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會麗
【摘 要】學生對所學學科,所研究的問題感興趣,才會去積極思維,才可能去發展思維,才能保證學習效果的提高。我們應因人而異,因勢利導,把參加各種課外活動的動機與學習數學聯系起來,去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我們的教學將會事半功倍。
【關鍵詞】良好的情緒;學習愿望;關愛;信心;興趣;因勢利導
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蘇霍姆林斯基也曾用簡明的語言闡述:“掌握知識和獲得技巧的主要動因是——良好的情緒”“良好的情緒”即“強烈的學習愿望”,也就是我們所講的興趣。興趣是發展學生思維的關鍵,學生對所學學科,所研究的問題感興趣,才會去積極思維,才可能去發展思維,才能保證學習效果的提高。因此,我認為數學課的學習必須順應孩子們的心理特征,循序漸進,導其志趣,將能有效地培養學生學習的興趣,促進學生主動、積極的學習。通過近些年的教學探討,我是從下面幾個方面努力去做的。
一、以“愛”去保護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心理學家指出:膽怯和過分自我批評的心理狀態是妨礙創造的最危險的敵人,而勇敢和自信是創造個性中最重要的特征。在教學中,首先教師要轉變觀念以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參與者的角色參與到學生的學習活動之中,從而營造寬松、和諧的課堂氛圍,給學生以心理上的安全感。因此,在教學中我努力做到尊重學生的異見、寬容學生的誤見、鼓勵學生的創見。鼓勵他們獨立思考,善于持贊賞的態度正確地評價學生,以表揚、鼓勵為主,使學生感覺到如坐春風,如沐春雨。“教學之無小事”,我們在課堂上的一句不經意的話,一個不經意的眼神都會直接影響學生的心理。對能順利完成訓練的學生,給予表揚和鼓勵,成功的喜悅讓學生更有自信。對待那些在訓練中遇到困難的學生,也不能選擇批評,不要挫傷他們的信心,而應給予啟發開導。記得有一次,我在教學《商不變的性質》時,引導學生從上到下觀察12÷4=3,120÷40=3,1200÷400=3這組算式的被除數、除數各是怎樣變化的?你發現了什么規律?經過學生一段時間的交流后,我發現班里學習成績較差、課上從不舉手發言的劉麗把手舉了起來。我高興的把她叫了起來,但她卻站在那里支吾了半天也沒說出一個字。這時,其他同學坐不住了:一些調皮的孩子開始譏笑她,學習好的孩子也不耐煩的埋怨她耽誤時間。再看劉麗,臉漲的通紅,低著頭不時拿眼睛溜著老師和同學。從她膽怯的目光中我可以感覺到連她自己都失去了信心,想退卻了。可我走過去,撫摸她的頭,親切地說:“沒關系,你在課堂上舉手,老師特別高興,這證明你想和大家一起努力學習了,第一次當著老師和大家發言,難免緊張,深呼吸一字一字的把你觀察到的和想到的說出來,即便是錯的,老師也要表揚你的勇敢!”當時,她激動得熱淚盈眶,用顫抖的聲音結結巴巴的講出了自己的觀點,居然是對的!教室里立刻響起一陣熱烈的掌聲,我也禁不住心潮澎湃。我們多給學生關愛、鼓勵,還有什么困難能讓學生望而卻步呢?把關愛獻給學生,把信心還給學生,這是培養學生學習興趣的感情基礎。
二、以“境”培養學習數學的興趣。
我們都知道,由于應試教育的原因,使得很多孩子認為數學是枯燥無味的。一提起數學課,仿佛就是無休止的計算。其實,數學應該是小學階段最容易吸引學生的有趣的科學。因為它不僅具有工具性,而且還有較強的人文性,與生活實際密切相關。在教學中,我就靈活運用各種手段,如形體語言,課件、錄音錄像,簡筆畫,故事表演等等,再現教學內容。引導學生涉境體味,都收到較好的教學效果。
三、以“爭論”激發學習數學的興趣。
每個學生都是不相同的個體,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讀者心中的《紅樓夢》。我們教師不應用"唯我獨尊"的威嚴壓抑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主動性。而應創造一個能讓學生百家爭鳴,各抒己見的寬松的學習環境,在爭論之中,尋找自我價值的體現,從而激發他們的學習的內驅動力,培養開拓創新精神。在教學中,我注意抓住契機,適時點燃爭論的“導火索”,盡量給學生一些表現自己的機會,盡好引導者的職責。如教學除數是兩位數除法時,簡算1200÷500一題,我讓學生先自己在本上試著做一做。由于剛學完商不變的性質,在計算方法上不存在問題,所以學生們興趣十足、信心百倍地做了起來。之后我組織同學交流結果:“商2余2”“不對!應該商2余200”班里一陣騷亂,而且同意第一種答案的學生居多。這時,我讓學生開展討論,雙方各自闡述自己的觀點,可以向對方提問。于是,雙方同學馬上就展開了唇槍舌戰,一開始學生都有各自的道理,但漸漸的,同意第一種答案的同學就意識到自己錯了,并且對那些反駁他們的同學表示心悅誠服。在這個過程中,完全是學生們自己在討論、交流。事實證明,學習效果是極好的。因為,他們是在主動學習,有自我價值的體現在等著他們。所以,鼓勵爭辯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內心需要。
四、以“動”增進學習數學的興趣。
我們的數學教學要在立足課堂教學這個主戰場的同時,建立一個開放似的課程體系,從學生出發組織教學,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增強學習數學的興趣。我通過開設數學活動課等形式,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在教學《統計知識》時,讓學生統計學校內的事物;在教學完《年、月、日》知識時,讓學生自己動手制作2008年的年歷;在教完《長、正方形面積》時,讓學生動手測量生活中的長正方形面積……通過一系列的實踐數學活動使學生感覺到數學與生活息息相關,消除了對數學的厭倦感,調動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此外,心理學表明,學習動機是可以遷移的。現實中,對學習有厭倦的學生,往往對體育活動、生產勞動、課外活動等興趣濃厚,我們應因人而異,因勢利導,把參加各種課外活動的動機與學習數學聯系起來,去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我們的教學將會事半功倍。
(作者單位:河南省安陽市鋼三路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