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增華
摘 要:“雙案雙反饋”教學,設計上分為課前、課中兩個學案,課前、課后兩次反饋,知識點上的分層有序,邏輯遞進,實施過程中有導有學,互動合作。將“雙案雙反饋”教學引入高三生物的復習課堂,可以使教學更加具有針對性、邏輯性、探究性和實效性。
關鍵詞:雙案雙反饋;高效;復習課堂
“雙案雙反饋”教學,是一種新課程理念下的新的教學方式。它區別于傳統的教師講授、學生接受的模式,是一種從學生的學習實際出發,通過預設和生成設置雙案(導學預案和導引課案),通過前案信息反饋,在課前生成后案,通過后案反饋信息對課時所學內容夯實提升的教學方式,該方式中無論是課前的基礎知識梳理還是課堂中的重、難點知識探究或是高考解題技巧的生成,都是在教師適當的指導和點撥下,由學生通過獨立探究和小組合作探究完成的,實現了師生互動、生生互動。所以,在高三生物的復習課堂教學中實施“雙案雙反饋”教學,既可以使教師更加精確地了解學生,更加有效地組織教學內容,更加靈活地生成課堂,又可以提高學生在復習中的有效參與度,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提高生物復習效率。
一、案前有案,強調即時生成
“雙案”包括導學預案和導引課案兩個學案。其中導學預案是基礎,是學生自主梳理知識、向老師反饋知識掌握信息的課時前學案;導引課案是主案,是學生用于重點、難點探究,能力訓練和技巧提升的課時中學案。兩案知識上邏輯分層,內容上相互補充,技巧上即時生成,學生可以在基礎、能力、技巧等各個方面得到提升。兩案具體設計如下:
1.預案重梳理,知識有反饋
導學預案是由備課組老師根據教學大綱、《考試說明》等的要求,結合課時知識點統一編制的課時前學案。在內容設計上,導學預案由自主梳理和問題反饋兩個部分組成,自主梳理環節中包含課時內的重要知識點(主要是一些比較容易理解,容易掌握的基礎知識)按照邏輯層次進行排列,學生可以在課前進行預習、知識梳理;問題反饋環節中,設置4~5個與課時知識點關系密切的典型題目和一個學生主觀反饋問卷部分,該部分可以通過題目和學生自主的反思,為課時學案的設計提供及時而有效的反思。該案要求在每課時開始前1天由學生完成,完成后,由教師認真及時地對其進行批閱,找出學生的問題知識點,以便在課案的設計中,對其進行突破。例如,在《DNA的分子結構和特點》一節的導學預案中,可以設計如下:
一、自主梳理
(一)DNA的化學組成
1.組成DNA的基本單位是 ,該單位由 、 、 構成,包含 元素。
2.組成DNA的堿基有四種: ( ), ( ), ( ), ( );有四種脫氧核苷酸: 、 、 、 。DNA的每一條鏈由四種不同的脫氧核苷酸聚合而成多脫氧核苷酸鏈。
(二)DNA分子的空間結構
1.1953年由科學家 、 等提出 結構。
2.DNA分子的空間結構主要特點:
①兩條長鏈按 平行方式盤旋成 。② 和 交替連接,排列在DNA分子的外側,構成 , 排列在內側。③堿基互補配對原則:兩條鏈上的堿基通過 連接成堿基對,且堿基配對有一定的規律: 、 。可見,DNA一條鏈上的堿基排列順序確定了,根據堿基互補配對原則,另一條鏈上的堿基排列順序也就確定了。
3.DNA的特性: 、 、 。
二、問題反饋
1.關于下列DNA片段的示意圖,其中正確的是( )
■
2.下列有關DNA雙螺旋結構主鏈特征的表述中哪一項是錯誤的?
(A)由脫氧核苷與磷酸交互排列而成
(B)兩條主鏈方向相反但保持平行
(C)兩條主鏈按一定的規則盤繞成雙螺旋
(D)排列在雙螺旋的外側且極為穩定
3.某DNA分子片段中,胞嘧啶有240個,占全部堿基的30%,問在這片段中腺嘌呤有
(A)240 (B)48 (C)800 (D)160
4.在某生物的DNA分子中,一條鏈a中(C+T)/(A+G)=0.8,(A+T)/(G+C)=1.25,那么和它們互補的鏈b中相應的堿基比率依次是
(A)0.2,0.8 (B)0.8,0.8 (C)1.25,1.25 (D)1.25,0.8
5.某同學制作的DNA雙螺旋結構模型中,在一條鏈中所用堿基模塊A∶C∶T∶G為1∶2∶3∶4,則該模型另一條鏈中上述堿基模塊的比應為
(A)1∶2∶3∶4 (B)3∶4∶1∶2 (C)1∶1∶1∶1 (D)2∶3∶2∶3
6.該部分你有哪些理解還不透徹的呢?
