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靜怡 王海潮 王璐琪
摘 要:我國北方農村地區現多采用的分散式供暖方式存在著諸多弊端,而集中供暖方式可以有效避免這些缺陷。文章以北方農村地區集中供暖工程為研究對象,指出該工程實施的現狀并分析制約其推廣的原因,對此提出相應的解決方法,以期推動我國北方農村地區集中供暖工程的建設。
關鍵詞:北方農村;集中供暖;實施現狀;對策建議
1 北方農村地區集中供暖工程的實施現狀
1.1 北方農村地區供暖方式的選擇
我國北方地區冬季氣候寒冷,農村生產用能以煤炭為主,且農民多采用以家庭為單位的分散供暖方式。這一供暖形式存在著能源利用率低、污染物排放量大、危險性高、給農民生活帶來不便、影響身體健康等一系列問題。我們以實現人與人、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為宗旨,以我國北方地區人口規模較大、數量較多的農村地區為研究對象,對在部分農村地區實行集中供暖進行了科學的研究。
研究發現,在北方農村實施集中供暖能夠節約自然資源,提高能源利用率;減少環境污染,治理霧霾天氣;改善社會環境,提高生活質量,同時易于實現科學管理、提高供熱質量。
1.2 制約推廣集中供暖的原因
在我國的北方地區,僅有少數新民居社區采取了集中供暖,如山東省鄒平縣好生鎮八里河村金河社區、武城縣萱草水鄉社區,其對當地生態環境的貢獻率較小。可見,盡管在北方農村地區實施集中供暖存在眾多優點,但如果大范圍推廣仍舊存在著種種制約因素。
首先,農民人均收入相對城鎮居民人均收入較低。以河北省為例,2012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農民人均純收入分別達到20543元和8081元。在個別貧困地區,農民人均純收入不到3000元。其次,我國北方大部分農村地區房屋建設規劃不合理,不利于大型的基礎工程建設的開展。如果進行集中供暖工程建設,必將無形中增加工程量。此外,相對于城鎮居民,農民對環境保護、生態建設的意識較為薄弱,并不懂得分散式供暖給生態環境帶來的危害。這些都一定程度上制約了農村集中供暖的推廣。
以上不利因素的存在并不能說明北方農村集中供暖不能實現。我國北方地區農村人口規模在2.5億以上,如果在人口較多且集中的普通農村地區,大規模地推廣集中供暖方式,那么這對我國生態環境現狀的改變必定是巨大的且迅速的。所以,該工程的推廣依靠于各界對其大力投入,包括政策引導、財政支持、科研投入、人才培訓等方面,協調與平衡各相關主體間的矛盾。
2 北方農村集中供暖工程投入的對策與建議
2.1 政策引導
隨著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的階段,適時解決“三農”問題己成為全社會的共識。進入21世紀以來,政府采取了大量的政策調整和改革措施,朝著解決“三農”問題的方向不斷的努力。
政府在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中應起著正確導向的作用。農民群眾的組織發動,科學規劃,資金籌措,建設實施及監督檢查等各方面都需要各級政府特別是基層政府的組織領導。新農村建設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包括提高鄉鎮村莊規劃管理水平、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強化農村公共服務、推進農村環境綜合治理等方面。政府要引導社會各方面力量共同參與新農村建設,使農村建設成為全社會共同的行動。社會各界需要互相配合,搞好服務,形成合力,發揮各自優勢,為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出資金、出勞動、出技術、出智慧。機關、團體和企事業單位可以分別支持一鄉一村,實行“城鄉一帶一,共建新農村”。志愿團體、民間協會等非營利組織可以自愿與農村社區建立交流和支持關系,幫扶一個村或幾個村,為農村建設做貢獻。這樣可以在全社會形成城鄉之間相互促進、共同繁榮、良性互動的新局面,共同營造全社會關心農村、關注農村、關愛農民的友好氛圍。
因此,在黨和政府的科學引導下,北方農村地區集中供暖這一惠民工程定會得到社會各界的理解與支持。我國廣大農民生活在天藍、地綠、水凈、安居、樂業、增收的“美麗農村”便不再是空談。
2.2 財政支持
改革開放二十年來,農村面貌雖然有較大改觀,但步伐相對較為緩慢。農村發展落后,一方面表現在城鄉收入差距之大,另一方面,更為重要的表現在農村的基礎設施水平與城市比較遠遠不是其收入差距的倍數所能反映的。正是基礎設施的落后,導致我國農村社會發展水平遠遠落后于城市。
新農村建設中,資金投入是關鍵。正是由于財政對農村的投入嚴重不足、資金到位率低導致農村發展受到制約。任何一項促進農村經濟發展和農民生活改善的基礎設施建設都需要投資做保障。政府是新農村建設資金投入的主渠道。我國長期以來在公共基礎設施的建設上實行城市偏向政策,城市的公共基礎設施基本上都是政府投入建設,而農村則主要靠農民自己,這是農村基礎設施長期落后的最根本原因。在新農村建設中,中央及省市縣鄉各級政府財政資金是最重要的資金保障。此外政府還要通過各種政策扶持,引導社會資金積極參與新農村建設,如企業的贊助投資、非營利組織的幫扶等,從而新農村建設資金投入的良性循環。
