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松+馬瑛+陳前利
摘 要 本文通過檢索相關校企合作相關文獻,對比分析中美校企合作模式的差距基礎上,剖析我國校企合作存在校企合作制度不健全,企業積極性不高,合作深度不夠等問題,進而給出了不同院校應根據自身的特點和專業特長選擇和創新校企合作模式,并在完善校企合作制度和構建校企合作機制,構建校企合作服務體系,加強校企合作深度方面給出對策和建議。
關鍵詞 高等院校 校企合作 中美比較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識碼:A
Analysis on Higher College School-enterprise "Win-win" Cooperation Model
——Based on the Comparison between China and America
LI Song, MA Ying, CHEN Qianli
(School of Management, Xinjia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Urumqi, Xinjiang 830052)
Abstract This paper through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retrieve relevant literature, based on the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gap between US and China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model, analyze the presence of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system is not perfect, corporate enthusiasm is not high, not enough depth cooperation and other issues of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and thus give the different institutions should be based on its own characteristics and expertise to select and innovative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mode, and in improving the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system and build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mechanisms to build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service system, given countermeasures and recommendations to strengthen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Key words higher college;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comparison between China and America
0 引言
校企合作,顧名思義,是學校與企業建立的一種合作模式。當前社會競爭激烈,包括教育行業,大中專院校等職業教育院校為謀求自身發展,抓好教育質量,采取與企業合作的方式,有針對性地為企業培養人才,注重人才的實用性與實效性。校企合作是一種注重培養質量,注重在校學習與企業實踐,注重學校與企業資源、信息共享的“雙贏”模式。校企合作做到了應社會所需,與市場接軌,與企業合作,實踐與理論相結合的全新理念。校企合作是職業教育尋求自身發展的必然途徑,職業院校只有緊緊依靠校企合作,重視理論知識與實際經驗相結合的重要性,才能在感知企業對人才知識、能力、技術的需求,有針對性地完善專業設置的情況下,適應當前社會快速發展的人才培養趨勢,我國校企合作模式實行以來,在提高學生理論知識、技術能力的同時,提升了學生就業、創業的綜合能力,成為我國高職院校一種新興、科學的人才培養模式(李紅衛 李西鳳,2011)。強調實踐性是職業教育的一大特點,目前世界職業教育發達國家在教育中大多通過校企合作的方式,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和適應能力。在經濟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我國亟需借鑒其他國家的先進經驗,完善職業型人才的教育模式,培養適應市場經濟需求、具備國際競爭力的職業型專業人才(馬明飛,周華偉,2013)。我國高職教育中為滿足企業人才質量需要而進行的可以效仿的實踐教學的一種樣式,是在為社會教育和培訓合格勞動者的目標下,開展的高職院校與企業、行業、服務部門等校外機構之間合作的標準樣式。我國現有的高職教育校企合作模式的共同本質特點是,都歸屬于以學校為主的校企合作模式;而以學校為主的校企合作模式的弊端,最主要的就是,它恰恰容易偏離制定高職教育校企合作制度的初衷——培養出符合企業實際需要的合格勞動者;有效的高職教育校企合作模式的構成,應該包括校企雙方的認知因子、情感因子、有效的校企合作的法律法規因子和社會與政府的協調因子,以及這些因子的有機結合和協調運作,構成一個具有特定功能的整體(黃亞妮,2006)。
