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燕飛
[摘 要] 中國傳統文化中有影響力的不僅是服裝、飲食等這些淺層次文化,而且是價值觀、思維方式等深層文化,圖書“走出去”要注重傳播深層文化。圖書出版要注意文化傳承和深入淺出:出版經典著作一定要解釋得淺顯易懂;出版通俗讀物則要賦予其文化意義。如此,基于文化傳播的圖書“走出去”才有深厚的基礎和支撐。
[關鍵詞] 傳統文化 圖書出版 “走出去” 文化傳播
[中圖分類號] G23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9-5853 (2014) 01-0050-05
在世界經濟發展緩慢的今天,中國在經濟領域的崛起備受矚目。客觀來看,這只是中國強國之路上的第一步,中國還應關注文化軟實力的增長,提高自己在文化領域的世界地位。中國傳統文化是中國文化中最具特色、分量最重的組成部分,因此,傳統文化輸出不可小視。圖書出版是深層文化輸出的重要媒介,當今傳統文化圖書出版的一個總體傾向,是在內容上沒有打通深層文化和淺層文化的界限,不利于被他國文化認識和接納。
1 傳統文化圖書出版之文化傳承、上下貫通的意義
中國傳統文化圖書出版是出版“走出去”的一個重要陣地。中國出版集團公司副總裁李巖在第20屆北京國際圖書博覽會上接受采訪時,提到傳統中國文化題材仍是版權輸出的主力軍。2013年內地出版社在海外圖書館館藏排名中,中華書局居首位,商務印書館、三聯書店、華文出版社排名都比較靠前,這些出版社傳統文化出版的氛圍濃厚。這樣的形式固然可喜,但也需要思考如何能更好、更快地推動傳統文化圖書“走出去”。
目前,我國傳統文化出版中存在著一個總體情況,就是不同層面的文化上下結合不很緊密,文化傳承不夠,此種現象需要改進。文化的概念很寬泛,依據結構層次的劃分標準,文化可分為三個層次:觀念文化、制度文化、器物文化。觀念文化是最深層次的文化,包括思想狀貌、思維方式、價值體系等內容;制度文化為各種制度;器物文化是淺層次的文化。文化是整體,其深層和表層融合在一起,中國傳統文化當然也是上下貫通、一脈相承的。文化中有影響力的不是服裝、禮節、飲食等這些淺層次文化,而是價值觀、思維方式等深層文化,所以圖書“走出去”一定要注意傳播深層文化以便加強影響力。
中國深層文化有優勢,能夠“走出去”成為世界文化的一員。梁漱溟充分表現出部分中國知識分子對傳統文化信心十足。在其《東西文化及其哲學》中,他認為西方文化社會在滿足意欲文化的引領下,不斷改造著自然,創造著越來越豐厚的物質文明,但其著眼點在物質層面,未免太低;而印度文化主張抑制人的意欲,追求無我的精神層面,未免太高;相比較來看,中國傳統文化不太高也不太低,正適合人生需要。目前看來,他對世界發展的判斷有一定道理,意欲向前的西方文化,給人類帶來巨大財富,但同時造成環境嚴重破壞、社會的失衡和人的異化,當今社會,面臨著民主與科學所不能解決的問題,而中國傳統文化關注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自身的和諧發展,追求生命的自由自在與自得其樂之根本精神,是解決時代問題的途徑之一,中國傳統文化有著成為世界多元文化中一員的實力。
傳統文化圖書出版如果能充分意識到深層文化的重要性,做到上下貫通,這對圖書出版“走出去”,對中國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的地位和影響力,進而對中國在世界視野中的正面形象都有重要意義。
2 傳統文化圖書出版“走出去”應重視發揮其上下貫通的功能
宏觀來看,我國傳統文化中深層文化同淺層文化的結合非常緊密,圖書出版“走出去”面對的是脫離了傳統社會對它很陌生的現代人,是沒有經歷中國文化積淀對中國傳統文化毫無了解的他國人,深入淺出有利于他們對中國文化有總體的把握,有利于他們認識真正的中國文化。
