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亞菊
摘要:本文主要探討了在小學英語教學中如何有效地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筆者認為應從營造民主的氛圍、有序觀察圖片、精心設計問題、靈活應用語言等方面來提高課堂效率,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
關鍵詞:創新思維、營造氛圍、巧設問題、靈活應用語言
英語課程標準(2011年版)提出的總目標是:“通過英語學習使學生形成初步的綜合運用語言能力,促進心智發展,提高綜合人文素養。”所以,新課程標準突出了英語學科的人文性與工具性的統一。英語教學和學習不是簡單地以掌握多少語言知識為目標,而是通過英語這一課程促進學生認知能力、思維水平的發展,為學生終身學習奠定基礎。而課堂是培養學生思維的主陣地,堅持課堂教學中的創新教育,讓學生自主學習,才能培養創新人才。本文就英語語篇教學中如何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培養創新思維能力、提高課堂的教學效果,展開了具體的闡述。
一、營造氛圍,鼓勵思維
心理學研究和實踐證明,學生在民主、和諧的環境下學習,有利于解放思想、發揮智慧,有利于創新思維能力的培養。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努力營造民主平等、互相尊重、團結協作的氛圍,鼓勵學生獨立思考、敢于標新立異、大膽質疑,從而發展學生的個性,并發展學生的創新能力。同時,教師要與學生一起探索研究,這樣,學生才能積極參與課堂,釋放思維的熱情,迸發思維的火花。
例如,在學習6A牛津英語Unit 6 Holidays這一單元時,在閱讀前,我與學生展開自由交談,我讓學生暢所欲言:“你知道哪些節日?”學生各抒己見,說出了很多書上沒有的節日:愚人節、元宵節、圣誕節、清明節等,對于這些節日的風俗習慣,我還讓學生作簡單的介紹,這樣既保護了學生的自尊心,又激發了學生的思維,使學生形成探究創新的心理愿望和性格特征。
二、觀察圖片,培養思維
小學生善于形象思維,教師可讓學生充分再現表象,發揮想象,并用語言描繪出來,可以有效地發展他們的思維和語言。小學牛津英語教材圖文并茂,為小學生學習英語提供了大量的信息。但在教學中,我們常常將這些圖片作為創設情景的輔助手段,很少引導學生去仔細觀察圖上的內容。
在語篇教學前,我常常要求學生仔細看圖,對圖中的疑點主動發問,如小學牛津英語6A Unit 2 Bens Birthday,我引導學生觀察圖片:誰在哪里干什么?在觀察完圖片后,我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描述圖片:“Ben and Jim are good friends, they are in the bedroom, they are talking about their birthdays. They are very happy.”同時鼓勵學生猜想:“他們準備干什么,他們想要什么作為生日禮物?”這激發了學生的學習欲望。這樣巧用插圖,既能提高語言學習的效率,培養學生綜合應用語言的能力,又能訓練學生的形象思維。
三、巧設問題,發展思維
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主渠道是課堂教學。教師應巧設問題,善設疑點,給學生創設一個自由發揮的天地,提供積極參與的思維空間。但是很多教師所提的問題大多是封閉性的,他們不善于設計能激發學生思考的問題。美國學者史蒂文認為,“有效課堂提問”是形成有效教學的核心,也就是說,提高課堂提問的有效性,是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關鍵環節。魯子問、王篤勤提出,判斷提問是否有效可以從六個方面進行參考:清楚度、學習價值、激勵性、參與性、深度和安全效應。所以,有價值的提問,具有挑戰性、能刺激思維,能激勵學生作深入的延展性回答,使學生發揮想象,豐富答案的變化性,有助于學生的學習。
由于分類的標準不同,問題的種類也不相同。根據回答者的自由度,問題可以分為封閉性問題、開放性問題、聚合性問題和發散性問題。所以在一節課內,教師要合理地安排這些問題的比率,并注意提問的順序,一般先提問淺層問題、封閉性問題、聚合性問題,然后提問深層問題、開放性問題、發散性問題。
