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慧群
摘 要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類已經進入了一個學習化、信息化、知識化的時代,教育具有使每個人發展自身創造性和才能潛力的作用,教師是為國家培養棟梁人才的職業,所以要以培養具有創新精神的人才為工作的主要內容,在教育教學的改革中改變傳統的教學方式,建立可以充分體現學生認知為主、教師發揮指導作用的新教學方式。本文針對初中數學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進行了分析,提出了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解決當前教學中困難的措施。
關鍵詞 初中數學 教學研究 探究能力培養 學習方式
中圖分類號:G424 文獻標識碼:A
1 初中數學探究能力培養的作用
1.1 加快教師的角色轉變
在新的課程改革理念中要求教師不能只是教材的使用者還要是課程的再造者和開發者。教師要將原來的“教教材”轉變為“教材教”,因此新的課程改革教學方式可以加快教師的角色轉變。在新的課程改革中,對教師在教學活動中地位要進行重新的認識,學生的學習方式要由接受式學習轉變為探究式學習,教師要由知識的傳授者轉變為學生發展的促進者,將教學過程向學生自主學習的方向進行轉變。現代的教學理念中認為“會學”遠重要于“學會”,教師必須由單一的注重學生的學會結果轉變為注重學生會學的過程。教學的過程是教學相長的互動活動,教師需要將居高臨下的權威轉變為平等參與學生研究的角色,變成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參與者、合作者,將教學轉變成師生共同豐富課程、開發課程的方式,同時教師的單一知識結構已經無法適應新課程的需要,需要教師不斷的補充自己的知識內容,向綜合型的教師方向改變。
1.2 加快學生問題意識的發展
新的課程改革中的一個重要內容是在教學的活動中注意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在學習的過程中意識到問題的存在是學生思維的開始,遇到新的知識和自己已經有的認知產生矛盾時,學生意識到問題的存在,并能夠主動的提出問題,是學生主動思維的開始。使學生懷著濃厚的問題意識進行學習,對強化并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有積極的作用,在探究的活動中取得成功的過程可以對學生的學習興趣進行培養,使學生可以主動的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實現教學中以學生為主體的目的。培養學生問題意識可以使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數學能力、探究意識得到提高,是教師和學生之間雙贏的過程,不僅使教師的教學理念發生了改變,也使學生的主動學習意識得到了強化。
1.3 充分的發揮、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學習意識
學校的教學要讓學生使用自己原有的知識作為基礎來獲得新的知識,可以有意識的構建知識的意義,而不是要通過教師將知識簡單的傳授給學生。所有的學生都有自己的優勢、具有巨大的潛能、有要求進步的愿望,學校的教學則是為了更好的使學生得到綜合性的發展,挖掘學生的潛能,因此在教學的過程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不應該被動的接受知識,而是應積極主動的構建知識的意義。
2 初中數學探究能力培養的措施
2.1 指導學生發現并提出問題
(1)觀察。發現并提出問題的基本途徑就是對事物的觀察以及思考,因此,教師應該引導學生細致有序的觀察,使其能夠在學習材料中探尋其中的問題。(2)反問。定勢思維會使人只會采用一種方式看待問題。倘若情境未發生改變時,定勢思維可以對問題進行快速的分析與解決,但情境一旦發生改變,便對問題的認識有著非常大的影響。所以教師應該采用反問的方式來破除學生的定勢思維,使其能夠進一步思考。(3)比較。確定事物異同關系并對事物間的聯系與區別最好的思維方法就是比較,是學生認識事物、了解事物,最后提出問題的主要途徑。在面對一些模棱兩可、似是而非的問題時,通過比較的方法可以使學生脫離無所適從的思維,從而進入到一個亢奮的狀態,對問題理解更為加深。 例如在進行分式加減和分式方程的解題過程中,有部分學生總是將分式加減按照解分式方程的方法將分母去掉,教師可以將這兩種題型對比教學。如:
(1)解方程 = 1 (2)計算 + 1
第一題的正確解法( + 1)() = ( + 1)( + 1)?
第二題的錯誤解法( + 1)() + ( + 1)( + 1)?
(4)聯想。聯想是發散式的思維,運用聯想可以增強記憶,喚起學生對舊知的回憶,溝通知識間的聯系,提供解決問題的線索,培養學生思維的敏捷性與靈活性。教學中教師應該給足學生思維的時間和空間,倡導自主聯想,讓學生多角度思維,把所學知識進行串線并聯,從而完善學生的知識結構。
如利用三角形面積公式: = 記憶扇形面積公式: = 。利用梯形面積公式: = 記憶等差數列的前項和公式: = 等。
2.2 指導學生如何猜想及假設
探究學習的核心就是猜想與假設,其對探究的方向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學生在以前的學習過程中,已經積累了許多解決問題的方法、原理以及概念等,教師總會將新的知識、新的問題同時傳授給學生,那么學生為了解決當前的問題,會將自己已有的知識與新問題進行比較,一旦類似,就會通過已經掌握的知識去解決新的問題;倘若沒有類似的,就會進行認真的綜合與分析新問題,找出以往學習的知識與新問題之間的差距,然后通過新的學習,將這種差距消除,最終達到解決問題的目的。因此教師應該將數學家如何通過猜想、類比、聯想以及試驗等思考方式來探索事物在數與形方面所表現出的內在規律與順序的過程“再現”、“還原”到教學情景中。
例如在進行《三角形面積計算》一課講解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利用折紙、剪拼等方法進行各種三角形的轉換,假設和猜想成熟悉的圖形進行三角形面積的推導計算。
又如在學習全等三角形判斷時,學完“兩邊和它們的夾角對應相等的兩個三角形全等”后,教師可以讓學生先猜想“兩邊及其中一邊的對角對應相等的兩個三角形是否全等”,然后讓學生通過畫圖或實踐等進行探究。
總而言之,探究是數學不斷發展的根本。在初中數學教學中,老師要營造良好的探究氛圍。不僅要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還要培養其合作探究能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以及團隊合作、交流、表達的潛能,為學生開啟知識的大門,使學生在探究中提升自己的能力,同時也更好的體現數學教學的真正價值所在。
參考文獻
[1] 劉繼光.探究性教學策略在初中數學教學中的運用[J].成才之路,2012(30):20.
[2] 李志彥.初中數學教學中探究能力培養研究——以石家莊市十七中為例[D].河北師范大學,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