2.1 我國傳統文化中思想上下貫通的總體特性
宇宙觀和人生觀是任何哲學中的重要范疇,中國哲學也不例外,中國哲學的特色是強調、突出宇宙和人生的關系——天人關系。天人關系也準確闡釋了中國傳統文化的上下貫通,可以把“上”理解為理論基礎,主要是天道(再有心性)思想,王道、人生思想;把“下”理解為現實社會,主要是禮節、風俗、文學藝術等各種現實層面文化,此二者緊密結合在一起。
天之道是所有思想的根本。天之道通過花草樹木等自然事物的興衰繁衍表現出來,通過山山水水的物理表現出來,如此,天之道雖然廣博深奧,但并不是難于把握,它自始至終對人敞開大門,只是需要人自己去總結,去體悟。《論語·陽貨》云:“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1]天道隱藏于四時更替,隱藏于大話流行當中,又超越于其上,只待人通過形而上的思考把握它。宏觀來看,天道問題向下落實涉及兩方面的現實,其一是解釋王道的合理性,其二是指導個體人生。
中國古人用天道解釋王道。天道是社會秩序的最終決定因素。嚴格意義上來說,在夏朝之前天道與王道沒有多少關系,但自夏朝開始,為了配合王道,天就被解釋為宇宙的最高統治者,之所以帝王有著至高無上的權力是因為其權力是天所授予。最顯著的是董仲舒證明天子“受命于天”的思想,它是對等級社會、皇權合法性的肯定。另一方面,天子不但有權力,還有責任,可以解釋為“以德配天”,即品德高尚,善待百姓的天子才能得到天的庇佑,才能王天下。天子是上天派來執行天命管理百姓,而不是壓榨百姓的,天子的天命就是行仁政,否則其統治就應該被終止,這是中國文化對等級社會帝王的約束思想。
中國古人用天道指導個體人生。天道體現在個人層面就是仁義道德和天命,是個人修養之人道。在儒家看來,人為天地所生,天地的特性是無私,所以人的本性也是如此,善是人的本性。天的運化體現出德行,所謂厚德載物,所以人應該學習天的仁德;天的運化還體現出運動變化,所謂生生不息,所以人應該學習天的自強不息。再有,由萬物的榮枯體味出應接受人生浮沉的變化,由自然力量的神秘與強大體味出應順應天命等等。在道家看來,所有生物在自然面前是平等的,人應該同草木一樣,去坦然接受各種境遇而不必動心;身體或心靈遠離人群社會,置身于大自然中,去體悟自然的奧秘與真諦從而獲得安寧等等。天道理論為人們提供了終極關懷。endprint
中國文化體現出的整體思維能力在不斷增長,知識結構不斷完善,所以理論的開創期、發展期、成熟期肯定會有差別,但總體方向不變。另一理論知識是性命論,性與天道,并非不相關的兩個論題,而是相融合的,鑒于本文的重點在講上下貫通,心性思想從略。
2.2 我國傳統文化中思想與現實的上下貫通
我國傳統文化中思想的傳播過程就是文化的接受、傳承、積淀過程。它通過現實生活中的典章制度、禮節禮儀、風俗人情、教育等各種各樣的方式共同實現,現實是思想的具體化。中國傳統社會生活中以“禮”最為重要,在此本文以分析禮教為線索來分析文化的上下貫通。
宇宙天地的秩序就是人類社會秩序的本源和最終依據,儒家體悟這個自然秩序,發現禮樂制度符合天地秩序,是人的群體生活中最好的秩序。“大樂與天地同和,大禮與天地同節。”[2]禮樂制度是對天道秩序的模仿和執行。
與王道相貫通的天道給現實生活的指導是尊卑制度。“天尊地卑,君臣定矣。卑高已陳,貴賤位矣”[3]。禮節有兩層含義,其一是形式上的禮儀;其二是具有法律意義的禮制。從起源上來看,禮節儀式早于禮制。我國傳統社會中關于禮儀的內容非常豐富,《儀禮》中提到了士冠禮、士婚禮、士相見禮、鄉飲酒禮等等。每一種禮儀都包括一定的形式以及器物用度,通過這些反映出古人的倫理道德和社會制度,長幼有序、上下尊卑、明確社會角色以及社會角色的責任和權利等等。另一方面,禮節還具有禮法的作用,“親親、尊尊、長長,男女之有別,人道之大者也”[4]。將儀式化的各種禮節歸納總結出其內在品格,將君臣關系、父子關系、兄弟關系、夫妻關系、親戚關系等用禮節使其成為規范,使處在不同社會角色中的人都依據這些規范行事,被看做是人倫之道中最重要的。每個人都以禮行事,整體社會秩序就是穩定和良好的。