針對集中供暖工程,在經濟發展水平較高的農村地區,當地農民可以自身部分承擔集中供暖工程建設所需的資金,輔之國家、省、市、縣相關財政補貼,并可以申請將部分社會資金用于此項目上。在經濟發展水平相對落后的農村地區,我們可以利用國家扶貧開發資金為主解決集中供暖所需的資金。所以,農村集中供暖工程可以采用國家相關補貼資金和社會資金投資建設與村民集資建設相結合的方式進行。對于政府的財政補貼和社會投資來說,本項目可以從房屋改造、衛生與環保等方面的財政補貼里申請用于農村集中供暖的建設資金。對于村民集資來說一般農村大型項目建設的出資模式為村里與農戶按比例分攤。故工程設計、鍋爐購買、管道鋪設所需費用部分可由國家相關補貼資金與社會資金投資建設;房屋節能改造、組織管理所需費用主要由村民自我承擔。這樣一來,與城市集中供暖相比,農村集中供暖減少中間環節,使其管理、運行、維護所產生的利潤趨近于零。
2.3 宣傳教育
為了提高人們對在合適的農村地區開展集中供暖的必要性與可行性認識,可以由各級政府或村委會成立農村集中供暖研究小組,加大對生態文明建設的宣傳力度,普及環境保護的相關知識。一方面,為了讓各級政府工作人員及村委會工作人員對農村集中供暖有正確的認識,而不唯GDP是從,注重環境保護,可以在其中間開展相應的學習工作,如在黨校、行政學院、管理干部學院開展關于生態文明建設的課程,在生態文明建設的課程中強調農村集中供暖的必要性與可行性。另一方面,為了讓廣大村民認為農村集中供暖是利民便民的好事,可以采取挨家挨戶方式或利用廣播等宣傳工具開展廣泛的宣傳工作。村委會積極組織村民到已經實施集中供暖的農村來參觀與考察,詳細講解農村集中供暖的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在以上措施下,人們關于農村集中供暖認識的不斷提高。這將有助于工程的順利開展與建成后的管理工作。
2.4 加強管理
為了增加工作效率和科學性,各級政府需要建立農村集中供暖項目辦公室或農村集中供暖領導小組,積極引導和推進北方地區較合適的農村實施集中供熱工程。該機構主要負責統籌、協調、監督的作用,保證農村集中供暖項目有序、科學、快速的開展。機構負責農村集中供暖相關政策的制定,統籌北方各農村地區供暖工程實施的進度,協調村委會與建設方、村委會與農民的關系,監督村委會集中供暖專項資金的去向等等。并在開展集中供暖的農村引導建立專門的農村供熱設備管理機構--供熱站。在集中供熱的農村建立供熱站,供熱站直接隸屬于村委會,接受村委會監管。供熱站的主要負責人的選擇需得到廣大村民的認同,如通過全村普選、公開招聘等方式產生。將供熱站建成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的組織,其利潤的20%需上繳村委會,其余利潤則主要用于供熱站工作人員工資的發放,供熱站工作人員只有管理權而沒有所有權。這樣便實現了政策職能和管理職能分離,村委會負責“掌舵”,供熱站負責“劃槳”,提高了供熱站的工作效率。同時,需要營造“顧客導向”的供熱站文化,將村民視為自己的顧客,以此來逐步提高村委會的“公共服務”意識,供熱站工作人員要不定時地到村民中去調查,傾聽村民的意見,建立明確的服務標準,以實現改善供熱站公共服務質量的最終目標。
2.5 人才培訓
加強對供熱站人員的培訓,通過培訓提高供熱站人員的素質。供熱站可以與附近地區的電熱廠加強合作。在日常管理、技術提高、人才培養等方面需向熱電廠學習,如供熱站工作人員定期到熱電廠參加培訓活動,提高相關專業技能;聘請熱電廠的專家到供熱站參觀、指導。同時,供熱站可以成立志愿者服務隊伍,對農村孤寡老人、留守兒童家中的管道進行免費檢查或更換,等等。有條件的農村可以聘請相關專業的大學生或經驗豐富的技術人員,提高供熱站工作人員隊伍的綜合水平。
將企業的管理方式引入供熱站的管理,如通過合同出租制即招標的形式,把供熱站的服務業務推向市場;對供熱站的工作人員進行績效評估;對供熱站的各項工作采用全面的目標管理和質量管理,明確工作目標,重視工作結果,對超額完成預期目標的工作人員進行獎勵,包括物質獎勵和精神獎勵等。供熱站要實施明確的績效目標控制,即確定供熱站及其工作人員的具體目標,并根據績效目標對完成情況進行測量和評估。供熱站的工作便更具靈活性、更具創新精神、更具有效率,朝著“小機構,大服務”的方向發展。
參考文獻
[1]《2013河北省政府工作報告》
[2]陳振明,《公共管理學—一種不同于傳統行政學的研究途徑》[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
[3]人民網:充分發揮政府在新農村建設中的主導作用
http://finance.people.com.cn/nc/GB/61159/43430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