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作武 袁作文
(湖北省洪湖市中醫醫院,433200)
類風濕性關節炎是一種慢性、以關節炎癥為主要表現的全身自身免疫疾病,其病程長,反復發作,遷延難愈,致殘率高,嚴重危害勞動人民的生產和生活。目前尚無特效療法,但只要重視早期預防、早期治療,就可以控制病情,防止關節畸形的發生,合理的預防和治療具有重要意義。本文根據中醫基礎理論,結合筆者多年對類風濕性關節炎臨床經驗,從“治未病“思想對類風濕性關節炎早防早治談談自己一些見解。
1.避免病邪侵入。《素問·痹論》曰:“所謂痹者,各以其時重感于風寒濕者也。”《保命歌括》云:“居濕易生痹。”《金匱要略·中風歷節病脈證并治》篇言:“汗出入水中,如水傷心,歷節黃汗出,故曰歷節。”說明感受風、寒、濕邪是引起類風濕關節炎的外在因素。所以平時注意防范風寒、潮濕之入侵非常重要。需做到:居處應衛生通風,防寒防潮,燥濕和調,寒暖相濟,勿觸風冒雨,涉水當風,氣候寒冷潮濕之地更應做好防寒、防濕、保暖工作。如勞動時汗出勿當風,里衣汗濕后要及時更換,勞動后或運動后,不可乘身熱汗出便入水洗浴等;用空調時,應保持較高的室內溫度,盡量不到風口處,勿頻繁進出。
2.節房室。《古今醫鑒·痹痛》曰:“多因酒色所傷,筋脈空虛被風寒濕熱感于內”;“元精內虛,而為風寒濕三氣所襲”。《金匱要略·中風歷節病脈證病治》云:“寸口脈沉而細,沉即主骨,弱即主筋,沉即為腎,弱即為肝……故曰歷節”。故節欲養身,避免房勞,特別是不要醉酒入房,防止傷腎、傷精,可預防和減少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發生。
3.加強鍛煉。類風濕性關節炎中醫屬“尪痹”的范疇,“痹者,閉也,氣血失去流暢,風濕寒邪入內留滯而成痹阻”。因此,堅持鍛煉身體更有必要。“生命在于運動”,說明經常注意身體鍛煉可以增強體質,調解體內的陰陽平衡,提高機體御邪的能力,減少疾病發生。但鍛煉的方式應該視性別、年齡、身體健康狀況等因素而定,切勿一開始活動量太大,用力過猛,必須循序漸進,貴在堅持。
1.早發現、早治療。早發現、早治療非常重要,是取得最佳效果的關鍵。臨床研究發現類風濕性關節炎90%的關節破壞發生在疾病開始2年,這個時期內如果進行有效治療,可以最大限度地阻止關節破壞的發生,延緩疾病的進展。大概出現關節疼痛的3個月以內,病情處于非常早的階段,如果抓住這個時機進行治療,可以將疾病遏制于搖籃之中,使病情得到長久的控制。目前國際上通用美國風濕病學會1987年診斷標準即主要依據臨床表現、X線改變和類風濕性因子檢測,符合此標準的病人常已出現骨破壞,而類風濕因子缺乏特異性,不利于早期診斷。筆者主張采用2012年北京大學人民醫院提出的早期類風濕性關節炎的診斷標準:①晨僵≥30min;②多關節炎(14個關節區至少3個以上部位關節炎);③手關節炎(腕或掌指或近端指間關節至少1處關節炎);④抗CCP抗體陽性;⑤類風濕因子陽性。符合以上5項中3項或3項以上者可診斷類風濕關節炎。
2.適寒溫。既病之后,要特別注意防寒避濕,可在關節疼痛處加護套,陰雨寒濕天更應注意保護,以免病情加重。對于寒濕痹阻證患者關節冷痛處可以用中藥熏洗、熱敷等;濕熱痹阻證患者雖不畏寒,但也不宜直接吹風,關節腫痛處可用三黃散或如意金黃散外敷或蠟療。
3.飲食宜忌。類風濕性關節炎是一種慢性消耗性疾病,臨床上表現低熱、輕度或中度貧血,久病后致肌肉萎縮,長期服用抗風濕藥可誘發胃腸道疾病或潰瘍,故應進食高蛋白、高維生素、高能量、易消化的食物。貧血患者應增加含鐵食物,如動物肝臟、瘦肉等;脾胃虛弱,運化無力者,不宜服銀耳、阿膠等;舌苔厚膩,內濕較重者,不宜油膩及厚味之食物,如豬蹄、腳爪、甲魚等;寒濕痹阻證患者應多吃茴香、桂皮、花椒、生姜等調味品,也可用酒、醴、醪等食物;濕熱痹阻證患者多吃芹菜、青菜、水果等清涼之品。
4.避免誤治。類風濕性關節炎初起一般正氣不虛,邪氣較盛,治法多以祛風、散寒、除濕、溫通經絡或清熱等為主;若病久,正氣已傷,則應避免長期大劑量使用祛邪之藥,以免傷氣血津液,引起種種變證。
5.調情志。類風濕性關節炎是一種頑固的慢性疾病,長期、反復的疾病折磨和肉體痛苦必然給患者帶來精神的痛苦,而這些精神因素又直接或間接地使病情加重,影響治療效果。臨床上常出現焦慮、憤怒、煩躁、驚恐、失望等表現。首先應以整潔的儀表、穩定的舉止、親切的語言、精湛的技術使患者產生信任感,講的話患者愿意聽,才能產生積極的效應,通過友好地交談,幫助患者認識類風濕性關節炎,解除緊張情緒。對心情不佳者,予以安慰、勸導,增強戰勝疾病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