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禮貴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小學語文是基礎教育的一門重要學科,不僅具有工具性,而且有很強的思想性。”“語文學科的重要特點是語言文字訓練和思想教育的辯證統一。”因此,語文教學中應著意德育滲透,使學生在德、智、體、美、勞五個方面全面發展。下面就如何“滲透”談談我在語文教學中的點滴體會。
一、通過教學,擴展德育滲透面
“滲透”是語文教學中進行德育的最佳途徑。只有優化課堂教學,發掘語言文字的表現力,發揮文中形象的感染力,才能水到渠成,真正感悟到文本的內在價值。因此語文教學的德育滲透應當貫穿于語文教學過程始終,落實到教學過程中的每一個環節。
1.在揭示課題中滲透德育
課題是文章的眼睛,也是課文思想內容的聚焦。因此,抓住題眼,揭示課題的內涵,既有利于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又有利于學生接受品德教育,達到學文悟“道”的目的。例如,在教學《陽光》時,我抓住文中精美的語言,用肢體語言、有感情地朗讀來感悟親情,學習文中佳子的孝心,把愛送給別人,做一個有愛心、尊重老人的好孩子。在《手捧空花盆的孩子》一課的教學中,通過朗讀、品位故事內涵,來教育學生做一個誠實守信、具有良好品德的人……
2.在品詞嚼字中滲透德育
其實每一篇文章作者的思想感情總是隱含在詞句之中。因此,要引導學生剖析和品味課文的字詞句,借以挖掘其中蘊含的思想內容,以滲透德育。
二、通過故事,找尋德育滲透點
在小學語文課本中有許多生動有趣且內容豐富的故事,如《誠實的孩子》《幸福是什么》《丑小鴨》《三個兒子》等,利用這些故事的意義可以使學生受到熏陶,從而啟發學生逐步養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培養高尚的情操。
三、通過身教,提高德育滲透力
教師對學生的影響絕不只是知識的傳授。教師自身的敬業態度、責任感、氣質性格、道德修養,特別是課堂上的一言一行,都將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會被學生有意無意地仿效。教師這種移默化的作用是一筆無形的精神財富,每一個學生往往會從教師的一言一行中體會教師的為人處世方法。正所謂“言傳不如身教”,尤其是責任感較強的教師,在學生的心目中具有較強的影響力,能讓學生更好地接受感化。為此,本人在教學工作中,時刻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嚴于律己,以身作則,塑造高尚的師德形象,用自己的模范行為影響和感動學生。
此外,從教材教學的角度,還可以從拼音教學、識字教學、閱讀教學、作文教學等方面進行德育滲透。
參考文獻:
李興芬.淺談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的幾種方法[J].四川教育學院學報,2003(08).
編輯 韓 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