該案不僅可以將課時內學生容易掌握或已經掌握的知識從課堂中分離出來轉化為學生課前自主梳理的部分,為課堂中的重、難點教學爭取充分的時間,而且通過反饋,可以對后案設置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使導引課案的內容更加有針對性。
2.課案重探究,內容有生成
導引課案是在每個課時中課堂上使用的學案,其設計具有一定的即時生成性。具體是先經過集體備課形成一份草案,每份草案界定了復習內容的知識框架、范圍、形式,在內容和形式上包括重點點撥、難點探究、知識串聯、高考互動、變式訓練、總結反思幾個模塊,前兩個模塊都通過精心設計,設置相應的探究問題,引導學生對知識主動探究;第3、4、5三個模塊,是由組內教師合作精選、設計典型的題目,引導學生對解題技巧主動探究。草案設計好后不直接運用在課堂教學中,而是在使用前一天接收到學生導學預案中相應的問題反饋后,由任課教師結合班級狀況將草案加以修改,從而即時生成個性化的導引課案。
例如,《DNA的分子結構和特點》一節的導引課案的形成,先由備課組集體編制草案,草案中將DNA的雙螺旋的結構中堿基互補配對原則的運用、堿基間的配對、化學鍵等共性的難點內容設計在其中,草案只是涵蓋了共性的主干知識,而真正的課案要通過課前學生的反饋信息,學生可能出現對DNA和RNA的組成和結構區分不開,堿基組成的計算仍然是難點等問題,結合學生的這些反饋信息,教師應該及時調整草案中的內容,增加RNA與DNA結構的比較和堿基計算的技巧性探究等內容。這種即時生成的課案,既保證了教學的統一性,又兼具有教學的針對性,使教學的效果有效且高效。兩案的關系如下:
■
如上所述,雙案的運用,不僅可以夯實高三生物基礎、提升技能,而且十分具有教學針對性,將學生對已掌握知識的重復低效學習時間高效轉化成了學生對難點、重點、技能、技巧的強化上。“雙案雙反饋”教學,切合高三生物教學實際,是一種高效的課堂教學方式。
二、饋后有饋,倡導有效反思
“雙案雙反饋”教學區別于普通的課堂學案導引,除了雙案的設置之外,課前和課后存在兩次反饋的過程也是其教學高效的重要原因。通過導學預案的及時回收、批改、整理,教師可以在每節課前及時地收到學生的反饋信息。這一反饋包括學生在基礎知識相應題目解答中暴露出的問題,也包括學生對相應章節模糊知識的主觀反饋和學習愿望。教師在獲得反饋信息之后,可以更加及時、精確地了解自己學生的學習基礎和學習狀態,把握課堂教學的重、難點,從而及時地有針對性地調整課堂上導引課案的設置細節,以避免課堂低效重復性的學習,使復習更加高效。除了課前的及時反饋之外,建立高效復習課堂,課后的準確反饋也是必不可少的。通過課堂學生的主體探究,學生理解掌握知識的程度、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解題的技巧的生成情況到底如何,需要教師在課時結束以后,精心設置相應練習予以檢測,通過檢測獲得反饋信息。課后的有效反饋,既是學生對一節課所學內容的反饋與反思,也可以讓教師及時反思,發現課堂設計的不足之處,及時調整教學策略,從而使課堂知識的落實有序而高效。所以把“雙案雙反饋”教學運用在高三的生物復習中,能改變復習的低效性,提高復習的針對性,構建新型高效復習課堂,同時能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使教學的知識、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的三維目標都得以落實。
三、推陳出新,注重層次遞進
高三的復習并不是原有知識的簡單重復,而是在進一步夯實基礎知識的同時,對重、難點知識予以突破、對知識縱橫聯系進行加工、對知識的解答技巧加以提煉、將所學知識從應用層面上與高考進行對接。所以,在內容、形式、方法上注入新的血液是提高課堂復習效率十分重要的因素。“雙案雙反饋”教學在雙案的設計上充分注重內容和形式的更新,把復習課上成“新”課。導引課案的設計并非面面俱到,而是將主干知識設計成六個板塊,即重點點撥、難點探究、知識串聯、高考互動、變式訓練、總結反思。六個板塊的內容由淺入深,從課內到課外,從基礎到能力技巧,層層遞進。這種具有層次性的學案設計,符合學生的心理發展和認知特點,學生在探究過程中不會有知識點陳舊的倦怠感,在不斷探究新知識的過程中慢慢獲取了技巧,提升了能力。
