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飛
【摘 要】新媒體的崛起和迅猛發展,給司法公開的內容、形式、平臺帶來了從未有過的挑戰。司法與傳媒的交融和互動是大勢所趨。法院應充分運用自媒體,創造“正能量”;媒體庭審直播應遵循正確的價值取向和利益衡量原則;訴訟參與人、媒體和旁聽人員在法庭應慎用自媒體。
【關鍵詞】新媒體 司法公開 交融 互動
【中圖分類號】D926 【文獻標識碼】A
司法公開是一項古老的法治原則,但千百年來司法一直只將庭審公開作為司法公開的主要平臺甚至是唯一的平臺,而且公開的內容也十分有限。隨著民主觀念的增強以及平臺、媒介的發達,尤其是各種新媒體的崛起和迅猛發展,司法公開的內容、形式、平臺面臨著從未有過的挑戰,司法公開原則落實過程中遇到了與各種價值取向之間的最為尖銳的沖突。網絡媒體和自媒體的出現使得媒體與受眾之間、受眾與受眾之間的交互傳播更加多向化。媒體信息的高度交融性和海量存儲性,以及媒體監督對象的廣泛性,使新媒體的影響力日益深刻和寬廣。
一、新媒體時代司法與傳媒的交融和互動是大勢所趨
新媒體通常被理解為以數字媒體為核心的,通過數字化交互性的固定或即時移動的多媒體終端向用戶提供信息和服務的傳播形態。它包括以互聯網為基礎的網絡媒體,也包括以博客、微博、微信為代表的自媒體。新媒體是相對于報紙、雜志、電視、廣播等傳統媒體而言的。據2013年7月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發布的第32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3年6月底,我國網民規模達5.91億,其中手機網民規模達4.64億,較2012年底增加4379萬人,網民中使用手機上網的人群占比提升至78.5%。博客、網絡論壇、QQ、微博、微信的日益活躍,深刻影響了社會輿論的形成機制和傳播途徑,極大改變了中國的政治生態和傳播生態。新媒體帶來的根本性挑戰,不在于信息傳播渠道的變化,也不在于信息的海量和即時性,而在于它為傳播對象提供了表達的平臺、參與的平臺、交流的平臺,公眾的參與性和對話性越來越強。
司法從來就和媒體有著不解之緣。公開透明是司法的本質屬性之一,而司法的權威來自公信。要讓多數人全面、不間斷地了解法院的工作,不借助媒體幾乎是無法完成的。與此同時,媒體對司法制度的作用除了“公開”“透明”外,還可能對司法自身的屬性產生影響。因此,媒體與司法的關系討論從來就沒有停止過,如前些年的“鄧玉嬌案”“彭宇案”“許霆案”“吳英案”“藥家鑫案”,到最近的“薄熙來案”“劉志軍案”等。從濟南中院官方微博的粉絲數量在薄案庭審幾日就劇增57萬多可以看出,在新媒體時代,司法與媒體的關系更顯示出前所未有的復雜性、交融性和互動性。
二、新媒體時代司法公開面臨的挑戰和機遇并存
在新媒體環境下,社會公眾能夠即時便捷地了解法院工作信息并表達自身意愿,可以更加自由、更加直接、多角度地評判法院工作。所以,新媒體對司法公開工作提出了極大的挑戰。司法公開不再是“法院想公開什么,就公開什么”。實踐證明,司法如果遠離了人民,便成了孤家寡人,甚至失去贏得信任的機會。
(一)法院充分運用自媒體,創造“正能量”
最高人民法院高度重視司法公開,采取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在上一輪中央部署的司法改革任務中,最高人民法院出臺了《關于司法公開的六項規定》《關于人民法院接受新聞媒體輿論監督的若干規定》《關于人民法院在互聯網公布裁判文書的規定》《關于人民法院直播錄播庭審活動的規定》等一系列文件。司法公開工作從出臺文件的密集度、推進公開的力度等方面,都充分顯示了最高人民法院高層領導的重視程度。2013年最高人民法院成立新聞中心,全國各高級人民法院也在加快新聞中心的建設。目前,全國有200家司法公開示范法院。今年最高人民法院正在推行審判流程公開、裁判文書公開、執行信息公開等三大公開平臺建設。法院運用自媒體的具體表現有:
1.普遍開通法院官方網站