1 中美校企深度共贏合作比較分析
美國是世界上最早探索和實踐高校企業合作的國家之一,其成熟的合作機制和多樣化的創新方式值得學習和借鑒。世界一流大學的發展經驗表明,大學通過對接國家及區域發展戰略,組裝校企合作新模式,可以獲得持續發展的動力和支持,從而提升高校的國際影響力和競爭力(董美玲,2012)。經過多年實踐總結我國高校也形成自身的校企合作模式,比如“整合-互動”模式,蝴蝶模式、訂單模式、五位一體模式、六位一體模式、三位一體模式、2+1模式、產學研一體模式等眾多校企合作模式,但這些模式合作的主體是企業和學校,但合作的目的是培養人才,主要通過校企合作為學生找到實習基地和實踐場所,并且以高職院校為主,其他高校合作模式與美國高校合作模式基本相同,但在合作環境、機制、方式和方法方面仍存在差距。endprint
通過以上對比發現(表1),美國由于其校企合作模式構建較早,其在合作機制和合作制度較健全,使得校企間的利益分配更加科學,進而保障其校企合作模式的可持續發展,特別是在校企間合作模式方面不再以簡單的學生實習和實踐作為校企合為主要形式,而是從更深遠的角度進行合作,進而加快高校科研成果的轉化,并提高美國社會經濟生產力的水平方面都得到體現,同時美國在深度合作方面基本形成了良性互動,特別是在信息共享、利益共享、技術共享方面更是達到較高水平。
2 我國校企合作模式的問題分析
2.1 校企合作制度問題不健全
校企合作歸根結底是制度和機制問題,特別是政府制度和機制的保障,目前,我國校企合作的制度和機制較美國較落后,并且也落后于高校的技術和人才培養。我國某些科學技術已經超過美國等發達國家,但由于技術轉讓制度,成果共享制度,利益分配制度的落后,導致先進的科研技術無法轉化為有效的生產力水平,只能在論文和書面進行傳播。同時,政府應在資金保障、激勵保障、利益保障方面給予大力支持,特別是在利益分配方面,政府應設立相關利益分配調節機構,形成調節機制,既能夠滿足企業利益的需要,也要滿足高校利益的需要,使二者能夠可持續發展。
2.2 企業積極性不高
企業是校企合作模式的基礎,大部分企業與高校合作主要目標是解決企業的技術和管理問題,而高校作為技術和管理創新的集聚地,也是供給者,二者本來就存在天然的合作基礎,但由于我國大部分企業主要以簡單和重復復制產品為主,企業并沒有積極的動力主動與企業形成合作。一方面,主要是企業缺少創新和提升產品品質的動力,導致企業都高校的技術和成果并無需求,另一方面,高校的技術和成果由于缺少轉化平臺和資金,仍以論文和知識產權的形式存在。如此導致技術成果的供需矛盾較明顯。
2.3 校企間合作深度不足
比較美國校企合作模式發現,美國的校企合作在合作深度和廣度方面都優于我國,其主要原因除了我國缺少校企合作的制度和機制保障外,最重要的是缺少第三方的參與。校企合作,是滿足雙方利益需求的一種合作模式,這需要第三方進行工作協調、監督與服務。但我國校企合作模式自實施以來,還沒有第三方的機構存在,大大阻礙了校企合作的發展步伐。
3 對策和建議
3.1 健全校企合作制度,構建校企合作機制
各高校應根據自己專業優勢和特點選擇校企合作的模式,在能保障學校利益的同時,還要兼顧學生和企業利益,形成三方共贏的可持續的合作模式。校企合作制度主要涉及中央政府、地方政府、行政部門、高校、企業和學生,在制度設計過程中既要考慮學校特點的差異,也要考慮東、中、西部區域差異,以便能更好地服務于學校、企業和學生。合作機制的構建主要包括長效機制、激勵機制、服務機制、管理機制、創新機制等,通過機制的構建,保障校企合作可持續發展。
3.2 完善中介服務體系
構建校企有效、科學的溝通路徑是解決校企供需矛盾主要方式,校企之間溝通可以通過政府作為主導完成,也可以通過設立專門的服務中心構建校企溝通橋梁,并在借鑒美國經驗的基礎上,采取第三方介入的形式完成校企溝通。第三方介入的形式主要通過利益分配機制解決其根本問題。加大校企合作中心的構建,通過校企合作中心這一平臺可以有效地協調校企之間的權益問題和信息共享問題。處理好學校、企業和學生三者之間的利益問題是當前校企合作的最大瓶頸,政府的行政環境和政策環境是提高企業積極性的主要因素,因此加強政府和企業、高校的交流機制是解決企業積極性不高的主要手段。
3.3 加強校企深度合作
校企合作深度決定校企合作模式的質量,也是校企可持續發展的基礎,美國經驗表明校企合作深度主要依據校企合作模式的創新,美國在技術轉讓與專利許可合作模式、項目研發合作模式、校企共建科研基地合作模式、高校與企業共建經濟實體合作模式、高校創建科技園區合作模式、共建產學研技術創新聯盟合作模式、共建人才培養和培訓基地合作模式等模式方面形成自身的特點,當中國高校并不能(下轉第10頁)(上接第4頁)完全照搬美國模式,由于我國在教育理念、教育手段和教育目標方面與美國存在很大差別,因此在借鑒美國校企合作模式的基礎各高校還應考慮資源的專業特點和專業優勢創新和改進美國校企合作模式,使其達到最優化。
基金項目:新疆農業大學教研項目(2013ZYRC04)
參考文獻
[1] 黃亞妮.高職教育校企合作模式初探[J].教育發展研究,2006.10:68-73.
