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華澤
【摘 要】當今時代,微博成為人們重要的發聲工具和信息傳播平臺。正因為如此,微博的公信力問題不容忽視。本文簡要介紹了微博公信力的現狀,就提升微博的公信力的舉措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微博 公信力 自媒體
一、微博公信力概述
當前,以微博為代表的自媒體,已成為網絡傳播最活躍的主體和新興輿論場。微博是普通民眾能夠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以任何方式訪問網絡,提供并分享他們的真實看法及新聞的即時傳播平臺。微博不僅是新媒體,也是社交平臺,微博的即時、便捷、互動、分享等特性,使微博的用戶和關注群體呈現出幾何倍增現象。正是因為這個平臺廣闊,發聲的人越來越多,這個喧囂之地才備受關注。截止2012年6月底,中國微博用戶數達到2.74億,較2011年底,用戶數增速降至10%以下(9.5%)。網民使用微博的比例過半,達50.9%,較2011年底增加了2.2個百分點。19歲及以上中國網民中,微博用戶的滲透率達88.8%。
網絡與微博雖然目前還不具備“單挑”電視、報紙公信力的實力,但是網絡和微博這兩大網絡媒體(69.7%)的公信力卻已經遠遠超越了報紙和雜志這兩大紙質媒體(54%)。
這一數字說明報紙和雜志的公信力在下降。公信力,《現代漢語詞典》的解釋是:使公眾信任的力量。公信力是指在社會公共生活中,公共權力面對時間差序、公眾交往以及利益交換所表現出的一種公平、正義、效率、人道、民主、責任的信任力。公信力既是一種社會系統信任,同時也是公共權威的真實表達。美國人有比我們更成熟的微博,但是他們更相信報紙上的新聞,美國的《紐約時報》是有權威性的報紙,一般人們不會只相信Twitter上某個人的發言而不相信用事實說話的報紙。我國的公眾,尤其是頻繁使用微博的用戶對微博言論的信任超過了報紙,微博的公信力的提高并不是一件壞事,壞就壞在自媒體的一家之言已經超越了報紙的報道。有時惡意的人會利用微博這個平臺來發布謠言以達到不可告人的目的。
這并不是微博本身造成的,微博本身只是工具而已。不可否認,我們的報紙出現了問題,新聞不同于其他文體的最大特點就是其真實性,然而隨著假新聞的泛濫,使其逐漸失去了大家的信任。
雖然微博公信力提高,但零門檻也容易使其成為謠言的溫床。微博平臺,它本身沒有所謂的善惡屬性,關鍵是在于使用的人如何影響它。
二、微博公信力的現狀
微博的愛心接力——溫州動車事件。2011年7月,微博直播溫州動車追尾事件,微博的時效遠超報紙,讓救援來得更加迅速,當時微博的愛心接力,曾感動著無數的人們。微博公信力的提升,讓普通民眾所發的微博得到所有看到微博的人的信任,才能夠發起這場愛心接力,微博的公信力也可見一斑。但微博讓網民在取得了話語權的平等時,同樣可能會導致話語權的濫用,特別是在突發事件之后,極有可能引起社會秩序的動蕩和不安。
“謠鹽風波”就起于微博。2011年3月,日本海嘯過后,因為某微博發了一條“關懷”大家多吃碘鹽的微博引發了蝴蝶效應,微博被迅速轉發并評論,一步步的演化成為搶鹽行動。僅僅兩天的時間,這條看似普通的微博,導致了食鹽的脫銷和群眾的緊張。這是微博謠言的力量。由于微博信源的多元化且水平良莠不齊,微博在給我們提供大量新鮮資訊的同時也讓假新聞和謠言泛濫其中。由于微博的普及面廣,使用便捷,假新聞的傳播速度也不斷加快,轉發范圍日益變廣,博主們不加把關的隨意轉發這些虛假的或者是片段化的信息,使得謠言和假新聞得以快速擴展,給社會帶來不良的影響。
微博平臺的特性時刻影響著其公信力。作為自媒體的微博在內容生產上難以控制,只要有網絡和賬號,任何人隨時都可以發布信息。真假信息難以核實,而轉發的速度更是難以控制。更何況難以控制信息源,有些信息源刻意制造假新聞,在網絡世界中可能會引起軒然大波。信息源、信息內容、傳播渠道和傳播效果的不可控并且傳播速度極快正是影響微博公信力的源頭。如此,也就需要把握這幾點來提升微博公信力。
三、提升微博公信力,打造約束下的信息傳播平臺
微博作為大眾消息交流的平臺,規范和凈化微博環境尤為必要,不然信息魚龍混雜、是非不分,會對社會帶來負面影響。