與個體人生觀念相貫通的天道給現實生活的指導是由情入禮。如同萬物有性情一樣,人生而有自然之情,儒家能從這自然之情體味出禮樂制度。一個家庭中父慈子孝是父子自然之親情,國就是一個擴大了的家,君臣如同父子,如此君體恤臣,臣忠于君就是合情合理的關系了。早在先秦時期居喪三年的喪禮形式就存在,《論語·陽貨》中有孔子弟子宰我認為三年之喪期太長,孔子反對的記載,孔子的理由是:孝子感念父母含辛茹苦養育恩情,如果不服三年喪期就會心下不安。“不安”本是情感之事,是親情之愛的體現,卻成為喪禮的依據。孟子發揚了這種以人自然之情作為禮樂文化根本的精神,他說:“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猶其有四體也。”[5]孟子將人的情感作為他整個學說的根本,認為人之所以能做到仁義禮智,就是因為人有這樣自然的情感需要,如此行事,可以帶來人的心安。
教育使得禮樂文化被推廣。我國古代的教育形式有政府辦學各級官學、民間辦學——私學和家學的形式,有小學——蒙學和大學的形式。培養人才的目的其一是為政治統治提供人選,其二是普及官方的或官方認可的思想知識,穩定社會環境。最長使用的控制方式就是舉辦科舉考試,通過考試參加到政治活動中的學習目的能限制學習內容,也能刺激很多人參加到倫理道德的學習中。教育內容以倫理道德教育為主,包括忠孝仁義的人格內容和三綱五常的社會規范,將社會需要的思想內化到人心,使得人們能夠按照倫理道德的要求做人做事,從而維護政治的穩定,社會的安寧。除了這樣的教育內容,詩詞歌賦的藝術形式等也包括其中,佛家道家的思想、著作也會為知識分子熟悉。中國思想文化本來就是以現實為關注對象,通過教育,社會制度、倫理規范、人生價值等精神層面的文化被學習者接受,并成功傳播開去。
除了儒家禮樂文化,佛道思想也能應用到現實生活中。拿知識分子來說,生活不同時期會遇到不同的主要問題,所具備的知識要在具體生活中有所體現,在待人接物的過程中靈活運用。傳統文化賦予讀書人的理想與責任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要求讀書人以天下為己任。但只有極少數人可以謀得重要政治地位,參與國家大事,絕大多數人都要承受理想與現實巨大差距的打擊,在生活順利時他可能更傾向于接受儒家積極入世的觀念,在生活不順利時他可能更傾向于接受釋道出世的人生觀。
3 傳統文化圖書出版如何上下貫通
鑒于傳統文化圖書出版范圍過大,歸納起來論述也過于籠統,本文的具體建議以例證的方式來展開。
3.1 文化、古籍類圖書應多解釋,使居于上者容易被理解
我國傳統文化中的經典古籍“走出去”之路歷史悠久,發展迅速。這些居于文化較高層次的圖書其讀者以漢學者和世界各地中國人為核心,他們具備一定的中國文化知識,即便是這樣,從理解上來看,還是應多些解釋性的材料,否則,他們也不好讀懂,更不用說用思想影響。
例如《論語》的出版。《論語》均是弟子記載孔子所說的話,語言平實,就事論事,看不到理論,也沒有術語,但是被后人奉為經典。部分研究中國哲學的人認為,如果中國文化中這樣的思想就是至高思想的話,那只能說明中國沒有哲學,充其量可歸為社會學。這樣的思想體現著對中國經典文化的誤解,個人修養之道是中國深層文化中非常重要的內容,而《論語》就是這方面的主要著作。它塑造的孔子形象被看作儒家的圣人形象,以案例的形式告訴后人應該怎樣待人接物——仁,應該建立怎樣的人格——有尊嚴,以及應該怎樣看待人生,應該怎樣承擔社會責任等等,表面上是給予人具體指導,背后體現出來的是中國的禮樂教化之道。正因為這個原因,它才具有了經典的地位,《論語》出版“走出去”要注意這方面知識的介紹。