截至2013年底,全國31家高院、400多家中院、3000多家基層法院,除偏遠地區的法院外,大部分都開通了法院官方網站。法院網站內容不僅包括法院概況、法院新聞、工作報告、法院公告、審判工作白皮書等欄目,還重點設置了開庭公告、網上立案、拍賣公告、案件查詢、庭審直播、視頻點播、訴訟指南、裁判文書、法律援助等便民欄目,還有法官說法、案例指導、理論研究等欄目。法院網站向社會公眾全面展示了人民法院的各項工作情況。
2.設置中國裁判文書網
據統計,目前全國 92.3%的高級人民法院和83.7%的中級人民法院在網站上設立了裁判文書欄目。據不完全統計,目前,浙江省高級人民法院上傳了80多萬份裁判文書,上海市高級人民法院上傳了60多萬份裁判文書,河南省高級人民法院上傳了40多萬份裁判文書。2013年7月,最高人民法院開通了中國裁判文書網,上傳最高人民法院所有能夠上網公開的裁判文書,目前已經上傳最高人民法院600多份裁判文書。2013年底,各省法院的裁判文書網與中國裁判文書網聯網。
3.開通法院官方微博
截至2012年底,全國開通官方微博的法院有619家。2010年1月18日湖北恩施州中級法院首家注冊微博,現在建立了恩施全州法院微博群。2010年10月起,從北京、上海到河南、湖南等地,全國法院掀起了開設微博的熱潮,部分省市“自上而下”地實現了集體開微博,上海三級法院中28家法院在新民網開通微博。從法院級別來看,基層法院及其派出機構占到90%,開博熱情明顯高于中、高級法院。
4.推行庭審直播錄播
自2009年9月16日北京市高級人民法院開播全國首家法院庭審直播網以來,全國各地開展庭審直播錄播的法院越來越多。隨著現代科技的發展以及新媒體的出現,法院的庭審直播錄播呈現多種形式,從傳統的廣播電視直播,到網絡圖文直播、網絡視頻直播,再到微博直播,無不顯示出新媒體對法院司法公開的影響程度。據不完全統計,全國至少有17個省份的法院開展了微博庭審直播。山東省濟南市中級人民法院對“薄熙來案”微博直播引起社會各界的關注,此次案件審理通過微博全程及時發布庭審情況,國內外輿論給予高度評價,認為法院的審判公開透明,充分保障了被告人的各項訴訟權利。還有北京的“大興摔女童案”、南京的“餓死女童案”等,都采取了詳盡的微博直播庭審的形式,很好地實現了審判公開的要求。
從上述司法公開的措施可以看出,在新媒體時代,人民法院只有抓住司法公開的主動權,搶占先機,自信地向社會公眾展示庭審全過程和裁判結果,才能創造提高司法效率、增強司法透明、強化司法民主等“正能量”。
(二)媒體庭審直播的價值取向和利益衡量
前面所說的庭審直播錄播是法院通過自媒體主動而為的庭審直播。那么,媒體是否可以對庭審進行直播錄播?直播的范圍如何界定?直播的尺度有多大?這些問題在世界各國都爭議較大,但也都經歷了一個從禁止到開放的過程。庭審直播之所以引起這些爭論,主要是因為庭審直播不但要實現司法透明、司法公正的公共價值,還應當考慮媒體權利、個人權利與司法公正之間的平衡問題,更要考慮庭審直播對法官或其他訴訟參與人產生不利于公正判決的影響。
從世界范圍來看,許多國家法院的庭審直播都經歷了一個從禁止到開放的過程。美國聯邦最高法院一直對庭審直播持謹慎和保守態度。但美國法院從2011年開始在14個聯邦地區法院進行“攝像機進法庭”(即庭審實況直播、錄播)試點工作。目前,50個州法院許可現場攝影拍照,把庭審直播的自由裁量權交給法官決定。美國聯邦最高法院雖然尚未對庭審直播開禁,但他們在庭審結束后,將言詞辯論記錄全文發布在官方網站,所有判決意見也在宣判后第一時間上傳互聯網。每個開庭期末,法院會將相關錄音磁帶、判決副本交國家檔案館保存,供公眾復制、查閱。英國從1925年《刑事司法法》禁止電視錄播法庭庭審,到2009年英國最高法院成立時,向社會宣布允許電視、廣播對庭審過程進行直播,走在歐洲法院庭審直播的最前沿。歐洲的奧地利、保加利亞、愛爾蘭和土耳其,基本上禁止新聞媒體進行庭審錄音錄像,但比利時、丹麥、立陶宛、挪威、波蘭和西班牙等國家,經法官批準,媒體可以進行庭審的現場直播。可見,從世界范圍看庭審直播能夠從禁止走向許可,是公開審判和法庭秩序的多維要求,是司法民主化的必然趨勢。
