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艷
摘 要:文章從國內近幾年朋輩心理咨詢的研究文獻出發,以浙江大學朋輩會心團體項目為例,試圖推進大學生朋輩心理咨詢工作的模式創新。在人本主義與積極心理學理念的指引下,發揮高校自身優勢資源,發展以構建心理互助團體為主要方式的朋輩心理咨詢運行模式,能夠促進參與者自我成長,提高自身優勢資源,并且建立積極的人際關系。
關鍵詞:大學生;朋輩;心理咨詢;模式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4107(2014)01-0088-02
一、朋輩心理咨詢的內涵
蘇珊(Sussan,1973)認為,朋輩心理咨詢(peer counseling)是指受訓和督導過的學生向前來尋求幫助的學生以言語或非言語的方式,盡量少或者不給建議,提供傾聽、支持及其他幫助的過程[1]。格雷和霆多爾(Gray & Tindall,1978)定義“朋輩咨詢”為“非專業工作者作為幫助所采取的人際間的幫助行為”[2]。馬歇爾夫(Mamarc-
hev,1981)對其定義是“非專業心理工作者經過選拔、培訓和督導向尋求幫助的年齡相當的受助者,提供具有心理咨詢功能的人際幫助的過程”[3]。
我國學者普遍將其定義為一種新型的建設性的人際關系,其目的是使學生建立良好的社會支持系統,克服成長中的障礙,有效調控行為,形成良好的個性品質,增進社會適應能力,充分發揮潛能。
二、朋輩心理咨詢工作模式的新趨向
近幾年,對朋輩心理咨詢工作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 深化工作理念
李萍等從社會學領域的“差異性交往”理論視角,來解析朋輩心理咨詢的合理性[4]。鐘向陽等就大學生對朋輩心理咨詢的認識進行了調查[5],結果發現大學生普遍認為朋輩心理咨詢具有自身的優勢,能夠收到積極輔導效果。朋輩咨詢要采取主動為主的咨詢方式,需要發展面談為主的多元化輔導形式。
(二)強化培訓模式
寧盛衛等針對大學生朋輩心理輔導模式建立的具體實施程序進行了理論與實踐探索[6],主要以團體小組活動的形式進行。鐘向陽等探索建立朋輩心理咨詢員的人本主義培訓模式[7]。吳素梅等運用測驗及訪談方法[8],進行為期8周的朋輩團體心理輔導。劉燕則對朋輩咨詢員的選拔、培訓、督導及自我成長等培訓環節[9],作出了積極的探索。
(三)細化培養方案
徐仁成等強調朋輩心理咨詢員培訓的過程不僅是學員理論與技術的專業成長過程[10],也是其個人成長的過程。在積極心理學理念的指導下設計了詳盡的培養方案。
由此可以看出,朋輩心理咨詢主要基于人本主義與積極心理學理念,當前我國各高校正在發揮自身優勢資源,探索校本化的朋輩心理咨詢發展模式。朋輩心理咨詢工作的內涵正在從傳統的危機預防等,向著共同成長、提升積極品質的方向轉變。鑒于以上經驗,筆者擬以浙江大學朋輩會心團體為例,探索朋輩心理咨詢的新模式。
三、會心團體對朋輩心理咨詢工作的啟示
會心團體是人本主義心理學“以人為中心”理念在團體咨詢中應用的體現。“以人為中心”理論強調:1.人有自我實現的傾向,個體的發展動機可以驅動其通過自我意識和自我引導引起態度和行為的改變。2.人擁有
“有機體評價過程”,即“機體智慧”,個體在與現實情景互動的過程中,根據有機體產生的滿足感來評價是否趨近或回避,而非外部標準,這個評價與實現傾向是一致的,即有利于有機體發展的才會被真正接受。3.人是可以信任的。人是理性、自立和自我負責的,有積極的自我發展趨向。人有能力發展自己的心理問題,并尋求改變,保持心理健康。
在朋輩心理咨詢工作中,以人為中心理念給我們的啟示有:1.大學生的獨立性和自我意識發展是其自我實現的必然趨向和基本需要;2.大學生的心理發展是趨向于理性、自立和自我負責的,而利他的心理共性也會促使大學生在自我發展的同時,有關懷他人的意愿;3.在與同齡人的互動過程中,外部的評價標準作用會降低,有機體會尋求更利于自我實現的互動方式,朋輩關系成為大學生重要的支持系統;4.在朋輩互動關系中,大學生會積極尋求解決自身困擾的表達方式,也容易獲得共鳴和理解,形成一體感,具有極強的行動力和創造性;5.信任學生,相信并鼓勵其自我探索和發展可以更促進其自我獨立和實現。
四、朋輩會心團體的特點與運作模式
