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山紅,李萬龍,趙 輝,侯秀萍
(長春工業大學計算機科學與工程學院,吉林長春,130012)
課堂教學的效果與教師的“教”、學生的“學”密切相關,教學效果的好壞關乎“教”與“學”兩個方面,但歸根到底,“教”的最終目的是為了“學”。在當前地方高校學生中普遍存在“三不”現象,即學習熱情不高、學習動力不足、學習興趣不足,在這種情況下,如何在“教”的環節上下工夫,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把注意力和精力轉移到專業知識的學習上,就成為改進教學效果非常關鍵的問題之一。本文從激發教育思想出發,提出了文理交融的教學方法,基于該方法在軟件工程課程教學中進行應用與實踐,促進了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激發了學生學習的熱情和興趣。
著名教育實踐家和教育理論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只有能夠激發學生進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1]如何才能激發學生進行自我教育?最根本的做法就是激發學生的思想和情感,這是教育的最高境界。情感激發可以使學生深切感悟學科所富有的人文精神和科學價值,充分激發學生對知識的渴望、對求知的興趣。興趣建立在需要的基礎上,是一種帶有積極情緒色彩的認知和活動傾向,是個人對其環境中的人、事、物產生喜愛。當人對事物有興趣時,就會對它產生特別的注意力,對該事物感知敏銳、記憶牢固、思維活躍、情感濃厚、意志堅強。因此,興趣是人們活動的重要動力之一,是活動成功的重要條件。興趣的發展一般經歷有趣、樂趣、志趣三個階段。正是鑒于此,長春工業大學校長張德江在高等教育中明確提出“激發教育”的概念[2],指出激發教育就是以激發為主的教育,通過需要機制、目標導向機制、興趣促動機制與榜樣示范機制激發起學生學習的內在欲望和激情,激發學習動機,激發學習興趣,激發思維能力,激發問題意識,激發探索精神,激發應用意識[3]。可以看出,激發教育的首要任務就是激發學生的內在興趣,通過教師有趣的“教”,使學生有趣地“學”,教師、學生和教學環境渾然一體,學生在學的過程中感受到樂趣,長此以往形成志趣,這樣才能使學生愿意探索新知識、新理論和新方法,達到“學”的最終目的。
秦伯益在《文理交融 多元并舉》一文中指出,從社會層面上看,文理結合是古代社會的歷史選擇,文理分立是現代社會發展的必要,文理交融是未來社會進步的必需[4]。這里的“文”總指文科,即人文科學與社會科學,也可以理解為人文文化;“理”總指理科,即自然科學,也可以理解為科學文化。社會歷史的發展進程告訴我們,學科門類的劃分與界定是為了現代社會發展的需要,而不是學科知識本身具有割裂性。事實上,文科與理科本身存在固有的相通之處,學科之間存在交叉與滲透。因此,把文理交融應用于課程教學中,在理工科類課程抽象的理論講解中引入人文文化,可使課堂變得生動有趣,使教師寓教于樂,學生寓學于樂,從而實現激發的目的。
軟件工程是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的一門專業課。從激發教育思想出發,在軟件工程課程教學中將中國傳統文化與現代軟件工程相結合起來,運用文理交融的教學方法,是近些年課程組教師開展教學研究與改革的成果。我們設計了“專業名人激發學習動機、國學典句激發學習熱情、經典案例激發學習興趣”的教學方式。通過在軟件工程課程教學中實際應用這些教學方式,學生的學習動機、學習興趣、思維能力等得到了有效激發,學習氣氛變得活躍,真正實現了從“要我學”到“我要學”的實質性轉變。
教學實踐表明,學生學習動機對于學生的學習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利用名人的故事,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使學生在豐富多彩、生動有趣的視頻影像中激起拼搏、向上的斗志;利用當代成功人士的奮斗經歷,激發學生對專業學習的激情,通過榜樣的力量影響學生建立正確的價值觀,將興奮點轉向專業學習從而有所成就。
中國幾千年文明表明,中國古代的工程技術在世界上有著較大的影響,中華文化博大精深,經典名句廣泛流傳,綿延并啟迪著中華民族的智慧。在這些國學典句中蘊藏著許多工程學科的哲學基礎和本質規律。在軟件工程教學中運用中華文化中的經典名句來詮釋軟件工程中枯燥的概念、抽象的理論、教條的原則,對于激發學生對學習的熱情具有重要作用。
以國內外計算機業界進行軟件開發與技術創新過程中的具體事件為依據,編寫教學案例;以中國傳統經典史料和故事為原型,制作教學案例;將學生耳熟能詳的人文領域優秀成果與軟件工程理論與方法結合起來,制作教學案例。用經典的教學案例進行教學能夠起到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活躍學習氛圍和改善教學效果的作用。
為了更好地將文理交融的教學方法應用于軟件工程課程教學,我們設計了一種在軟件工程課程教學過程中開展激發教育的教學實施方案,對軟件工程課程的課程概況、知識模塊、教學媒體、教學模式及教學活動等加以闡述。
以教學實施方案為指導框架,針對每個知識點的具體知識內容和不同特點,在具體知識點的教學過程中恰當運用以下三種激發方式:用專業名人激發學習動機、用國學典句激發學習熱情、用經典案例激發學習興趣,完成各知識點的教學設計,并以此為基礎形成了軟件工程課程的電子教案,作為開展課堂教學的重要支撐。
下面以軟件工程課程中的知識點“模型的概念”為例,說明基于文理交融的教學方法進行教學設計的內容和流程,如表1所示。

表1 軟件工程課程知識點“模型的概念”的教學設計
從激發教育思想出發,本文提出了一種在軟件工程教學中將中國傳統文化與現代軟件工程相結合的文理交融的教學方法,在此基礎上設計了“專業名人激發學習動機、國學典句激發學習熱情、經典案例激發學習興趣”的具體教學方式,基于上述教學方法設計了軟件工程教學實施方案,針對每個具體知識點進行教學設計,將激發教育思想真正融入軟件工程的課堂教學。經過兩年的探索與實踐,教學效果得到了有效改善。在此基礎上,還需進一步完善具有激發特性的教學資源,在教學方法創新方面進一步開展多角度的文理交融的研究。
[1] 冉乃彥.向蘇霍姆林斯基學習“自我教育”[N].中國教育報,2013-01-04(6).
[2] 張德江:發起學習革命 教學管理并重[EB/OL].(2011-06-09).http://edu.qq.com/a/20110609/000495_1.htm.
[3] 李毅.大學生自主學習動力的激發[J].教育評論,2008(1).
[4] 秦伯益.文理交融 多元并舉[J].中國科學人,20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