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佳琳 康華 左敏
【摘要】 目的:了解西部城市老年居民的養老現狀及養老服務需求,為政府進行合理的服務供給提供參考依據。方法:對重慶市渝中區6個社區180名老人進行問卷調查。結果:社區目前所提供的養老服務與老人實際需要的服務項目在供需之間存在著一定差距,老年人對社區養老服務的整體滿意度不高。結論:政府及相關部門應加大經費投入和統籌規劃、加大宣傳力度,同時不斷完善和豐富養老服務內容,以促進社區居家養老模式的良性發展。
【關鍵詞】 人口老齡化; 西部城市; 社區居家養老; 現狀; 需求
據國家統計局第六次人口普查結果顯示,我國60歲及以上的老年人口約1.77億,占總人口的13.26%,與第五次人口普查結果相比上升了2.93%;65歲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比例為8.87%,上升了1.91%[1]。可見,我國已進入老齡化快速發展階段。在人口老齡化現狀日益嚴峻的形勢下,在傳統家庭養老功能不斷弱化而機構養老的發展卻又相對滯后的情況下,社區居家養老這種新型的養老模式應運而生。目前,國內對該模式的研究多集中在社區老年人的養老現狀、居家養老模式的運作方式及對策研究方面,而從老年人自身需求角度所做的研究較少,尤其是專門針對西部城市社區老年人的相關研究則更少。本研究旨在了解以重慶市為代表的西部城市老年居民的養老現狀及養老需求,為政府提供合理的服務供給,完善社區居家養老服務內容及體系構建提供參考依據。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以西部代表性城市重慶市為例,研究小組從重慶市渝中區隨機抽取3個街道辦事處,再從3個街道辦中各隨機抽取2個社區,從6個社區中再次各隨機抽取30位符合條件的老年人進行問卷調查。調查對象的納入標準:年齡≥60歲,在當地居住時間≥半年;排除因嚴重生理或精神疾患而不能正確表達者。共發放問卷180份,回收有效問卷170份,有效回收率為94%。有效問卷中男86人,占50.5%,女84人,占49.5%;60~69歲者57人,占33.5%,70~79歲者71人,占41.8%,80及以上者42人,占24.7%;已婚者91人,占53.5%,離異者34人,占20%,喪偶者45人,占26.5%;本地戶籍者151人,占88.8%,外地戶籍者19人,占11.2%;月收入低于1000元者31人,占18.2%,1000~2000元者71人,占41.8%,2000~3000元者39人,占22.9%,3000元及以上者29人,占17.1%;社區老年人無子女的14人,占8.2%,有1個子女的26人,占15.3%,有兩個子女的52人,占30.6%,3個及以上子女的78人,占45.9%。
1.2 方法 2013年6~8月在當地社區工作者的協助下,經過統一培訓的調查員對老年居民進行問卷調查及訪談。調查的內容有社區老年居民的一般人口學資料、目前的生活狀況、養老意愿及需求。
2 結果
2.1 社區老年人目前的生活狀況 結果顯示,從居住情況來看,獨居者23人,占13.5%;與配偶同住者84人,占49.4%;與子女或孫輩同住者63人,占37.1%。從主要照顧者情況來看,本人自我照顧者80人,占47.1%;由老伴照顧者55人,占32.4%;由兒女照顧者32人,占18.8%;由親友或保姆照顧者3人,占1.8%。從經濟來源情況看,主要依靠退休金者131人,占77.1%;依靠子女贍養者26人,占15.3%;依靠社會福利及救助者10人,占5.9%,其他贍養途徑者3人,占0.02%。從醫療保險情況看,購買城鎮醫保者144人,占84.7%;農村醫保者18人,占10.6%;商業保險者3人,占1.8%;無保險者5人,占2.9%。從健康狀況來看,70人自覺健康狀況較好,占41.2%;50人自覺健康狀況一般,占29.4%;自覺健康較差的有34人,占20%;僅16人覺得健康良好,占9.4%。52人患1種較嚴重慢性病,占30.6%;50人患兩種較嚴重慢性病,占29.4%;患3種及以上較嚴重慢性病者16人,占9.4%;無嚴重慢性病者52人,占30.6%。患病率排名前四位的慢性病種分別為高血壓(46.2%)、糖尿病(25.0%)、冠心病(23.0%)及腦卒中(11.0%)。從精神狀態上看,97人對晚年生活感覺充實和幸福,占57.1%;39人覺得衣食無憂但寂寞無聊,占22.9%;34人覺得自己人老體衰生活無意義,占20.0%。