朋輩會心團體符合以上需要,它的特點有:1.充分的自主交流,團體帶領者和成員互為朋輩,帶領者為接受培訓和督導的大學生;2.私密和安全,小組開展活動都集中于每周基本固定的時間段、完全隱蔽的空間內,不受外界干擾,環境本身有助于信任感的建立;3.帶領者負責創設體驗式的環節,并組織成員參與分享;4.團體后期,成員可以在每次活動的過程中加入自己的創意,形成共同推動團體價值最大化的行動。
朋輩會心團體是心理健康教育與咨詢中心直接管理的朋輩互助團體,由學生心理社團承辦。友誼性和發展性是它的本質。在團體內部,成員可以發揮自己所長來設計符合團體需要的團體活動形式。團體之外,成員之間也保持彼此的關注。
(一)團體帶領者選拔
最初的團體帶領者是以會心團體的形式成長起來的。選拔過程分為三個部分。首先進行卡特爾16種人格因素測驗(16PF )和MMPI,以便排除有嚴重精神疾病或者不適合通過團體方式助人自助的學生;其次,視頻和面談,通過觀看視頻了解其人際敏感度和共情能力,通過面談了解其溝通能力以及是否有助人經歷等;最后,在篩選出心理化程度較高的學生之后,進行入組面談環節,主要是為了幫助學生進一步澄清意愿,更加深入地了解團體的性質和團體中可能遇到的狀況。
(二)團體帶領者培訓和考核
團體帶領者通過帶領朋輩團體,營造成長性的團體氛圍,建立支持性的人際關系,來進行朋輩心理咨詢工作。屬于朋輩心理咨詢中多對多的工作模式。endprint
帶領者成長營進行的過程,也是其接受培訓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他們深切體會到會心團體發揮作用的理念,逐漸明白了需要養成哪些品質來更好地認識自己,幫助他人。團體成員通過最初幾次會面,在團體內部形成信任、溫暖和開放的氛圍,即助益成長的人際關系。在團體發展中期,成員之間的開放度逐漸增加,由對自我的關注漸漸轉向對他人的關注,幫助性的關系開始產生;此時,帶領者們需要參加學校朋輩心理輔導員的培訓并考核合格,具備基本的心理咨詢知識和技能。在團體發展后期,團體成員反轉角色,從團體成員轉變為帶領者,在原有團體內部體驗帶領者的角色,形成新的角色認同意識。此時,他們已經學習了基本的心理咨詢和團體帶領知識,對會心團體有了深入的理解,設計了基本的團體方案,并開始著手招募自己的團體成員。
新的團體成員也會經過測試和兩次面談進入由朋輩會心團體帶領者帶領的團體。在完成至少6次的團體帶領并完成一篇帶領者感想之后,經考核合格,頒發《朋輩會心團體帶領者資格證書》。持有此證書的團體帶領者會帶領新的團體或者成為新的團體帶領者的指導者,將培訓過程中所學的經驗傳遞給其他需要的同學。
在朋輩會心團體帶領者培養的過程中,需要做到團體體驗與知識傳遞相結合,團體督導和個別督導相結合。目前,與朋輩會心團體發展同步的督導和評價機制尚需要進一步完善。鑒于場地要求、時間、團體人數少等限制,團體周期較長,推廣和發展速度較為緩慢。
參考文獻:
[1]石芳華.美國學校朋輩心理咨詢述評[J].上海教育科
研,2007,(8).
[2]陳國海.心理傾訴——朋輩心理咨詢[M].廣州:暨南大
學出版社,2001:5.
[3]Mamarchev,H.L.Peer Counseling.Searchlight Plus:
Relevant Resources in High Interest Areas.No.
52+.Ann Arbor,MI:ERIC Clearinghouse on Counsel-
ing and Personnel Services,1981.ED 2ll904.
[4]李萍等.“差異性交往”理論視域中的大學生朋輩心理咨
詢[J].科技信息,(32).
[5]鐘向陽,韓云金.大學生對朋輩心理輔導的認知調查與
分析[J].教育導刊,2001,(8).
[6]寧盛衛,姜鳳云.朋輩心理輔導模式初探[J].文教資料,
2011,(6).
[7]鐘向陽.高校朋輩輔導員人本主義培訓模式研究[J].社
會工作:下半月,2010,(14).
[8]吳素梅等.朋輩團體心理輔導對大學生社交焦慮的干預
[J].廣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3).
[9]劉燕.高校朋輩心理輔導員培訓的實踐探索[J].鎮江高
專學報,2011,(1).
[10]徐仁成,趙霞.朋輩心理咨詢員培訓方案設計——基于
積極心理學理念[J].教學實踐研究,2011,(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