我國庭審直播錄播也經歷了一個禁止到逐步規范放開的過程。目前,庭審直播已經成為人民法院踐行司法為民、推行司法公開的重要舉措。在《關于人民法院直播錄播庭審活動的規定》中,最高人民法院明確庭審直播案件的范圍、審核程序及技術規范,使庭審直播工作在公開、有度、有序的狀態下進行。
1.庭審直播錄播的范圍
根據規定,人民法院可以選擇公眾關注度較高、社會影響較大、具有法制宣傳教育意義的公開審理的案件進行庭審直播、錄播。對于下列案件,不得進行庭審直播、錄播:(1)涉及國家秘密、商業秘密、個人隱私、未成年人犯罪等依法不公開審理的案件;(2)檢察機關明確提出不進行庭審直播、錄播并有正當理由的刑事案件;(3)當事人明確提出不進行庭審直播、錄播并有正當理由的民事、行政案件;(4)其他不宜庭審直播、錄播的案件。
2.公開方式注意保護個人隱私
涉及未成年人、被害人或者證人保護等問題,以及其他不宜公開的內容的,應當進行相應的技術處理。首先嚴禁播放含有傳授犯罪手段及有傷風化情節的庭審內容。其次,要樹立保護訴訟當事人和參與人與案件無關的個人信息不被傳播的理念,當直播中涉及與案情無關的諸如家庭住址、個人照片等自然人的基本情況時,要進行必要的技術處理。第三,對有證人出庭的案件,對證人作證部分也應進行必要的技術處理。
3.庭審直播的啟動權在法院
根據審判獨立的原則,對于審判的實體問題和程序問題,只有法院具有庭審直播的決定權。這是國際上的通行做法。最高人民法院明確規定,人民法院進行網絡庭審直播、錄播的,由審判庭向本院有關部門提出申請。有關部門審核后,報主管副院長批準。必要時,報上級人民法院審核。
庭審直播既涉及到價值判斷的問題,同時也是一個“技術活”。需要法院把握好庭審直播的尺度,以公平抽簽方式決定媒體進入旁聽庭審的秩序,在技術上做到“靜止、無聲、屏蔽”,減少庭審直播對開庭秩序和訴訟參與人權利保障的影響等問題。
(三)訴訟參與人、媒體和旁聽人員在法庭慎用自媒體
關于“律師能否在法庭上發微博的問題”,曾引起大家的關注和熱議。筆者認為,律師作為案件代理人不應當在庭審過程中使用手機,更不能發布微博。一是律師在法庭上發布微博,有可能影響庭審秩序;二是律師作為代理人,應當專心于庭審的舉證質證和辯論,認真履行代理人或辯護人的職責,發布微博也有違職業要求。對此,《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國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的解釋》(以下簡稱“刑事訴訟法司法解釋”)第249條規定,法庭審理過程中,訴訟參與人、旁聽人員不得對庭審活動進行錄音、錄像、攝影,或者通過發送郵件、博客、微博客等方式傳播庭審情況,但經人民法院許可的新聞記者除外。
關于在法庭上,旁聽庭審的媒體和公眾用手機直接對外發布庭審情況,也成為一些國家面臨的一項新問題,這將會侵犯被告人、證人和陪審團的隱私權。在《歐洲各國司法—媒體—社會關系報告》①中,我們了解到大多數歐洲國家的法院都對在法庭內使用手機有一定限制。保加利亞、丹麥、匈牙利、愛爾蘭、挪威、葡萄牙、羅馬尼亞和土耳其等國就禁止在法庭上使用手機。有的完全禁止使用手機;有的禁止使用手機干擾庭審,以維護法庭尊嚴、防止庭審中斷。法院可以對因使用手機影響庭審的個人發出警告,若其無視警告,將可能被逐出法庭。允許攜帶手機進入法庭的國家,如丹麥、奧地利、意大利、荷蘭、羅馬尼亞和土耳其,均禁止媒體和社會公眾在庭審階段用手機進行記錄、發布、拍照和其他用途。大多數歐洲國家并沒有關于在法庭應用類似推特(Twitter)這樣的社交媒體的具體規定。然而在2011年12月,英格蘭和威爾士首席大法官發出指導性意見,允許記者在法庭內應用這類社交媒體,由此,記者在法庭內發送推特信息、文本信息或電子郵件不需要再申請法院的準許。
(本文系作者在中國傳媒大學2013傳媒高等教育論壇“新媒體與表達權”分論壇上的發言)
(作者單位:最高人民法院司法改革辦公室)
(本文編輯:寧黎黎)
注 釋
①林娜 夏南編譯 《歐洲各國司法—媒體—社會關系報告》,載2013年5月31日《人民法院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