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云
〔關鍵詞〕 學校管理;校長;人文關懷;管理 方法
〔中圖分類號〕 G47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4) 01—0031—01
人文關懷就是對人的生存狀況的關懷、對人的尊嚴與符合人性的生活條件的肯定,就是關心人、愛護人、尊重人,它是社會文明進步的標志。人文關懷從人的情感需要和發展的角度來度量管理模式,學校管理應構建制度管理與人文管理相結合的模式。學校領導干部要做“學者型管理者”,“廉政不貪、勤政不懶、優政不庸”,并身體力行,在實踐中堅持“不求立竿見影,只管用心去做”的原則。在學校管理中,除了要進行制度約束外,還要進行物質激勵,更要強調人文關懷,要把教師當成值得信賴的朋友。
一、營造和諧的情感氛圍
人是社會的人,不是一個簡單的存在物。良好的人際關系氛圍比物質的獎勵還要重要,其管理原則就是要強調對人的精神層面的滿足,強調對人的尊重和理解。學校管理者執行制度時應充分重視教師的反應,從尊重關愛出發,及時溝通,換位思考,體諒教師,進而使教師與學校達成共識。校長不應該是一個動輒發號命令的行政官員,而應是一個充滿教育思想和專業知識的組織者、合作者、服務者。作為管理者,校長應關心教職工的身心健康,關心教師的日常生活和實際困難,并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盡力解除他們的后顧之憂,讓教師能夠獲得更多的實現自身價值的機會,從而激發教師的工作熱情。
營造民主氛圍,實行人文化管理。這就要求校長要在依法治校的前提下,把民主治校放在突出位置。學校的一切工作,在決策時就應該聽取教師甚至學生的意見,從而更好地激發他們的主人翁精神,做到事事有人做、人人有事做。教師有決策權、管理權,更有監督權,校長要自覺地接受教師和社會的監督,校務公開不走過場,盡可能讓每一位教師都理解學校的各項制度和各種活動。
二、滿足教師的合理需要
隨著知識更新的速度加快,教師原來所學的基本理論和文化知識已難以滿足發展的要求,他們迫切需要新的理念、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來適應新形勢的變化。管理者要理解并支持教師,滿足教師的專業成長需求。學校不僅是管理者大展宏圖的天地,更是教師大顯身手的舞臺。校長的使命就是搭臺,把教師推到前臺,讓教師做主角,成為“明星”。陶行知在《創造宣言》中曾說:“教師的成功是創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人。教師之最大的快樂,是創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學生。”校長的成功也在于教師的成功。校長要甘于為教師的成長做人梯,盡一切努力讓教師站在自己的肩膀上看得更遠、跳得更高、做得更棒!
要真正了解每一位教師的特點,就需要管理者經常與教師進行平等的心與心的交流。只有善于走進教師心靈的校長,才會真正懂得教師需要什么,才會有針對性地為教師創造他們所需要的成功條件。擁有一大批事業成功的教師,標志著一個校長的成功,也是一個學校的成功。
古語說得好:“金無足赤,人無完人。”每個教師身上都有長處,也都有短處。在管理過程中,有時寬容比獎勵更有效。喜怒于心而非于色。怒于色,使教師敬而遠之;喜于色,又缺乏深度,不利于管理。校長要有“猝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的高尚修養,哪怕教師行為有明顯的偏向,也要有禮讓三分的君子風度。
三、柔性與剛性管理相結合
俗話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但制度嚴格、要求嚴格又顯得過于冰冷,太沒人情味;只重情感不重制度又會使得學校的管理無章可循。只有制度與情感結合,才是人性化的管理。校長在執行制度時要考慮有關因素的靈活運用,對于教師的切身利益,在允許的條件下可以寬松地執行。比如,家中的紅白喜事除正常的假期外,可適當放寬。對于不思進取、不求上進,甚至落后的個人和群體要嚴格按制度執行。比如,學校某教研組是個相對比較落后的群體,個體之間相互影響較重,在多次教育效果不佳后,學校應采取果斷措施對其予以解散,把個體分散到先進的組內,用該組良好的環境和成員的思想行動影響帶動他們,使他們獲得進步。
總之,學校的管理是一門藝術,各校的情況不同,具體的管理方法也不一樣。我堅信,只要管理理念具有人性化,教師的積極性一定會高漲,良好的教育教學質量一定會得到保證。人文化管理的方式也是多方面的,校長要通過不斷地探索和實踐,不斷地提高和完善自我、約束自我,變有形管理為無為管理,實現最終理想。
編輯:陳富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