例如,在細胞器一節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將各個細胞器的形態、結構、功能配以一定的題目設計成導學預案,掃描基礎的部分,然后在導引課案中對細胞器在細胞內的定位以及特定細胞內細胞器的種類通過典型的細胞分裂圖進行重點和難點的探究;在知識串聯中,結合細胞分裂中的細胞器、與分泌蛋白有關的細胞器以及漿細胞、神經細胞、癌細胞等一些特殊細胞內的細胞器情況對學科內的大部分知識進行串聯設計;在高考互動環節,精選近3年內的與細胞器考查有關的高考真題進行編排;再配合一定的變式訓練進行鞏固;最后在每節課留有一定的時間由學生對本節課中的知識點進行整理,并引導學生反思總結學習的技巧和方法。
通過以上的設計,學生在課前預案達成了對基礎知識的鞏固記憶;通過重、難點探究把握了知識的主干;通過知識串聯,分解了知識細節,并建成知識之間的聯系網絡;而高考互動中可以建成學生的高考解題思維和答題技巧;最后的總結反思是學生對知識從理解到內化,從零散到條理化的過程。
四、導學并重,體現合作探究
高中生物進入高三后的一輪復習過程中,復習課效率低下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課堂仍舊被教師主宰著,教學一直仍以教師的講授為主。教師只顧羅列知識點,搞題海戰術,卻忽略了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參與性,學生在課堂的學習被動機械,每節課中學生重復記錄著高二已經學過的知識的筆記,重復接受著已經掌握了的知識,重復做著高二曾經做過的很多題目,每節課的收獲很小,能力也無法得到提升。而“雙案雙反饋”教學是一種互動教學。教師利用精心設計的導學預案準確了解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了解學生學習中的弱點,然后利用課前生成的導引課案在課堂中引導學生有層次、有方法地進行探究,構建起知識的網絡;學生在課前利用導學預案對基礎知識進行梳理,對學習中的難點問題提出反饋,然后在課堂上利用導引課案對知識進行獨立探究以及小組合作探究。
例如,在細胞膜及細胞中的細胞器膜的復習中,發現學生對分泌蛋白分泌前后的幾種相關膜面積變化比較容易混淆,可以在導引課案中設置如下兩個問題,引導學生通過探究,主動揭開膜面積變化的謎團。
(1)下圖為效應B細胞分泌抗體前的細胞中三種有關膜面積的柱形圖,請畫出分泌抗體后的膜面積的柱形圖。
■
(2)下圖為B細胞中三種有關膜面積的柱形圖,請畫出由其分化成的效應B細胞中膜面積的柱形圖。
■
兩圖看似相同,其實有著本質的區別。教學中,教師通過課案中題目的設置對學生學習進行了有效的引導。而真正問題的探究者是學生。由于難度較高,所以教師要在學習中引導學生小組成員之間以及小組之間進行合作探究,最終挖掘出問題的本質:前者是分泌蛋白分泌前后的膜面積變化,所以內質網面積減小,而細胞膜面積變大,高爾基體膜面積基本不變;后者屬于B細胞分化為效應B的過程,該過程中三種膜面積都相應增大。
所以把“雙案雙反饋”教學運用在高三的復習課堂中,教師的導和學生的學并重,使教師在教學中真正成為學生學習的幫助者和合作者,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能夠得到充分發揮。課堂上除了師生之間的導和學的互助模式之外,小組內各成員之間也存在合作探究,這樣不僅能提高課堂的復習效率,同時也能有效地培養學生的團結協作精神。
綜上所述,“雙案雙反饋”教學是一種生成式、互助式的教學方式,將“雙案雙反饋”教學引入高三生物的教學,可以構建起高效的復習課堂。
參考文獻:
[1][美]加里·鮑里其.有效教學方法[M].江蘇教育出版社,2002.
[2]李進材.有效教學:理論與策略[M].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00.
[3]宋秋前.有效教學的理念與實施策略[M].浙江大學出版社,2007.
[4]張大均.教與學的策略[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5]張慶林.楊東高效率教學[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6]張華.課程與教學論[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誗編輯 謝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