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曉艷
摘 要:教學方法是教師的教學思想方式及安排課堂教學活動的具體的手段。教學方法在語文教學審美化進程中具有重要意義。課文教學有不同的教學目的和任務,選擇的教學方法也不應相同。在教學過程中,教學方法必須多樣、靈活和發展變化,要具有創新性,改造完善原有方法,也是一種有價值、有意義的創新。
關鍵詞:語文教學;方法;審美;創新
教學方法的選擇要對教學目的實現和教學任務的完成非常有利。在技工語文教學中具體課文的教學有不同的教學目的和任務,選擇的教學方法也不應相同,不管選擇哪種教學方法,前提是要有利于完成教學目的和任務,不是單純地求新求異。教學方法的選擇要符合不同課文的特點。例如,較難的議論文,應多使用講述分析的教學方法,而詩歌散文,應多用朗讀的方法。教學方法的選擇應按照技工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語文水平,并符合語文教學的規律和要求。語文教學美學對教學方法創新的要求,正確的教學方法,具備一定的審美價值。將語文教學升華為藝術,有了正確的教學方法,還遠遠不夠。語文教學藝術需要教學方法的審美化。
一、教學方法多樣、靈活和發展變化
語文教學方法隨著語文教學的發展而不斷發展變化。新的方法不斷涌現,舊的方法不斷被揚棄、改造完善。科學的教學方法也會隨著教學對象和教學內容的變化而不斷變化、發展。教學方法都有其具體的適應性,各有長處與不足。語文教學的不同階段要使用不同的教學方法。同一教學階段可使用不同的教學方法,不同課文的教學為法也有所不同。一種教學方法不管它多科學多藝術,都會使學生出現厭倦心理。教學方法必須隨教學各個階段內容和教學對象而變化。語文教學的審美化需要語文教學方法多樣變化,這多樣變化,要求教學方法要有量的變化和教學方法的搭配組合模式要多樣。
二、教學方法要具有創新性
技工學生基于年齡特點,其忍耐力比成人低下,他們更不能持續不斷地重復欣賞某一事物。學生的學習活動已持續重復了多年,單調的學習已使他們厭煩,如果教師再不使用新的教學方法,他們會喪失學習興趣和聽課的積極性。語文教師要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和興趣,必須在教學方法上下功夫,克服語文教學方法的單一、陳舊和呆板,創新不意味著排斥一切舊方法。審美心理既有要求創新的一面,又有要求穩定、繼承的一面。人們的審美心理規律有喜新厭舊的一面,確實也還有“懷舊”的一面。他們要求欣賞對象新鮮,同時也還要求欣賞對象有穩定繼承。他們有求新的傾向,還有懷舊的依戀。人們在不斷地尋求和創造新美的同時也保持已有的、熟悉的美。
技工學生也一樣,他們喜新厭舊,但也不自覺地排斥新東西。他們要求教師不斷使用新方法,而在老師引進新方法時,他們卻又不自覺地以舊方法的標準和尺度去衡量和評價它們,去批評挑剔甚至于排斥它們。他們向往新方法,批評舊方法的陳舊,同時又在抵制新方法。因此,學生的潛意識中依然要求教學方法的穩定和繼承,他們對一些傳統的教學方法已習慣,害怕打破舊的定勢。教學中一味求新,便會打破他們心理中已經建立起來的模型,他們便會產生不適應的排斥心理。語文教學方法,要創新,也要有基本方法的穩定,要在穩定的基礎上求新。
語文教學方法,有新舊之分,而沒有好壞之分。一種教學方法,都有自己的適應性和不適應性。它可能適應自己的這些學生,也有可能不適應另一些學生。適應自己的教學的,才算是好的方法;不適應的不管有人如何推崇,不管它顯示出多么美,對這個老師而言,并不是好方法、美的方法。教學方法沒有絕對的好壞標準,教學方法的評定標準要放到具體的教學環境和教學過程中去考察。教學方法的求新,不意味一切新的方法都是好的,一切舊的都是不好的不美的。教學方法的創新,要在繼承中創新,在相對穩定中創新。
教學方法的創新,包括創造新的方法,也包括改造完善原有的方法以適應教學。創造新方法具有開創性、建設性,語文教學新方法的創立意義重大,要提倡語文教師致力于新的方法建立非常必要,教師創建新方法要樹立遠大志向。新方法的創建有相當難度,不是所有教師都能在創立新方法上做出成績。新方法創立,一般要經過許多教師的努力,經過相當長的教學實踐的考驗,若沒有在教學實踐中反復驗證、校正和修改,教學效果未必如預期一樣,容易產生不良反映。
三、改革和完善傳統的教學方法
改造完善傳統的教學方法,要求教師要善于做具體情況的具體分析。一是要分析教學方法的優點與不足;二是要分析自己教學特點和學生的特點;三是綜合分析此教學方法運用到自己教學中的情況,發現此教學方法需要改造完善之處。改造完善別人的教學方法,教師要有批評的眼光、批評的勇氣和膽識。不然,以為別人的方法都是完美無缺的,不敢懷疑,不敢批評,全盤照辦,機械模仿,就不能改進和完善別人的方法,無法將別人的方法變成自己的方法。有批評的眼光、勇氣和膽識,就能敏銳地發現別人方法的不足和可改造的地方,就可以不斷地揚棄那些傳統方法,讓別人的方法、傳統的方法,成為我所用的新方法。教學新方法只屬于教師,才具有真正的審美性。只屬于自己的教學方法,才是審美化的方法。
參考文獻:
[1]張琴蘭.新課程視野下活躍語文課堂氣氛的藝術[J].文教資料,
2011(26).
[2]張孔義.三十年語文教學方法研究述評[J].浙江教育學院學報,
2006(6).
[3]歐金愛.語文教學呼喚返樸歸真的讀[J].教育革新,2002(3).
[4]孫天波.語文教學的審美化教育實施方法初探[J].教育與職業,
2008(6).
(黑龍江七臺河技師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