例如《禮記》的出版。《禮記》寫作初衷是規范社會人倫、道德規范。因為禮就是社會規范,人們都依禮而行,這個社會就是良性循環的社會。天道體現出萬物興盛繁衍,各自性命不同,卻能和諧共處,彼此既互相限制又互相成就,生生不息。人遵循禮儀就能在貴賤不等、性情不同的差異性社會存在中彼此協調。儒教被稱為禮教,由此可見禮的重要性,它是規范人類社會秩序的至高法則。禮樂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中最根本的社會規范,也是中國人從野蠻粗俗走向文明的教養依據。《禮記》出版走出去要注意這方面知識的介紹。endprint
例如《易傳》的出版。《易傳》闡釋的是中國人的宇宙觀,是自然之天道奧妙,所以讀起來玄而又玄,似懂非懂。“道”是中國傳統文化中最重要、最核心的概念。天道問題是中國文化致高深的問題,但是其存在的意義和價值在人道,所以天人關系是相融合關系。不同于古希臘哲學中的就宇宙自然論宇宙自然的本體論,中國人的思維著眼點在現實生活,我們從來不會單純地就天來論天,探討天道問題的出發點是人道,是給自己的人道觀念尋找至高無上的理論依據。《易傳》鮮明地體現出中國古人“悟”的思維方式。不同于西方哲學中邏輯的思維方式,我們思考問題是體悟式的,由草木榮枯直接悟道人世浮沉,以大量的比喻做手段,由現象直至本質。《易傳》出版“走出去”要注意這方面知識的介紹。
例如《老子》的出版。《老子》被尊為道教之寶,其行文言有盡而意無窮,字里行間之“意”神秘莫測,深不可測。它體現著人生智慧,其所說的朦朧含混的“道”,主要是為了解決社會生活中人們為物欲轄制,迷失人自然之本性的問題,認為世俗就是物欲,只有放下名利,順其自然,保持心靈自然之寧靜,才能獲得解放與自由。另外,它還承載著治國之道,由于《老子》崇尚無為,無為的過程又會導致無不為的結果,所以它守柔守弱,謙卑處下,無為的處事方式被看做是帝王南面之術,即帝王宰制臣子的治國法寶之一。《老子》出版“走出去”應注意這方面知識的介紹。
對圖書所做出的解釋方式,包括字里行間的解釋、前言中的說明、圖書介紹、書評、訪談等形式,視具體情況而定。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精華就存在于這些書籍中,只有對它們極其熟悉,才能領略文字背后的智慧,中國傳統文化圖書出版就應該幫助讀者理解中國智慧,圖書才會銷售得好,文化影響力才會大。
對圖書所做出的解釋廣度,應有所取舍。中國傳統文化中既有有生命力的精華,也有應該進墳墓的糟粕,在解釋是應注意將現在看來優勢的部分(例如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儒釋道相結合可進可退的人生觀等),有特色的部分(例如中國古人的思維方式,仁義禮智信的理想人格等),對于已經落伍的部分(例如封建等級制度,三綱五常等)還要盡量忽略,多說無益,還要少用筆墨。
由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對經典的介紹會使得讀者更容易讀懂經典。于丹《論語心得》嚴格地說,并沒有準確詮釋《論語》,但她把《論語》的內容和現實生活結合得非常緊密,可以說做到了上下貫通,無論哪國讀者,接受它的人都很多。除了極少數文化大家,這種解釋都是很有必要的,會有助于經典走進生活。
3.2 大眾類圖書應聯系其背后的用意,使居于下者有深意