2.2 社區老年人養老意愿及需求 調查發現,受傳統觀念的影響,91人仍然傾向于家庭養老的模式,占53.5%;55人傾向于社區居家養老,占32.4%;24人傾向于機構養老,占14.1%。35人不知道自己所在社區是否有養老中心,占20.6%。社區現有養老服務項目依次為醫療保健(62.9%)、休閑娛樂(37.1%)、家政服務(20.0%)、心理疏導(8.9%)、日間照護(5.9%),而老年人急需的養老服務項目依次為家政服務(84.7%)、醫療保健(58.2%)、休閑娛樂(40.0%)、心理疏導(35.9%)、日間照護(8.8%)。其中,在“家政服務”一項中,“衛生保潔”(52.0%)、“配餐送餐”(41.0%)及“家電維修”(30.0%)又是老年人需求最高的;在“醫療保健”一項中具體服務內容排名前四的依次是定期常規檢查(63.0%)、康復護理(42.0%)、健康教育(40.0%)及家庭出診(24.0%)。從老年人每月能承受的養老費用上看,能承受800元以下的有68人,占40%;800~1200元有43人,占25.3%;1200~1500元有26人,占15.3%;1500以上者33人,占19.4%。從老年人目前對社區養老服務的滿意程度來看,滿意者23人,占13.5%;覺得一般者45人,占26.5%;不滿意者23人,占13.5%,從未享受過服務者79人,占46.5%。
3 討論
3.1 老年人社區居家養老現狀及養老需求的特點endprint
3.1.1 生活服務需求突出 隨著年齡的增長,身體機能的衰退,老年人、尤其是獨居且身體健康狀況較差的老年人,更需要社區的關心和支持。從老年人急需的養老服務項目上看,對“家政服務”的需要比例最高,達到84.7%,這一研究結果與國內相關研究一致[2-3]。本次被調查老年人經濟收入不高,主要依靠離退休金生活。因此,社區養老中心應當集中力量更好地落實和細化家政服務的內容,包括居家衛生保潔、烹飪、送餐服務、照料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代購物品、維修房屋設施、電器等,不斷完善日間照料服務。依靠專業化的服務,切實地解決老年人生活中的基本問題。
3.1.2 醫療衛生保健服務需求迫切 中國衛生部相關統計顯示,60歲以上老年人的慢性病患病率是全部人口患病率的3.2倍,傷殘率是全部人口傷殘率的3.6倍,60歲以上老人余壽中有2/3的時間處于帶病生存狀態[4]。因此,社區養老中心可依托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加大開展老年人健康教育和健康促進的力度,引導老年人學會自我保健是防病的關鍵。對于患病老年人群,要幫助他們樹立信心,積極配合治療,減少并發癥的發生,對于病程較長、病情相對較重的老人,尤其是空巢老人可實行定期上門探視,對于行動不便又不需要住院的老人可考慮設立家庭病床。同時,建立和普及社區老年人健康檔案管理制度,了解老年人的生活質量現狀,建立常見慢性病的監測系統,做到無病早預防,有病早治療。
3.1.3 精神及情感慰藉欠缺 研究證明,老年人因長年孤寂,心理上缺乏依靠及安全感,會出現精神空虛、孤獨悲觀、社會交往少等“空巢綜合征”,久之則會導致各種軀體疾病發生,甚至誘發老年癡呆、抑郁等精神或心理疾病[5]。由此可見,老年人的精神生活是一個不可忽視的重要議題。從養老服務需求上看,社區老年人對于“休閑娛樂”、“心理疏導”兩項的需求比例分別為40.0%和35.9%。因此,社區應加強公共文體活動空間及設施的建設,如老年文體活動室、棋牌室、茶室等,廣泛開展適合老年人的文娛、體育、教育、科普活動,開設各類興趣班,提供適當的心理咨詢服務等,豐富老年人的精神生活,保障老年人的身心健康。
3.2 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的改進建議