在教學時,我通常會問一些“Who are they? What are they doing?”等淺層、封閉性的問題。但我也會設計有一些有深度和廣度的問題,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如“How do you know that? Why?”通過這些問題,為學生提供獨立思考的空間,進而拓展發散性思維。同時,我還根據課文內容,設置疑點,采用多種思維訓練法,引導學生從不同方面、不同角度進行思維。
如小學牛津英語6A Unit 1 Public Signs,在談論到公園里各種標志時,可以問學生公園里還可以見到哪些標志。反之,除了在公園里見到這些標志,還可以在哪里見到?這樣舉一反三,培養學生思維創新能力。再如,小學牛津英語6A
教師在教學時,所提的問題不僅僅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學習語言知識點,要重要的是對學生進行多種思維訓練,培養學生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四、靈活應用,創新思維
在語篇教學后,我注意多角度、多方位地設計各種練習,發展學生思維,使學生不單單停留在理解和掌握課文的內容上,而且要利用現學的知識去探索、去創造,在培養學生綜合應用語言能力的同時,增強他們創新思維的深度,培養創新能力。
(一)情景對話,靈活應變
小學牛津英語教材按照功能、話題等結構編排,主題鮮明,實用性強。所以在學完語篇后,我會創設情境,讓學生嘗試著編對話,充分激發他們勤于思考、敢于創新的興趣,鼓勵他們打破常規,靈活應用句型,使教學向深度發展。
如牛津英語6B Unit3 Asking the Way在和學生進行“問路”對話時,按課文內容,當學生問我:“Do you know Hongmei Park?(你認識紅梅公園嗎?)”我該回答:“Yes. I do . Its on...Road. You can take BRT No.12.”而在實際對話時,當學生問我時,我卻打破常規回答:“Sorry, I dont know.”使學生無法按原有思路完成這一對話,情急之下,他們說出了許多課文中沒有的句子:“OK,I can go and ask the policeman. I can take a taxi.”等等。因此,在教學中,我們應充分挖掘教材的智力因素,活化教材,多啟發,多引導,訓練學生的求異思維,給予學生創新的
機會,從而培養他們思維的流暢性和獨創性。
(二)續編課文,豐富想象
愛因斯坦曾說:“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想象是人腦在原有表象的基礎上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過程,是發展學生語言和思維的一條重要途徑。我常常根據大部分課文語言材料言盡而意未盡的特點,設置疑問,引導學生展開想象,續說故事可能出現的結局,借以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意識。
如小學牛津英語6B Unit7 A letter to a pen friend一課,以“征求筆友”為主題展開交流。在理清文章結構、掃除閱讀障礙后,我讓學生想象:“如果你是劉濤,你會如何寫信給Peter?” 我通過這些想象性質的疑問,擴展學生思路,引導學生續編對話,既訓練了學生的發散思維,又培養了學生語言運用的能力。
(三)創編故事、突破創新
創編故事,既可以讓學生充分發揮想象,又可以培養學生團隊合作的意識與語言應用能力。因此,在學習完語篇后,我經常提供一些課文中的新單詞,分工合作,每組3-4個單詞,每人說1-2說句話,然后創編成一個故事。這樣的練習,對于學生的思維具有一定的挑戰性,但是卻可以使學生真正跳出書本的知識框架,充分發展學生的發散性思維,是培養學生創新思維能力的有效途徑。
以上幾種形式是培養學生各種語用能力,激發學生創造性思維的有效教學方法。因此,在語篇教學后,教師應該合理應用,因材施教,根據學生的實際水平,選用適當的方法,靈活使用,使教學達到理想的效果。
如何將40分鐘的英語課堂變成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創新的基地?教師在教學內容、時間、方法上,應合理分配布局、巧妙設計構思,通過營造氛圍、設疑啟智、綜合應用等方法,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從而更有效地提高英語教學的效率。
【責編 金 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