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華磊
摘 要 “Made in China”中國制造已備受關注,但是他從某種意義上代表的只是廉價。并非“Made in German”德國制造所代表的品質優秀。造成這種區別的直接原因在于工人的技術水平。根本原因卻是培養這些技術工人的職業教育體制。中國是否可以復制德國的“雙元制”職業教育體系?中國的職業教育應怎樣有序發展?文章對此進行了簡要探討。
關鍵詞 雙元制 職業教育 探索 廠中校 雙主體
中圖分類號:G710 文獻標識碼:A
Walking China's Own "Dual System"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Path
——Application of German "Dual system" of Education in Our Country
LI Hualei
(Xinxiang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Xinxiang, He'nan 453006)
Abstract "Made in china" has been of concern, but its sense represents just cheap. Not "Made in German" represent outstanding quality. The direct cause of this difference is that the skills of the workers. It is the root cause of the system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training these skilled workers. Whether China can copy the German "dual system"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system? How should make China's vocational education orderly develop? This article provides a brief discussion.
Key words dual system; vocational education; exploration; school in factory; dual body
1 德國“雙元制”職業教育制度無法復制
其實“雙元制”職業教育制度,對于我國并不陌生,早在上世紀80年代初期,中德雙方正式簽約進行“雙元制”試點實驗,“雙元制”職業教育已逐漸被我國職教界所理解和接受。并在八五期間學習德國雙元制職業教育獲得了階段性的成果,建立了十幾所水平較高的職業學校,培養了一批較高水平的職業院校畢業生,為建立有中國特色的職教模式進行了有益的探索。然而深深根植于德國社會土壤的”雙元制”在中國是否具有推廣意義呢?結合我國現在國情進行分析討論得到的結果是“雙元制”在中國全面推廣是很難實現的。
2 德國“雙元制”職業教育特征和基本形式
“雙元制”職業教育是德國職業教育的主體和核心。它是由培訓企業和職業學校雙方在國家法律的保障下,分工合作培養技術工人的職業訓練體系。
其基本方式是:受培訓者每周 3~4天以學徒的身份在與之簽訂培訓合同的社會企業里進行實踐訓練,另外1~2天以學生的身份在職業學校上課,進行專業知識和文化學習,它的實現需要國家、私人、學校、企業等各方面的通力合作。
3 “雙元制”職業教育優點
德國的雙元制職業教育形式,使學生以學徒身份在以企業完成職業技能的訓練,職業學校給予理論知識上的教育和技能的基礎訓練。形成了由學校和社會企業雙方共同組成的“雙重職業訓練體系”,在這種“雙重職業訓練體系”中,無形中加強了學校與社會企業在專業技術層面上深入交流。只有這樣才能保證學校理論與社會企業實踐的一致性。杜絕學校技術理論知識的陳舊老化,完成學習與工作的完美結合。做到畢業與就業的零距離過渡。并且學生在這種理論支持實踐、實踐加深理論知識理解的過程中具有濃厚的學習興趣,加快了學習進度,縮短了培訓時間。
“雙重職業訓練體系”充分利用了企業現有的設備和人員條件,實踐成果同樣也是可以直接銷售的產品。節省了學校單獨承擔職業訓練情況下所需要的人員力量投入、實驗實訓設備的投入、實訓場地建設的投入、用于實驗實訓生產材料的投入。節約了大量國家用于職業教育學校的教育經費投入。
4 德國實現“雙元制”職業教育制度的保障體系