第一,政府部門和媒體設立官方微博,及時發布信息。我國微博用戶有2億多,從草根到精英,這其中幾乎包含了所有的社會階層,其中有許多意見領袖,使得微博的傳播范圍極廣。因此,我們要運營好這塊受眾之地,開設更多的官方微博,尤其是政府的官方微博,讓公眾關心的消息更多的從政府官微中發布出來,以提高自身的公信力。
不僅僅是政府的官方微博,同時廣播電視、電臺、報紙和雜志等媒體也要參與到微博平臺中來,設立官方微博,在最快的時間內發布最新消息。目前報紙雜志的官方微博比較多,但要經營好這些微博,吸引更多的關注,就要提高新聞的新鮮性,網絡時代,最需要的就是速度,謠言傳播極快,快速發布真實信息,讓真實打敗謠言,才能提高微博的公信力。
第二,完善微博平臺的管理機制。新浪微博成立了專門的不實信息舉報區,同時還成立了專門的辟謠小組,建立專門的辟謠微博官方賬號,對于網絡的虛假消息進行揭露和打擊。這是因“謠鹽”事件后的進步,但還有再進步的空間,比如對一些誹謗、惡意中傷事件等也要給予關注。對于正在發展中的事件的微博評論和轉發等,要附上有事件經過的鏈接,這樣大家在看微博時才能有更全面的了解。
第三,完善法律法規,提高監管力度。世界各國都制定了專門針對網絡管理的法律法規,我國完善立法也勢在必行。如公安機關偵破并公布的“秦火火”、“立二拆四”、“周祿寶”、“傅學勝”等人利用信息網絡犯罪的案件,他們涉嫌的罪名主要包括尋釁滋事罪、敲詐勒索罪、誹謗罪或者非法經營罪。司法解釋對利用信息網絡實施這類行為的定罪量刑標準做了明確規定。兩高院出臺司法解釋,對如何懲治網絡謠言有了新依據:誹謗的信息實際被點擊、瀏覽次數達到五千次以上,或者被轉發次數達到五百次以上的,就屬于情節嚴重,認定為犯罪;行為人實施誹謗,造成被害人或者其近親屬精神失常、自殘、自殺等嚴重后果的,不論網帖內容被點擊和轉發的次數是多少,就構成誹謗罪。
依法打擊網絡謠言, 維護互聯網秩序, 營造健康有序的網絡環境;執法部門要履行職責, 以法律為準繩,嚴格執法,對在網上制造散布謠言且觸犯法律者, 依法追究其相應的法律責任。與此同時,要認識到法律規范言行的目的是讓網民成為負責任的群體,在法律允許的范圍內,公民有權表達自己的觀點。言論自由圣神不可侵犯,在整治微博亂象下,不是讓老百姓集體“失聲”,而是“負責任的說話”。
第四,正確看待作為信源的“公知”和意見領袖。傳播學認為信源的可信度主要取決于兩個方面,一是傳播者的信譽,二是傳播者的專業權威性。科學松鼠會的微博就是可信度高的信源,它發布科學真實的內容,還幫助網民科學理智的辟謠。社會上的一些“公知”和意見領袖,他們有一定的信譽和權威性,因而其微博有一定的可信度。當然,意見領袖也不可盡信,網絡“大V”變“大謠”的薛蠻子就是個典型反面例子。公眾在面對這些“公知”的時候要警惕,不可盡信。從發布消息的源頭抓起,與公眾有更多的互動,不僅能提高微博公信力,也能提高大眾的認知能力,判斷能力和知識水平。
第五,從自身做起,加強對自身的約束。在他律的同時也要自律,作為微博的使用者,我們不能成為傳謠的工具,更不能制造謠言。微博用戶在接收到信息后,要有甄別意識和判斷能力,不盲目轉發。這也需要網民和博主提高自身修養,加強道德約束,讓微博澄明,成為自由言論的平臺。
微博作為自媒體,作為人人都可發聲的工具,要提高公信力,構建和諧的網絡社會,就要提高全民的媒介素養,從我們自身做起,做一個文明的網絡人。同時需要政府通過制定法律法規來約束每個人的行為,需要網站的經營者負起責任,還需要借鑒國外對提高微博公信力方面的寶貴經驗,在保證言論自由的同時讓我們的網絡環境更美好。□
參考文獻
①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第30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2012
②《2012媒體信用調查:微博公信力首超廣播雜志》,星島環球網,2012
③《自媒體時代,如何讓微博發展更健康》,新華網,2011
④蔡紫慧:《新媒體環境下微博公信力的生存路徑》,人民網,2012
⑤柯貴幸、遲毓凱、王波:《非常時期網絡謠言的傳播機制和應對策略》[J].《社會心理科學》,2009(1)
(作者: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新聞與傳播碩士研究生)
責編:姚少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