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洪
課堂練習是教學流程中不可缺少的一個環節,是學生掌握新知、形成技能、發展能力的重要途徑,是培養學生數學能力的基本活動形式,又是教師教學效果的反饋。好的課堂練習,既能使學生在課堂上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生活實際問題,使學生數學認知結構得到完善,又能使學生在運用的過程中深化對知識的理解,不斷拓寬學生的思維。因此,精心、巧妙地設計課堂練習,對構建完整高效課堂是非常重要的。那么,如何在新課程理念下設計數學課堂練習呢?
一、練習設計要體現層次性
新課標指出“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課程應突出體現基礎性、普及性和發展性,使數學教育面向全體學生……”可見面向全體學生,關注每一位學生的成長與發展,關注每一位學生的全面發展,是我們數學教育永恒的追求。學生是作為具體的、活生生的個體而存在的,教師在練習設計時要根據知識的結構特征和學生的認知規律進行設計,盡可能地設計不同層次、不同類型的練習,供學生自主選擇訓練,可從易到難,比如先設計一些基礎題,再而變式題,然后是拓展題,形成梯度,環環相扣,面向全體,滿足每一個學生的不同需要,使每一個學生都能得到充分的發展,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有體會成功的機會,使學生始終保持高昂的學習熱情。真正落實“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這一理念。
二、練習設計要體現趣味性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與童話世界出發,選擇學生身邊的、感興趣的事物,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與動機……”小學生的特點是活潑好動,有意注意的持續時間短,自制力較差,他們的注意力最長只有二十分鐘左右,時間長了大腦就會出現階段性疲勞,如果只是教師講、學生聽,將會使他們的學習興趣減弱或消失,課堂上表現為無精打采,注意力分散。因此,教學過程中要根據小學生的年齡特點,從練習的設計上下功夫,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得到延續,保持高昂的學習熱情,提高教學效率。
教師在設計練習時,從練習素材的選取到呈現,從練習活動的安排到組織,都應從學生感興趣的實物、實情、實事入手,設計一些具有一定趣味性和挑戰性的練習,使學生一看到作業就來勁,躍躍欲試,激發學生的興趣。如低年級就應該多設計一些游戲活動的練習,如“找朋友”“摘蘋果”“猜數游戲”“對口令”“送信”“奪紅旗”等等;高年級就多設計一些富有挑戰性的練習,比如,“智慧樂園闖關”“ 歡樂大比拼”“我是小法官”等等的練習 。
三、練習設計要體現實踐性
新課標指出:數學課程應遵循學生學習數學的心理規律,強調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并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學習數學的重要目的在于用數學知識去解決日常生活學習工作中的實際問題,學習生活中的數學。數學教學如果脫離實際,那數學學習就成了“無本之木,無源之水”,更談不上學生有意義地學習數學和獲得有意義的數學知識的目的。教師要讓學生在運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實際問題的同時,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如學習圓環的面積時,在學生掌握了求圓環的面積方法之后,我布置學生課后到校園中去量一量花圃圓環的面積;概念教學是數學教學中的難題,學習長方形的周長時,我“就地取材”設計了一道求數學課本封面的周長,學生很感興趣,紛紛動手操作起來,既掌握了求長方形周長的方法,又進一步加深了對周長概念的理解;學習圓的周長時,可以組織學生去量一量校園中圓形花圃一周的長度,進一步感知圓周長的概念……這樣的練習設計,引導學生從課堂走向生活,給學生以更廣闊的學習數學的空間,學生學到的將不僅僅是數學知識本身,更重要的是觀察、分析、合作、交流、創新、實踐等綜合素質得到了培養和訓練。讓學生真正感受到數學來源于生活,又應用于生活實踐中,從而激發學生學好數學的信心。
四、練習設計要體現開放性
新課標指出:數學學習中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必須是開放而多樣的。因此在數學教學中,教師應根據每一節課的教學目標和學生的年齡特點以及認知規律,適當設計一些開放性練習,以使學生的思路更廣闊、更靈活,有利于拓寬學生的思維空間,能有效地挖掘學生的創造潛力,在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方面有著很大的優勢。教師要不失時機地運用開放性的練習引導學生學會分析、學會篩選、學會思考、學會整合。
比如,在學習“角的認識”時,設計了這樣一道題:一個正方形剪去一個角,還剩幾個角?部分學生不假思索,答:還剩3個角。但是對于思維比較嚴謹的學生來說,他要么動手試試看,要么發揮自己的想象力,想的就沒那么簡單了。這樣看起來很簡單的題目,卻在很大程度上發展了學生的想象力。又如,一年級上冊在學習“10的加減法”時,可設計這樣的練習:( )+( )=10。還比如,六年級下冊在學了百分數應用題后,教師可設計這樣的練習:王老師要買60個足球,三個店的足球單價都是25元,三個店的優惠情況如下。甲店:買10個送2個;乙店:打八折銷售;丙店:購買滿200元返現金30元。你認為王老師到那個店買合算?為什么?這些開放性的練習具有很高的創新意識,又富有挑戰性。通過訓練,可以引導學生發現數學問題,擴展學生原有的認知結構,引導學生在同中求異,異中求奇,奇中求新,新中求優,讓學生在自主探索、思考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感受成功的喜悅,對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創新意識具有事半功倍的作用。
總之,在新課標理念的指導下,教師必須改變傳統的教育觀念,體現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進行多樣化的練習設計,使小學數學練習突破鞏固“雙基”、訓練技能的局限,著眼于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保持學生學習數學的熱情,拓寬學生思維的深度和廣度,發揮學生學習數學的潛能,讓學生在數學學習的過程中,真正成為學習的小主人!
【參考文獻】
[1]趙國防. 有效上課——問題.探究.對策. 光明日報出版,2009.
[2]周日南. 小學數學課程理念與實施. 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