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書
摘 要:古詩文以其深厚的文化背景,凝練的語言形式,委婉含蓄的表情達意,意味悠遠的藝術境界是值得我們深深品味。培養中學生古詩文濃厚的閱讀興趣和良好的閱讀習慣,教給其科學高效的學習方法,是加強古詩文教學,使其好學樂學的有效舉措。
關鍵詞:初中語文;古詩文教學;方法探究
中國是詩的國度,古詩文是我國古代文化藝術殿堂里的瑰寶,也是世界文化寶庫中永恒的亮點。對于培養學生的高尚情操、愛國思想、審美情趣、健全人格都起到了潛移默化的作用。那么,如何進行古詩文教學?著名語文教育家于漪說過:“教學生學習古詩詞,誦讀古詩詞,既不能放任自流,又不能降格為技能、技巧的分析,要著力于整體感知,充分發揮詩詞所蘊含的豐富的育人功能”。
一、反復朗讀吟誦,感受詩歌中的音樂美
詩是最早綻露的文學萌芽。詩和音樂像一對孿生的姐妹,從誕生之日起就緊密地結合在一起,以它特有的聲情韻律感染著萬千讀者,影響著人們的精神世界。我國古代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中的每一首詩,都是可以合樂歌唱的,“風”“雅”“頌”便是根據音樂特點所做的分類。從《詩經》到《楚辭》,以至律、絕、詞、散曲,都清晰地展現了我國古代詩歌創作中對于音樂美的追求與進步的足跡。而詩歌中的情感飽和的意象包容在格律里面,而建設、轉化格律的美,主要是通過有節奏、有感情的朗讀來體會語言的美和意境的美。所以,我在教學中盡可能地運用各種手段、多種方式進行誦讀教學,引領學生感受詩歌中的音樂美。
(一)做好朗讀指導,使朗讀有的放矢。古典詩詞的音樂之美來源于平仄、節奏、韻律,所以讀起來抑揚頓挫,朗朗上口。在誦讀教學中,訓練學生學會把握詩歌的節奏形式。
(二)引導學生自主誦讀。讓他們真正地進入角色,身歷其境,與詩中景,詩中情相融,與詩中人相通,充分地發揮主動性,讀出語言的味道,讀出語言的表現力、感染力
(三)引導學生有感情的誦讀。把朗讀技巧與情感體味聯系起來,讓學生體會到作者當時寫詩詞時的心情、情境,與作者產生共鳴,使他們準確充沛地表達出詩人的情感。如讀王維的五言體詩讀出的是平和寧靜的情感;讀王昌齡的七言體詩讀出的是情感的動蕩;岳飛的《滿江紅》因押仄聲韻,讀出的情懷是慷慨悲壯。音樂美的熏陶激發起學生進一步探究詩歌美的愿望。
二、整體感知體會,領悟詩歌中的意境美
“詩言志”,“歌緣情”,詩歌往往不對客觀現實作全面具體細致的描繪,而是選取現實生活中最富有特征性的片段,描繪出一幅幅感人的生活畫面,烘托出與這種畫面相吻合的情調氛圍。畫面或形象,情調或氣氛,幾方面有機融合在一起構成詩中藝術境界。因此,在古詩教學中,教師也應該十分重視引導學生領悟詩中的意境美。如何引導學生領悟古詩的意境美呢?具體說來,主要應做到以下三點:
(一)教師在教學中應該動之以情,并通過自己動情激發學生動情,使學生情感的琴弦得以奏響,使他們一同進入或歡欣或傷感的情態。這就要求教師講課的語言、表情、動作等富于感情,切忌無動于衷的一般講解。
(二)教師應根據每首詩的不同特點,從具體的語言文字出發,啟發學生體會詩中所表達的感情。如 陶淵明借《飲酒》感懷,情融于景,景中見情,情形并茂,余韻繚繞,將滿腔情思化于坦然自若的意境釀造中。“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為我們在塵寰鼎沸中尋到了一份魂魄的平靜。可謂情與境的完備連合,正由于這樣,陶淵明為我們譜寫了古今傳誦、千載揚名的飲酒之歌,人生之曲。
(三)教師引導學生通過作者創作背景理解詩歌的意境。如學習杜甫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引導學生了解安史之亂,了解安史之亂中杜甫的顛沛流離的生活,就自然理解了他的“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圣人胸襟和仁者光輝。
三、精心咬文嚼字,體會詩歌中的語言美
李元洛《詩美學》說:“以文字為手段的詩,是文學的最高樣式。詩的語言,是至精至純的文學語言,詩的語言藝術,是最高的語言藝術。其他任何文學樣式的作者都必須講究語言之美,詩人就更需要追求語言的美感。” 因此,在古詩教學中,教師就是要引導學生反復咀嚼品味,體悟含蓄蘊藉,深刻雋永的語言美。 如張先“云破月來花弄影”的“弄”字,宋祁“紅杏枝頭春意鬧”的“鬧”字,盡人皆知。一個“鬧”字把詩人心頭感到蓬勃的春意寫出來了,一個“弄”字把詩人欣賞月下花枝在輕風中舞動的美寫出來了。同時在欣賞詩歌語言時,根據詩詞所規定的“再造條件”進行再造想象,可以補充詩人有意留下的空白,還原詩歌的場景,獲得更高的審美享受。如賈島的《訪隱者不遇》:“松下問童子,言師采藥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處。”原意明明是三番問答,至少要六句才能完成的對話,作者采用答話包孕問話的方法,精簡為二十個字。猶如電影的蒙太奇手法,一個意象接一個意象,一個畫面接一個畫面,鏡頭之間留下大量的空白,讓我們能根據生活的邏輯、積累的經驗、自身的修養去補充完善。豐富其內涵。
祖國文化源遠流長,古詩在我國文化史上有著不可替代的地位。作為一名中學教師,要依靠教師厚實的基礎知識和廣博的文學修養,帶領學生走進古代藝術殿堂,去感受古詩的音樂美,領悟古詩的意境美,體會古詩的語言美,從而去發現美,創造美。還宋人朱熹《觀書有感》一詩說的好:“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云影共徘徊。同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只有不斷勤學,才會有源頭活水。
(作者單位:甘肅省臨洮縣連灣初中,甘肅 定西 730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