德國自第二次世界大戰戰敗以來,始終高度重視職業教育,增加高技能型人才儲備量。并以接近苛刻的嚴謹性傳統,潛心發展社會生產經濟的事業。在此過程中國家以法律的方式加以強制,要求社會企業參與到職業教育中。并且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始終保持較高資金量投入到職業教育。給予企業稅收或者其他方面的優惠政策。刺激企業參與“雙重職業訓練體系”建立。最終形成了“雙元制”職業教育模式。
5 我國無法復制德國“雙元制”職業教育制度的原因
5.1 配套政策與資金投入問題
“雙元制”職業教育制度需要企業參與并有大量的資金投入,只有這樣才能加大生產性實訓比例,培養超高技藝的技術人員。我國目前沒有相關政策刺激企業全面參與。對于資金的投入只有國家的單方投入。
雖說現階段國家正在加大對職業教育資金投入,但僅僅停留在為職業院校輸血,讓實踐經驗匱乏的“專(下轉第18頁)(上接第8頁)業”教師編制所謂的實訓計劃并購買大量的實訓設備。結果是設備很難投入運行,甚至沒人會用。而“完美”實訓計劃很少實施或者從未實施。實訓室成為學校在在招生簡章上吹噓的資本。造成了大量的資金浪費。并且很多經濟欠發達地區青少年依然無法進入職業院校學習。endprint
5.2 師資隊伍問題
建國初期我國的職業教育形式,生產學徒制占了很大比例。發展到現在依然占有一定比例。這種培養形式可以快速掌握豐富的實踐生產經驗,快速上崗投入生產,創造經濟價值。這也是這種教育形式依然存在的原因之一。但是這種形式培養出的學徒缺乏理論指導,對新工藝、新技術、新設備的適應能力不強。始終墨守成規不利于生產技術的革新。
隨著社會的發展,大量職業院校成立。職業教育形式發生了變化,技術理論的教育得到了重視,卻相對忽略生產實踐教育。逐步形成了學科型師資隊伍,與實際生產嚴重脫節,甚至教授的技術理論落后于實際的企業生產技術。所培養的技術人員不符合崗位要求。而“雙元制”職業教育制度的課程體系要求以職業活動為核心,現階段在我國全面推行,教師難以適應這種變化。
5.3 民眾對待職業教育的態度問題
“雙元制”教育德國取得成功一個重要原因,在于“全民重視職業教育”的優良傳統。而我國傳統思想認為“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職業教育受到歧視。
6 我國職業教育模式發展方向的探索
要克服以上困難,我們就要進行一系列的改革。改變國家投入方式,“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我們不妨“直用于民”將國家稅收用于職業教育投入的部分,直接由企業投入職業教育并與學校共同建設職業教育體系。對參與的企業給予適當的優惠政策。改變現有教師結構,改變現有的用人機制。對于有豐富實踐經驗的企業技術人員,適當放寬聘用條件,吸收為學校教師。并不定期地選派在職教師直接參與到企業的實際生產進修實踐經驗。了解新的應用技術,更新自己的知識結構。不斷解放民眾思想,改變民眾對職業教育的看法。
“雙元制”教育是德國特有職業教育制度,并非完美無缺,還在不斷地進行改革和發展。以我國目前的國情來考慮,全面照搬和簡單“移植”是行不通的。
我國可以借鑒 “雙元制”的一些正確思想,找出適合現有國情職業教育模式,例如河南新鄉職業技術院校的“廠中校”和“雙主題班”模式。
深化校企合作,與本地的小鸝鯨連鎖酒店、博遠化工簽訂協議,成立“廠中校”教學模式。由企業直接招收學員,學校將課堂搬入企業。學員進行半工半讀達到了理論與實踐零距離接觸完美融合。為合作企業培養了大批具有較高職業素養和過硬實踐應用技術的優秀人才,同時也提高了老師的實踐能力,更新了知識結構。
“雙主題班”模式,主要用于外地企業的合作模式。與天津的北海明珠連鎖店合作,成立“北海明珠雙主體班”由企業和學校聯合招收學員,實施校園和崗位各半交替性培養模式。實現了理論與實踐的緊密結合。
無論是 “廠中校”還是“雙主題班”模式。都是該學院通過借鑒“雙元制”的一些正確思想,所探索出的促進我國職業教育的改革和發展,以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職業教育制度。只要我們以“為國家培養高技能技術人員”為目標不斷共同努力,“Made in China”最終會成為“品質優秀”的代名詞。
參考文獻
[1] 黃華.對德國“雙元制”職業教育的考察與思考.教育探索,2011(3).
[2] 毛新勇.關于“雙元制”模式在中國推廣的質疑.職業技術教育,1998(10).
[3] 劉邦祥.“得其本義,忘其具形”借鑒德國職業教育的再思考.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9(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