3.2.1 強化政府主導,提高保障水平 在歐美發達國家,社區養老服務是一項社會福利事業,主要由政府投入。我國早在90年代初,民政部等14部委就聯合發布《關于加快社區服務業的意見》,指出福利性是社區服務的核心[6]。本次調查中60.0%的社區老年人月收入在2000元以下,約70.0%的老人還患有慢性病,養老負擔較為沉重,這一結果與翟玲玲、何俐等人的研究結果一致[7-8]。因此,政府應充分認識到養老問題的重要性和迫切性,發揮其在老齡事業發展中的主導作用,對居家養老發展的經費投入、綜合協調和監督管理工作做好統籌規劃。同時,可引入居家養老服務運行的市場化機制,采取措施動員和鼓勵社會各界參與居家養老事業,拓寬養老資金來源渠道,讓養老資源在市場機制下得到合理的配置和有效的利用。
3.2.2 按需提供服務,拓展服務內容 本研究發現,老年人所急需的養老服務項目與社區實際所提供的養老服務項目在供需比例上存在著一定的差距。如對于“家政服務”的需求高達84.7%,而實際提供的比例才僅為20.0%;“心理疏導”的需求比例為35.9%,而實際提供的比例僅為8.9%。從服務的滿意度來看,有40.0%的老年人認為“一般”甚至“不滿意”,46.5%的老年人表示自己“從未享受過社區養老服務”,其原因很可能于社區所提供的養老服務與自己的實際需求不符、宣傳力度不足導致老人不知道所在社區的養老服務中心可以提供哪些服務,以及部分老年人受經濟條件限制不愿意“花錢買服務”有關。從老人能承擔的養老費用上看,盡管40.0%左右的老人受到經濟條件的限制只能承受每月800元以下的費用,但仍有約20.0%經濟狀況較好的老人可以承擔每月1500元以上的消費服務。因此,居家養老服務應當以老年人的實際需求為導向,提供多層次、多樣化和個性化的養老服務。
3.2.3 加強宣傳力度,營造良好氛圍 調查顯示,有20.6%的老年人不知道自己所在的小區是否有養老服務中心,有53.5%的老年人仍然傾向于傳統家庭養老模式。因此,政府應充分發揮電視、廣播、報紙以及網絡傳媒的作用,加大“居家養老服務”的宣傳力度,讓更多老年人了解社區居家養老的特點和優勢,加深人們對居家養老服務的認識,形成更為科學的養老觀。同時,及時總結我國各地居家養老的先進經驗,宣傳和推廣這些成功的案例,并積極聽取社區老年人的意見和建議,從而進一步推動社區居家養老的深入開展和良好發展。
西部城市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供需之間存在一定差距,老年人對現有服務項目總體滿意度不高,政府應充分認識到養老問題的重要性及迫切性,加大經費投入和統籌規劃;社會應加大宣傳力度、營造良好的養老氛圍,同時不斷完善和豐富養老服務內容,以促進社區居家養老模式的良性發展。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主要數據公報(第1號)[EB/OL].http://www.stats.gov.cn/tjgb/rkpcgb/qgrkpcgb/t20110428-402722232.htm.
[2]桂瑩,鄒焰,張憶雄,等.遵義市不同養老模式下老年人生活質量調查分析[J].中華醫學圖書情報雜志,2012,21(12):1-3.
[3]羅占廷,楊穎,郭梁.銀川市社區居家養老服務需求調查報告[J].統計與經濟,2011,25(6):43-46.
[4]黃莉.從制度與文化角度來審視和構建老年人口社區衛生服務[J].現代預防醫學,2012,39(1):62-69.
[5]田奇恒,孟傳慧.城鎮空巢老人社區居家養老服務需求探析[J].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2,28(1):30-33.
[6]王思斌.我國城市社區福利服務的弱可獲得性及其發展[J].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9,30(1):134.
[7]翟玲玲,江遙.城市居家社區養老模式淺析[J].金華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3,13(1):63-66.
[8]何俐,柳璐,牛琳.鄭州市不同養老模式老年人生活質量現狀分析[J].河南醫學研究,2011,20(2):224-225.
(收稿日期:2013-10-22) (本文編輯:王宇)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