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佩麗
摘 要:中職生的幸福感比較欠缺,這個問題值得我們教育工作者關注。本文分析了中職生幸福感比較欠缺的原因,并提出需要從學校硬件建設、校園文化建設、心理健康教育、教育教學過程等方面解決這一問題。
關鍵詞:中職生 幸福感 提升策略
中職生的幸福感是學生在校園中自身需求滿足程度的反映,代表著職業教育主體的生活質量。在中職教育中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就要求學校和教師將“以生為本”作為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中職學校和教師,要把提升學生的幸福感當做重要工作來抓,努力構建幸福校園、和諧課堂、幸福寢室、幸福班級,讓學生在和諧的環境中學習和生活,從而完善中職生的人格,促進優良班風、學風和校風的形成。
一、影響中職生幸福感的因素
1.家庭生活和學校生活的反差
現在的中職生大多數是獨生子女,有的學生雖然不是獨生子女,但兄弟姊妹也不多。他們生在90后,受家長寵愛,過著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安逸而舒適。可學校的生活就不比家里了,睡的是硬板床,吃的飯菜沒有家里那么可口,洗澡沒有熱水,衣服要自己洗,紀律嚴,衛生要求又比較高……加之在家里,都是家長圍著孩子轉,所以中職生們難以接受學校的生活條件,難以習慣集體生活,難以服從學校的管理,他們往往對學校滿腹牢騷。
2.社會對中職的認同感低
相關調查發現,53%的中職生對讀中職感到不滿意,主要是因為社會對中職的認同度低。社會上普遍有一種觀念,認為中職畢業生只能進企業找活干,只能做一線工人,讀中職是沒有出息的。甚至有不少中職學生的家長也認為家有職高生是沒有面子的事,往往不敢在人前說出自己孩子就讀的學校。還有調查表明,只有6%的中職生認為自己受到周圍人的尊重,有28%的中職生認為別人對自己評價很低,甚至感到自己受到社會輕視,大多數中職生認為他們是由于普高門檻高,迫于無奈才進職高。社會認同感低往往讓學生不能正確對待職業教育。
3.自身期望與現實的落差大
(1)入校前對學校的期望與中職學習生活的反差造成失落感。初中的學習和為了中考的高強度學習及重復訓練,已使中職生反感和厭倦。但是入校后,他們卻發現中職學習生活也并沒有如他們想象的那樣美好。文化課學習本來就不容易,隨著專業學習的推進,他們又發現專業學習比普通高中的課程更難,文化基礎差成為了他們專業學習的攔路虎。小部分學生憑借勤奮能跟上教學進程,而大多數學生因為缺乏良好的學習習慣及堅強的意志最終放棄了專業學習。學業上的再次失敗,進一步強化了中職生的自卑心理、無所謂心理、恐懼心理。
(2)對就業的期望與勞動力市場的現實反差造成失望感和擔憂感。90后中職生對工作的心理期望比較高,他們希望自己能擁有一份既清閑舒適、報酬又高的工作??墒牵新毶蜆I競爭激烈和就業難度大卻是不爭的事實,工作難找,好工作更難找。目前,大多數中職畢業生只能從事社會基層的工作,如超市、商場、酒店、工廠的一線員工,這樣的工作崗位社會地位低,工資、獎金、福利待遇等都不高。且即使中職生順利就業了,但在產業結構不斷優化和升級的今天,他們往往因缺少發展后勁,遇到上升渠道不暢的障礙。擺在中職生眼前的事實使得他們對自己的未來更沒有信心,失落感、自卑、抑郁、無所作為等負面情緒隨之產生。
二、提升中職生幸福感的途徑
要提升中職生的幸福感,學校和教師必須圍繞培養學生的悅納感、歸屬感、感恩心等方面做文章,主要做法如下。
1.加強中職學校硬件建設,改善學生學習生活環境
加強學校的硬件建設,改善中職生學習生活條件,豐富校園文化生活,縮小家庭生活和學校生活的差距,讓學生在學校里面體會到人性化的關懷和家庭溫暖,讓他們感到學校似家、學校勝家,幸福感就油然而生了。
2.加強校園文化建設,使中職學生享受到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為學生營造快樂、充實的精神家園
中職學生的大部分時間都是在校園里度過的?,F在的中職學生生活條件好了,他們需要的不僅是舒適的物質生活,更需要豐富的精神生活,否則就會感到無聊、單調,容易出現倦怠、厭煩等負面情緒。因此,加強中職校園文化建設就顯得非常重要。
3.加強心理健康教育,提升學生心理品質
幸福是一種德性,是人對生活的感受,也是對現實生活的一種評價。因此,幸福感的主觀性是不容置疑的。因此,學校必須加強對中職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建立起科學的評價系統,幫助學生正確認識自己、正確對待自己、正確對待他人、正確對待社會。
4.建立中職生的社會支持系統
社會對中職校、中職生的認同度不高,以及家長對中職生的認同度不高,影響了中職生的幸福感。從政府到社會應加大力度支持職業教育、關心職業教育,媒體要加大職業教育的宣傳力度。學校要建立家長—學校的溝通平臺,提高家長對職業教育的認同度,引導家長客觀地看待職業教育,以肯定和鼓勵的心態對待自己的孩子。學校和教師要做中職學生成長的引路人、吹鼓手,引導他們正確看待中考失敗,正確看待職業教育,用優秀中職畢業生的事跡鼓舞中職學生。
5.引導學生在自我實現中充實自己,創造幸福人生
生活過得不充實,幸福感就無從談起。中職生幸福感比較欠缺,一個重要的原因是他們缺少目標,缺少追求,在學校里虛度光陰,產生無聊、空虛和壓抑的感覺。因此,學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要跟上,思想品德教育要跟上,目標管理也要跟上。教師要引導學生以辯證的眼光看待自己,學會欣賞自己,樹立自信心,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確立長遠目標和近期目標,努力學習文化專業知識和技術,不斷縮短“今天的我”和“明天的我”的差距。這樣的中職生活必定是充實的、陽光的,也正因為有了這樣的中職生活,中職生的人生才能更精彩,才能充滿幸福。
6.完善教育教學過程
中職學校要完善教育教學過程。在教育過程中,教師應該關心、愛護學生,尊重學生的人格,客觀公正地對待每一位學生。教師處理問題時,要站在學生的角度想一想,多體諒學生,多寬容學生,多采用正面教育的方式、疏導的方式、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同時,教師在課堂上做學生學習的導師,生活上要做學生的朋友和貼心人。教師尤其是班主任平時要多與學生談談心、發發短信、QQ聊聊天等,讓學生感受到老師對他們發自內心的關愛。
教育過程要完善,教學過程也要完善。應當說,課堂是學生重要而基本的生命歷程。若課堂教學單調、沉悶,學生聽不懂,把上課當做痛苦的事,感到枯燥乏味,學生自然是難以產生幸福感的。美的課堂、藝術的課堂,充滿激情,充滿歡笑,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思考、探究、體驗、交流,在積極主動的狀態下學到知識、掌握技術。
要增加中職生的幸福感,教師還要做學習型教師、研究型教師、創新型教師,需要教師更多的付出,從而使教育和教學過程發出智慧的光芒。
參考文獻:
[1]丹尼爾·吉爾伯特.哈佛幸福課[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2.
[2]賴曉紅.中職學生主觀幸福感影響因素研究[J].中等職業教育,2009.
[3]吳明霞.30年來西方關于主觀幸福感的理論發展[J].心理學動態,2000(8).
(作者單位:臨海市中等職業技術學校)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