[2] 蔣丹.論我國高校校企合作模式的創新[J].四川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1:71-75.
[3] 李杰盛,袁紅玉,沈海燕.普通高校成教的校企合作模式研究[J].中國成人教育,2007.16:46-47.
[4] 戴裕崴.高職教育校企合作模式探究[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9.15:38-40.
[5] 揭育通.高職教育水乳交融的校企合作模式探析[J].繼續教育研究,2010.3:67-68.
[6] 胡超.英國校企合作模式對增強我國科技創新能力的啟示[J].當代教育科學,2010.3:50, 51,62.
[7] 爭做改革的示范探索校企合作模式下的高技能型創新人才培養新模式——全國教育系統先進集體浙江機電職業技術學院現代制造工程系[J].中國高教研究,2010.3:96.
[8] 李輝秋,周祥.高職院校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現狀調查——以九江職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校企合作模式為例[J].中國成人教育,2010.9:84-86.
[9] 俞金波,黃文光.大學生創業類人才培養校企合作模式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0.5:38-40.
[10] 傅偉.校企合作模式及風險策略研究[J].成人教育,2010.9:38-39.
[11] 董美玲.中美高校與企業合作的動因、方式、成效和環境的比較研究[J].研 究與發展管理,2012.4:113-121.
[12] 張靜,周怡.探索設計類應用型人才培養之路——借鑒國外校企合作模式 [J].皮革科學與工程,2012.6:74-77.
[13] 馬明飛,周華偉.國外校企合作職業型人才培養模式及其借鑒[J].江蘇高 教,2013.3:131-132.
[14] 李紅衛,李西鳳.從國外經驗看我國校企合作發展[J].中國高校科技,2011.9: 40-41.endprint
通過以上對比發現(表1),美國由于其校企合作模式構建較早,其在合作機制和合作制度較健全,使得校企間的利益分配更加科學,進而保障其校企合作模式的可持續發展,特別是在校企間合作模式方面不再以簡單的學生實習和實踐作為校企合為主要形式,而是從更深遠的角度進行合作,進而加快高校科研成果的轉化,并提高美國社會經濟生產力的水平方面都得到體現,同時美國在深度合作方面基本形成了良性互動,特別是在信息共享、利益共享、技術共享方面更是達到較高水平。
2 我國校企合作模式的問題分析
2.1 校企合作制度問題不健全
校企合作歸根結底是制度和機制問題,特別是政府制度和機制的保障,目前,我國校企合作的制度和機制較美國較落后,并且也落后于高校的技術和人才培養。我國某些科學技術已經超過美國等發達國家,但由于技術轉讓制度,成果共享制度,利益分配制度的落后,導致先進的科研技術無法轉化為有效的生產力水平,只能在論文和書面進行傳播。同時,政府應在資金保障、激勵保障、利益保障方面給予大力支持,特別是在利益分配方面,政府應設立相關利益分配調節機構,形成調節機制,既能夠滿足企業利益的需要,也要滿足高校利益的需要,使二者能夠可持續發展。
2.2 企業積極性不高
