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春玲
摘 要: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程的綜合性、實踐性和開放性要求師生做好充分的課前準備,只有充分地做好課前準備,有比較豐富的知識、材料、體驗的準備,才能借這“源頭活水”讓品德與社會課成為“一泓清泉”,才能夠使學生真正有所感悟,有所啟發,有所進步。
關鍵詞:課前準備;資料搜集;觀察記錄;采訪調查
眾所周知,品德課是一門綜合課程,很多的時候,在一堂課的教學中要涉及社會性、人文性和自然性的多種知識。《義務教育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指出:品德與社會課程是在小學中高年級開設的一門以學生生活為基礎、以學生良好品德形成為核心、促進學生社會性發展的綜合課程。品德與社會課程的綜合性、實踐性和開放性就要求我們師生做好充分的課前準備,只有充分做好課前準備,有比較豐富的知識、材料、體驗的準備,才能借這“源頭活水”讓品德課成為“一泓清泉”,才能夠使學生真正有所感悟,有所啟發、有所進步。
課前準備對教師而言,不僅要準備好教材,還需要對所要教學的內容進行多方面的搜集和整理資料,要綜合多方面的知識,然后指導學生自己按教學內容參與教學準備。學生課前準備活動是學生實踐活動的一部分,是課堂學習的提前介入過程。要上好一堂品德課,就應該通過課前準備,來激發學生主動學習和探究的興趣。學生課前準備活動不僅可以讓學生對所關注的問題能通過親身體驗,獲得直觀的印象和更深入的了解;還可以提高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
一、資料搜集法
資料搜集法是指學生在教師的引導和家長的幫助下,通過多種途徑搜集文字、圖片、視頻與音頻、實物等資料,豐富自己的學習內容。
學生對戰爭罪行沒有感受和體會,那么整堂課就變得毫無意義。于是,在回校后,我把這個環節的設計稍作了修改:把對戰爭罪行資料的搜集和圖片的尋找交給學生在課前自己進行,并要求寫下對它的感受和體會。
學生經過一個搜集的過程,對戰爭的殘酷已經有了初步的感受。于是,課上的交流和圖片的展示,學生們滔滔不絕,字字句句透露出對戰爭的厭惡和憎恨,渴望世界的和平。整堂課的高潮讓他們深刻體會到了戰爭帶給我們人類的巨大災難和損失。重難點迎刃而解,教學的目的也輕松達到了,甚至在課后,學生還寫了日記來控訴戰爭的罪惡。
二、采訪調查法
采訪調查法是指讓學生到現場觀察或與當事人交流,使學生對所關注的問題能通過親身交流和體驗,獲得直觀的印象和了解得更加深入。學生在課前做有關的采訪調查,能使教學更加貼近生活。
在學生采訪調查的同時,我自己也對社區里的普通工作者進行了采訪并拍成視頻。在課上,我將自己的采訪調查的視頻先播放給學生看,并與他們交流自己的采訪感受,交流體會到的社區普通勞動者的辛苦。
學生也通過了課前的采訪調查,了解了社區普通勞動者的日常工作和生活,感受到了他們勞動的付出。很多孩子還準備了照片和自己畫的圖畫來與大家分享自己的采訪成果。課前的采訪調查一下子拉近了學生與社區,學生與社區工作者的距離。看著學生們獻寶一樣地把自己的成果分享給大家,我知道,這堂課的最終目的已經達成了。
三、了解體驗法
了解體驗法是指讓學生脫離教室等平常的學習環境,置身于不同以往的特殊環境,通過親身體驗,達到個人態度轉變、能力提高的效果。在學生課前準備活動中,教師可以和學生一起制訂計劃,按照教材的需要,讓學生參與、經歷平時極少甚至根本沒有接觸過的社會,從而達到了解社會的目的。
四、觀察記錄法
所謂觀察記錄法即是教師在分析了解教材之后,讓學生在課前通過有效觀察日常生活的場景,運用記敘性和描述性語言記錄他們的動作、語言和活動,并且加以適當的分析,從而使我們更深入地了解所要觀察的內容,獲得真實具體的信息。
在了解父母的辛苦這一環節,我設計了讓學生通過觀察記錄父母一天為自己所做的事。然后,比較自己與父母的所做,凸顯父母對自己的付出和深情,并寫下自己的感受。以下是一個記錄表:
學生通過課前的觀察記錄,對父母的愛就有了深刻的感受,以前對父母的付出看在眼里,可能會因習慣而無視父母的付出。經過這次一件一件的記錄,學生從數據上體會到了父母對自己的付出。感受也就不言而喻了。
小學中高段的學生好奇心強,活潑好動,思維活動以形象思維為主,對具體的、直接的、新鮮的事物最敏感,而對那些抽象的、理性的事物卻感到乏味、枯燥,甚至厭倦。因此,在教學活動中,教師要巧妙包裝課前準備的形式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對品德與社會課的學習樂在其中。課前準備活動的方式可以是多種多樣的,這里只介紹了四種,還有很多課前準備活動的方式,如:實景拍攝、參觀訪問、角色體驗……對于其他的課前準備方式,有待于以后在品德教學中的積累和總結。
參考文獻:
李賢玉.充分做好課前準備[J].湖南教育,2001(19).
(作者單位 浙江省寧波市鄞州區云龍鎮王笙舲小學)
編輯 楊兆東
新課程學習·中2013年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