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平
摘 要:歷史作為一門人文學科,它始終以人為中心,以追問歷史對人的意義、價值為己任。高中歷史是我國許多高中開設的一門人文教育基礎課,在提高學生文化素養和人文素養方面有著重要的意義。所以,歷史作為人文學科,要重點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使學生通過歷史人物學習,提高自己的人文精神。那么,如何培養學生的人文素質呢?通過研究有以下見解。
關鍵詞:高中歷史教學;人文素養;培養
歷史學科講述的是人類的過去,開啟的是人類的未來。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刻苦鉆研教材,以情動人,激發學生的人文情懷和學生的愛國心、責任感,充分發揮歷史的作用,進而使學生的人文素養得到大幅度的提高。
一、高中歷史課人文素養培養的現狀
歷史人文素養培養是一個永恒的主題。所以,我們不難發現高中歷史課人文素養培養中存在的一些問題,其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歷史教學中出現“見物不見人”的不良傾向,人文素養的教育與現實相脫離,使學生的心態、價值觀等發生了嚴重的改變,教育價值內容無法引起共鳴。其次,家庭教育的缺失,導致學生的人文知識匱乏,缺乏對傳統文化知識的了解。最后,學生本身對人生意義的思考不夠,社會適應能力比較差,缺乏在復雜的社會中立身的基本能力,也缺乏愛國心、責任感和使命感。高中生低下的人文素質必然會影響學生以后的發展和社會的發展,因此,加強對高中生的人文素養教育,是歷史教學中刻不容緩的內容。
二、歷史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
所謂的人文素養,就是指一個人所具備的人文方面的素質和修養,是人文精神的價值體現。人文素養已經成為個體生存和發展的能力,時代要求我們用新的方法提高人們的人文素養。因此,我們就需要歷史的教育來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
為社會繁榮發展培養后備力量。
1.借助歷史教材,引導學生正確認識傳統文化
當今,對于高中生來說,他們都是“90后”的新生代,在科技迅猛發展的現狀下,缺乏對傳統文化的知識了解和教育,使他們沒有興趣學習歷史課程,只能死記硬背地應付考試。所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借助歷史典故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使學生能夠真正認識到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從而提高他們的人文知識和素養。例如,在學習“百家爭鳴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時,可以由電影《孔子》引出課題,讓學生在看影片過程中,進一步提升對文化知識的了解。在觀看完畢后,提出問題“影片的歷史背景,大家知不知道?”然后引導學生回答“春秋戰國時期”,由此引出本課所學的內容。使學生了解本課內容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運動,是中國學術文化、思想道德發展史上的重要階段,進而使學生形成正確的思想品德。
2.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創設教學情境
學生主動學習的關鍵在于學生的求知欲和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可采用多媒體教學,使教材中的抽象內容形象化,變得生動具體,可以讓學生輕松地完成學習任務,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動力和學習興趣。例如,在講授“甲午中日戰爭”時,上課前教師用多媒體播放一段“甲午大海戰”的小視頻,讓學生思考有哪些原因導致戰爭的發生,從而引出歐美列強縱容、朝鮮農民起義、國際環境等幾大戰爭的導火線。并提出問題“強大的清政府為什么會在短短的時間內被一個弱小的日本打敗?”讓學生去思考探討,最后引導學生指出根本原因在于中國制度落后。所以,通過多媒體演示,把靜態的教學內容轉化成動態形式,在最短的時間內展示了每個戰役的特點,讓學生明確概念,掌握要點,深化了學生所學知識的記憶和理解,提高了學生學習的效率和人文素養。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采用多種教學手段,充分發揮歷史教學的作用,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和道德水平,讓學生得到健康全面的發展。
參考文獻:
楊守昌.高中歷史教學中學生人文素養的培養探究[J].東方教育,2013(04).
?誗編輯 董慧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