企業是校企合作模式的基礎,大部分企業與高校合作主要目標是解決企業的技術和管理問題,而高校作為技術和管理創新的集聚地,也是供給者,二者本來就存在天然的合作基礎,但由于我國大部分企業主要以簡單和重復復制產品為主,企業并沒有積極的動力主動與企業形成合作。一方面,主要是企業缺少創新和提升產品品質的動力,導致企業都高校的技術和成果并無需求,另一方面,高校的技術和成果由于缺少轉化平臺和資金,仍以論文和知識產權的形式存在。如此導致技術成果的供需矛盾較明顯。
2.3 校企間合作深度不足
比較美國校企合作模式發現,美國的校企合作在合作深度和廣度方面都優于我國,其主要原因除了我國缺少校企合作的制度和機制保障外,最重要的是缺少第三方的參與。校企合作,是滿足雙方利益需求的一種合作模式,這需要第三方進行工作協調、監督與服務。但我國校企合作模式自實施以來,還沒有第三方的機構存在,大大阻礙了校企合作的發展步伐。
3 對策和建議
3.1 健全校企合作制度,構建校企合作機制
各高校應根據自己專業優勢和特點選擇校企合作的模式,在能保障學校利益的同時,還要兼顧學生和企業利益,形成三方共贏的可持續的合作模式。校企合作制度主要涉及中央政府、地方政府、行政部門、高校、企業和學生,在制度設計過程中既要考慮學校特點的差異,也要考慮東、中、西部區域差異,以便能更好地服務于學校、企業和學生。合作機制的構建主要包括長效機制、激勵機制、服務機制、管理機制、創新機制等,通過機制的構建,保障校企合作可持續發展。
3.2 完善中介服務體系
構建校企有效、科學的溝通路徑是解決校企供需矛盾主要方式,校企之間溝通可以通過政府作為主導完成,也可以通過設立專門的服務中心構建校企溝通橋梁,并在借鑒美國經驗的基礎上,采取第三方介入的形式完成校企溝通。第三方介入的形式主要通過利益分配機制解決其根本問題。加大校企合作中心的構建,通過校企合作中心這一平臺可以有效地協調校企之間的權益問題和信息共享問題。處理好學校、企業和學生三者之間的利益問題是當前校企合作的最大瓶頸,政府的行政環境和政策環境是提高企業積極性的主要因素,因此加強政府和企業、高校的交流機制是解決企業積極性不高的主要手段。
3.3 加強校企深度合作
校企合作深度決定校企合作模式的質量,也是校企可持續發展的基礎,美國經驗表明校企合作深度主要依據校企合作模式的創新,美國在技術轉讓與專利許可合作模式、項目研發合作模式、校企共建科研基地合作模式、高校與企業共建經濟實體合作模式、高校創建科技園區合作模式、共建產學研技術創新聯盟合作模式、共建人才培養和培訓基地合作模式等模式方面形成自身的特點,當中國高校并不能(下轉第10頁)(上接第4頁)完全照搬美國模式,由于我國在教育理念、教育手段和教育目標方面與美國存在很大差別,因此在借鑒美國校企合作模式的基礎各高校還應考慮資源的專業特點和專業優勢創新和改進美國校企合作模式,使其達到最優化。
基金項目:新疆農業大學教研項目(2013ZYRC04)
參考文獻
[1] 黃亞妮.高職教育校企合作模式初探[J].教育發展研究,2006.10:68-73.
[2] 蔣丹.論我國高校校企合作模式的創新[J].四川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1:71-75.
[3] 李杰盛,袁紅玉,沈海燕.普通高校成教的校企合作模式研究[J].中國成人教育,2007.16:46-47.
[4] 戴裕崴.高職教育校企合作模式探究[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9.15:38-40.
