”的宣布,在表達權威和信仰坍塌之余,也道出了人的價值理念崩潰的精神迷茫。現今社會轉型期,日新月異的科技決定著社會的生產方式、消費方式和生活方式,消除了人的批判性,使人成為單向度的人,直接壓抑著人欲望的滿足。“人在非神圣形象中自我異化”了,在“上帝”被人殺死后,人類面臨兩種情緒:陷入迷茫和為所欲為。人類不斷殺死了自己的精神支柱,科技占領了“上帝”的位置。可是肆虐的科技又給人帶來特定的困境,于是人們心目中新的“上帝”也死了,于是人類陷入了空前的精神危機之中。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和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建立,原來受身份、血緣、地域限制的狹隘的交往關系被打破,“單位制”的意識趨于淡化。但是,隨著個人主體性和自我意識的增強,現實生活中又出現了“我是誰”的困惑,當前人們經常體驗到自我身份感的喪失,對自我價值感和意義感的迷茫,這就是認同危機的出現。認同危機最主要的表現就是“自我”的危機,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是針對人的自我感、內在深度感形成的危機;另一方面是針對人與他者、人與社會的關系中形成的價值感、意義感和地位感而形成的危機。
(三)人的價值實現和全面發展的內在需要。
人的價值問題是人的一個根本性問題,解決的是“人為什么活著”的終極目標,這個問題考慮不清楚,人的生活和發展是會出現大問題的。因此,實現人的價值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性的目標。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個體性價值歸宿就是為人的價值實現和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提供思想保證。“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體是人,其根本的目的在于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和人對于自己本質的全面而真正的占有。”[2]追求人的全面發展是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具體體現,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主要內容,是社會主義全面發展的核心,確立“一切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是馬克思主義的最高命題。思想政治教育不僅是人價值實現和全面發展的有力保障,也是其價值彰顯。
總之,社會轉型期各個階層的矛盾多發,人們的價值趨向多元,解決好人們的價值問題和利益分配的問題是新舊體制機制轉換過程中急需解決的問題。思想政治教育應該適應社會發展,適應社會結構的變革,如果仍然堅守著原來的教育目的、教育內容和教育方式不有所改變的話,思想政治教育就會失去其應有之義,喪失本有的地位和價值。
三、社會轉型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轉變的思考
社會轉型期決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視角由工具性價值向目的性價值的轉變,由此決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的轉變,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轉變、途徑的轉變、載體的轉變以及實施機制的轉變等等。
第一,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轉變。因為教育內容只“反映和代表了某一方面的意識形態和文化資源,而并不能代表所有人的觀點,也不能反映所有群體的價值。”[3]特定時期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應該是特定的。新民主主義時期,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主要是革命內容群眾運動的教育;新中國成立后的很長一段時間,由于當時的國內外形勢比較緊張,國家領導人的錯誤認識,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主要是左傾的錯誤思想和以階級斗爭為綱的教育;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由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建立,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轉變為以經濟建設為中心,這是改革開放的形勢所決定的。在社會轉型期,由于利益、階層的重新分配,人們的思想出現危機,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應以現實的個人為出發點,將實實在在的個人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對象和立足點。實現人與人之間和和諧、人與社會之間和諧、東西部地區之間的和諧、城鄉二元結構的和諧以及人與自我之間的和諧是社會轉型期我們制定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首要依據,也是由思想政治教育主題和目標決定的。然而思想政治教育的工具性價值一味培養遵守社會道德規范的個體,缺乏對個人的人文關懷和精神方面的關注,會造成思想政治教育與現實的脫節,進而會使人們對思想政治教育產生抵抗情緒,無視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合理性,認為思想政治教育只是國家政府或教育的責任或任務,與個人無關。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性價值能夠迎合人們對精神上的更高層面的追求,塑造符合時代發展的新時期公民。
第二,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轉變。新中國成立初期,人民群眾的文化程度普遍較低,識字率也較低,所以采取一些熱鬧、吸引眼球的方法是行之有效的,也是必要的,寫標語、大海報、唱歌演戲等都是比較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然而,社會轉型期,人民的文化水平普遍提高,人民的精神生活也豐富多彩,再用一些簡單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就顯得有些單薄了,并且也不會起到很好的效果。這就無形的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難題。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性價值重視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受教育者的主體作用,特別強調人的主體性。長期以來,“工具性價值”思想政治教育采用的是“你說我聽”、“我壓你服”、“我點你通”的單項強制壓服的方式,教育者常常自覺不自覺地突出自己的主角地位,硬性灌輸。社會轉型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更要注重教育方法的轉變,提高受教育者也是有自我認識和自我教育的思想觀念,將教育內容內化為受教育者自己的主觀意識。
第三,思想政治教育載體的轉變。思想政治教育載體,也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徑和方式,主要是指通過何種途徑最使人們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們建立了比較正規的思想政治教育渠道,主要是學校上課的形式、講座的形式,以大運動的形式或明顯的外在渠道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時期,經濟活動上升為人們最主要的活動,隨著中外文化交流的加深和人們對理論文化的重新認識,思想政治教育理論也得到較高程度的發展。但是專門化、理論化的思想政治教育載體無法適應高速發展的社會節奏,也不符合人們追求新鮮、刺激事物的獵奇心理。所以思想政治教育載體的改變迫在眉睫。然而慣性的思維所導致的思想政治教育載體思維仍然作祟,使思想政治教育載體轉變的道路依舊困難重重。
參考文獻:
[1]張耀燦等:思想政治教育學前沿[M].2006:307
[2]劉星昊、鄭永安、卓高生:論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性化[J] .2011
[3][美]邁克爾·W·阿普爾:意識形態與課程[M]. 2003: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