大眾類傳統文化出版“走出去”以介紹淺層次文化為主,或叫做通俗文化,例如中醫養生、中國建筑、中國書法、中國傳統風俗等。它們作為中國符號對于他人了解中國大有用處,該類圖書的出版對國家形象、出版社利益都有好處。但是,誠如前面所述,最有影響力的文化是深層文化,而且淺層文化同深層文化是融通的,因此,傳統文化大眾類圖書的“走出去”也應該引領讀者透過有趣的現實層面文化本身,深入認識理論層面的文化。
例如對中國風土人情進行介紹的圖書出版“走出去”。風俗的內容駁雜繁多,此處蜻蜓點水,舉出清明節、端午節的例子以說明習俗背后有豐富的內涵。
清明節是我國祭祀祖先的節日,表現出來是禁火、寒食、踏青、掃墓等,這些形式因素背后的含義是中國文化中慎終追遠的精神。雖然神靈的世界中國古人不深入分析,但喪祭是儒家尤為重視的禮節。首先,它體現著中國親親的血緣情感,而這種情感是倫理道德中親親尊尊內外上下有別規范的基礎,是孝道的具體化,也是家族凝聚力提升的方式。其次,它還是儒家終極關懷的體現。終極關懷是人類獲得精神安寧不可缺少的一個內容,主要是對死后世界的設想,是在有限世界中追求無限永恒的超越性精神需要,中國祖先信仰崇拜也能起到這個作用。中國文化事死如事生,死和生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祖先過世,通過祭祀活動使其靈魂有所歸依,其實和宗教中的某些儀式有異曲同工之妙。相信人死后靈魂生活可以安好,有利于化解人對于死亡的恐懼與困惑。其他文化背景中的人能通過這些介紹加深對中國文化的認識,并且更能體味到中國節日的味道。
端午節的由來被普遍認為是紀念屈原。屈原是我國儒家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紀念屈原的行為體現出,其一,儒家的理想政治體制是仁政,要以民為本;其二,儒家的理想人格是愛國、具有責任擔當、敢于直言的政治品格、不計個人得失的天下情懷文化影響。而人們,尤其是現代社會中的人或者是其他文化中的人往往只看到這些現實層面的文化本身。更多在意端午節包粽子、賽龍舟等慶祝形式,沒有聯系儒家理想人格,也沒有對屈原持敬畏的態度,當然,屈原也沒有起到做人們榜樣的作用,圖書出版者應注意這樣的問題。
例如對中國中醫養生進行介紹的圖書出版“走出去”。養生主要體現我國道家思想,面對戰亂紛爭、物欲橫流的世界,道家選擇離開,遠離人的世界到自然當中去,如此,就能得到精神的超越與安寧,人格的獨立與尊嚴。不以社會為思慮對象的結果就是以個人的身、心為關注點,養生自然就成為道家的一個重要內容。道家崇尚自然,認為人與自然合一就是養生的最佳辦法,人與自然同化的無己狀態是養生的至高階段。達到這種狀態的過程就是去欲,除去內心中的各種欲望和思慮。老子認為人最初無思慮時最接近自然,于是將嬰兒狀態定義為“至真”的目標。中醫養生還能聯系中國文化中的陰陽、動靜等內容。如果能結合這樣的內容,中國文化的特色能夠體現出來。
綜上所述,文化中根本的部分都是至精至簡的部分,但是它的影響力巨大并且起決定作用,中國傳統文化圖書出版走出去一定要關注傳播其中的深層文化。具體的方法應該是深入淺出、上下貫通,即出版深層經典著作一定要解釋得淺顯易懂,出版淺層次圖書一定要賦予它深刻含義。如此,圖書有分量,又有吸引力,還能更好地傳播中國傳統文化。
注 釋
[1]楊伯峻.論語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1980:188
[2] [3][4](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等正義.禮記正義(十三經注疏本)[M].北京:中華書局,1980:1530,1531,1496
[5]楊伯峻.孟子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2010:7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