[5] 揭育通.高職教育水乳交融的校企合作模式探析[J].繼續教育研究,2010.3:67-68.
[6] 胡超.英國校企合作模式對增強我國科技創新能力的啟示[J].當代教育科學,2010.3:50, 51,62.
[7] 爭做改革的示范探索校企合作模式下的高技能型創新人才培養新模式——全國教育系統先進集體浙江機電職業技術學院現代制造工程系[J].中國高教研究,2010.3:96.
[8] 李輝秋,周祥.高職院校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現狀調查——以九江職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校企合作模式為例[J].中國成人教育,2010.9:84-86.
[9] 俞金波,黃文光.大學生創業類人才培養校企合作模式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0.5:38-40.
[10] 傅偉.校企合作模式及風險策略研究[J].成人教育,2010.9:38-39.
[11] 董美玲.中美高校與企業合作的動因、方式、成效和環境的比較研究[J].研 究與發展管理,2012.4:113-121.
[12] 張靜,周怡.探索設計類應用型人才培養之路——借鑒國外校企合作模式 [J].皮革科學與工程,2012.6:74-77.
[13] 馬明飛,周華偉.國外校企合作職業型人才培養模式及其借鑒[J].江蘇高 教,2013.3:131-132.
[14] 李紅衛,李西鳳.從國外經驗看我國校企合作發展[J].中國高校科技,2011.9: 40-41.endprint
通過以上對比發現(表1),美國由于其校企合作模式構建較早,其在合作機制和合作制度較健全,使得校企間的利益分配更加科學,進而保障其校企合作模式的可持續發展,特別是在校企間合作模式方面不再以簡單的學生實習和實踐作為校企合為主要形式,而是從更深遠的角度進行合作,進而加快高校科研成果的轉化,并提高美國社會經濟生產力的水平方面都得到體現,同時美國在深度合作方面基本形成了良性互動,特別是在信息共享、利益共享、技術共享方面更是達到較高水平。
2 我國校企合作模式的問題分析
2.1 校企合作制度問題不健全
校企合作歸根結底是制度和機制問題,特別是政府制度和機制的保障,目前,我國校企合作的制度和機制較美國較落后,并且也落后于高校的技術和人才培養。我國某些科學技術已經超過美國等發達國家,但由于技術轉讓制度,成果共享制度,利益分配制度的落后,導致先進的科研技術無法轉化為有效的生產力水平,只能在論文和書面進行傳播。同時,政府應在資金保障、激勵保障、利益保障方面給予大力支持,特別是在利益分配方面,政府應設立相關利益分配調節機構,形成調節機制,既能夠滿足企業利益的需要,也要滿足高校利益的需要,使二者能夠可持續發展。
2.2 企業積極性不高
企業是校企合作模式的基礎,大部分企業與高校合作主要目標是解決企業的技術和管理問題,而高校作為技術和管理創新的集聚地,也是供給者,二者本來就存在天然的合作基礎,但由于我國大部分企業主要以簡單和重復復制產品為主,企業并沒有積極的動力主動與企業形成合作。一方面,主要是企業缺少創新和提升產品品質的動力,導致企業都高校的技術和成果并無需求,另一方面,高校的技術和成果由于缺少轉化平臺和資金,仍以論文和知識產權的形式存在。如此導致技術成果的供需矛盾較明顯。
2.3 校企間合作深度不足
比較美國校企合作模式發現,美國的校企合作在合作深度和廣度方面都優于我國,其主要原因除了我國缺少校企合作的制度和機制保障外,最重要的是缺少第三方的參與。校企合作,是滿足雙方利益需求的一種合作模式,這需要第三方進行工作協調、監督與服務。但我國校企合作模式自實施以來,還沒有第三方的機構存在,大大阻礙了校企合作的發展步伐。
3 對策和建議
3.1 健全校企合作制度,構建校企合作機制
