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建明
摘 要:作為一名物理教師,我們的任務不僅僅是給學生傳授知識,還要培養有道德、有品質的學生。因此,在日常教學過程中滲透德育教育就尤為重要。在新教材中,要從思想上認識到德育功能的重要性,認識到德語教育對學生長遠發展的重要作用,有意識的去挖掘、研究德語教育的價值,創造性地使用好教材,使德育教育得以真正的落到實處。
關鍵詞:德語;物理;挖掘
中圖分類號:G63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01-037-01
赫爾巴特強調教學與教育有不可分割的聯系,并明確指出不存在“無教育的教學”,主張“通過教學來進行教育”。傳統的物理教學過分注重學生的物理知識與解題技能的培養,使得學生處于被動的學習地位,不利于學生的終身發展。在目前的教育教學過程中,很多老師都存在著一種誤區:認為對學生的品德教育應該是靠學校的各級領導、德育處(政教處)或者是班主任等組織各種活動進行教育,與課堂教學無關,與科任教師,特別是理科教師無關。在廣大一線教師頭腦中存在這種錯誤思想就顯得非常嚴重了。
從物理教學方面來看,中學物理教育是由德育、智育、技能教育、美育等構成的一個整體,要全面完成物理教學的目標,就離不開德育。在物理學科教學中,應同時進行德育教育。做到既教書,又育人,教師應該怎樣做到寓德育教育于物理教學之中呢?物理課堂教學中德育教育應注意把哪些原則呢?
一、科學性原則
德育內容應具有高度的科學性,其核心是傳授的觀點和思想的準確性,要用辯證的觀點,實事求是的介紹我國古代、現代科學成就和國情,正確無誤地介紹物理學史,選用的素材要有據可查,有爭議的,不科學的說法、材料不要引入教學中。例如在《自由落體運動》一節中,物理教師可以引入在月球表面錘頭和羽毛同高度同時釋放并且同時落地的視頻。比口述、地球表面作演示實驗更能說明:輕重物體下落一樣快的道理。也更能告訴學生“眼見不一定為實”的道理。從而讓學生學會透過現象看本質的道理,華而不實的外衣下面不一定見得是一個值得交往的人,甜言蜜語背后可能是一個巨大的陷阱。
二、滲透性原則
物理課畢竟不同于政治課,德育要靠滲透,不能生搬硬套,所以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該使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相結合,讓德育內容逐漸地潛移默化地進入到學生的頭腦中,而不是采取硬灌的方法。例如:課文中、插圖中、習題中、閱讀材料中都提到了哪些我國古代和現代的科技發明、成就?哪些物理學家的名字?哪些不朽的物理學著作?哪些可以培養學生的科學態度和科學方法?那些可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等等。結合物理學科的特點,從物理學家的各項發現和發明中開展德育教育。偉人的一生,品德是奠定成功的基石。
三、趣味性原則
不講求方法,對學生大道理、小道理的講述,學生根本不感興趣,也聽不進去。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時,選擇內容要建立在學生知識水平、接受能力上,考慮學生的年齡和思想實際。教學中以引代注,以需引趣,引起學生的質疑,析疑、解疑,是思維處于興奮狀態,這樣才能把滲透于教學的德育發揮作用,同時被學生充分接受。
四、榜樣性原則
教師要端正教育思想,認清楚教師不能只是教書匠,而應該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既教書又育人,教師必須提高自己的道德品質休養,為人師表,人師者必自重。想想看,那位學生不希望自己的物理老師是一位積極上進,為人正派,滿腔熱情,情緒飽滿,兢兢業業,認真負責的好老師呢?哪一位學生不希望自己在一位師德高尚,學業精湛的物理老師教育和熏陶下健康成長呢?教師的示范作用是最好的教育,榜樣的作用是無窮 的。為此教師要注意自身的形象,言傳身教,以良好的行為習慣、堅定的信念、意志,勇于改革的創新精神去影響學生。另一方面教師要認真做好學習哲學著作,提高自身理論水平,還要研究教學中德育滲透的內容、方法和途徑。
五、正面教育原則
中學生正處于一個特殊的心理時期,開始形成對社會的認識,逐漸建立自己的價值觀和人生觀。同時,也在明確自己人生的奮斗目標。在這一時期教師應該在教學過程中給予學生正確的引導。幫助學生樹立良好的價值觀,人生觀。建立遠大的人生目標。完成從中學到大學的過度。物理教材中科學家們刻苦研究、獻身科學的精神及他們的愛國熱情,很容易激起學生的共鳴,激勵他們發奮向上,為振興中華崛起而努力學習。比如“歐姆定律”這節課,在得出歐姆定律后,抓住時機講歐姆花費了十年的心血發現了“歐姆定律”。還如布魯諾為捍衛科學真理走上火刑場;伽利略、笛卡兒、牛頓、惠更斯、卡文迪、美國的富蘭克林等等都是進行德育的鮮活事例。
總而言之,教育是育人,育人要育心,育心就是育德。在中學物理教學中對青少年進行德育滲透,不是憑朝夕之功就可以完成的,它需要廣大物理老師根據物理知識及物理教學的特點,以課內外活動為途徑,以學習內容為載體,以教育心理學原理為依據,以滲透為主要形式,多摸索有效的滲透德育的方法,激發他們的情感,喚起他們的責任感,并驅動他們的行為,從而達到德育的目的。
在物理教學中德育因素的深入挖掘和契機的隨時捕捉,是一種創造性的勞動,也是一種藝術。在教學中滲透德育內容,從局部看是細微的,一個概念,一道習題、一個探究活動,都能啟發學生情感,啟迪學生思維。只要在教學中我們注意德育滲透的相關原則,在教學中充分吃透教材,實行德育的有機滲透和目標控制,做到優化教材中的思想因素,使一個觀點、一種思想在學生的心靈中逐步培養和建立起來,就會獲得良好的整體效應,真正做到德育與智育的有機融合。
總之,物理知識中本身隱含著很多的德育內容,包括愛國主義教育,科學態度和科學精神教育,以及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道德品質等方面的教育。教師要精心研究教材,將它們挖掘出來,并與物理知識的學習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寓德育效果于智育教育之中。這就要求我們在備課的過程中將德育內容和物理知識融會貫通,并且在授課中自然貼切,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受到熏陶,從而樹立正確的榮辱觀和人生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