各高校應根據自己專業優勢和特點選擇校企合作的模式,在能保障學校利益的同時,還要兼顧學生和企業利益,形成三方共贏的可持續的合作模式。校企合作制度主要涉及中央政府、地方政府、行政部門、高校、企業和學生,在制度設計過程中既要考慮學校特點的差異,也要考慮東、中、西部區域差異,以便能更好地服務于學校、企業和學生。合作機制的構建主要包括長效機制、激勵機制、服務機制、管理機制、創新機制等,通過機制的構建,保障校企合作可持續發展。
3.2 完善中介服務體系
構建校企有效、科學的溝通路徑是解決校企供需矛盾主要方式,校企之間溝通可以通過政府作為主導完成,也可以通過設立專門的服務中心構建校企溝通橋梁,并在借鑒美國經驗的基礎上,采取第三方介入的形式完成校企溝通。第三方介入的形式主要通過利益分配機制解決其根本問題。加大校企合作中心的構建,通過校企合作中心這一平臺可以有效地協調校企之間的權益問題和信息共享問題。處理好學校、企業和學生三者之間的利益問題是當前校企合作的最大瓶頸,政府的行政環境和政策環境是提高企業積極性的主要因素,因此加強政府和企業、高校的交流機制是解決企業積極性不高的主要手段。
3.3 加強校企深度合作
校企合作深度決定校企合作模式的質量,也是校企可持續發展的基礎,美國經驗表明校企合作深度主要依據校企合作模式的創新,美國在技術轉讓與專利許可合作模式、項目研發合作模式、校企共建科研基地合作模式、高校與企業共建經濟實體合作模式、高校創建科技園區合作模式、共建產學研技術創新聯盟合作模式、共建人才培養和培訓基地合作模式等模式方面形成自身的特點,當中國高校并不能(下轉第10頁)(上接第4頁)完全照搬美國模式,由于我國在教育理念、教育手段和教育目標方面與美國存在很大差別,因此在借鑒美國校企合作模式的基礎各高校還應考慮資源的專業特點和專業優勢創新和改進美國校企合作模式,使其達到最優化。
基金項目:新疆農業大學教研項目(2013ZYRC04)
參考文獻
[1] 黃亞妮.高職教育校企合作模式初探[J].教育發展研究,2006.10:68-73.
[2] 蔣丹.論我國高校校企合作模式的創新[J].四川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1:71-75.
[3] 李杰盛,袁紅玉,沈海燕.普通高校成教的校企合作模式研究[J].中國成人教育,2007.16:46-47.
[4] 戴裕崴.高職教育校企合作模式探究[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9.15:38-40.
[5] 揭育通.高職教育水乳交融的校企合作模式探析[J].繼續教育研究,2010.3:67-68.
[6] 胡超.英國校企合作模式對增強我國科技創新能力的啟示[J].當代教育科學,2010.3:50, 51,62.
[7] 爭做改革的示范探索校企合作模式下的高技能型創新人才培養新模式——全國教育系統先進集體浙江機電職業技術學院現代制造工程系[J].中國高教研究,2010.3:96.
[8] 李輝秋,周祥.高職院校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現狀調查——以九江職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校企合作模式為例[J].中國成人教育,2010.9:84-86.
[9] 俞金波,黃文光.大學生創業類人才培養校企合作模式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0.5:38-40.
[10] 傅偉.校企合作模式及風險策略研究[J].成人教育,2010.9:38-39.
[11] 董美玲.中美高校與企業合作的動因、方式、成效和環境的比較研究[J].研 究與發展管理,2012.4:113-121.
[12] 張靜,周怡.探索設計類應用型人才培養之路——借鑒國外校企合作模式 [J].皮革科學與工程,2012.6:74-77.
[13] 馬明飛,周華偉.國外校企合作職業型人才培養模式及其借鑒[J].江蘇高 教,2013.3:131-132.
[14] 李紅衛,李西鳳.從國外經驗看我國校企合作發展[J].中國高校科技,2011.9: 40-4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