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建秀
〔關鍵詞〕 小學語文;作文教學;觀察;興趣;日記;方法
〔中圖分類號〕 G623.2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4)02—0036—01
小學作文教學歷來是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難點,一提起作文,教師頭疼,學生愁眉苦臉,提不起興趣。新課程標準提出,寫作能力是語文素養的綜合體現,寫作教學應貼近學生實際,讓學生易于動筆,樂于表達,應引導學生關注現實,熱愛生活,表達真情實感。大多數學生在作文時,所表現出來的共性問題是“眼看著事物的形象,卻形容不出來。”所以,在實際教學中,筆者有針對性地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給予學生一定的寫作方法,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一、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重視寫作素材的積累
1.走向生活,激發觀察興趣。教師應在日常教學中,引導學生觀察生活,教會學生觀察的方法,逐步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讓學生養成觀察周圍事物的習慣。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首先要激發學生的觀察興趣,教師要引導學生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對周圍的人和事展開細致的觀察,這些人和事有什么特征,給你留下了哪些深刻的印象等,這樣能使學生在觀察中突發奇想,產生表達的靈感,激發表達的欲望。
2.寫觀察日記,注重素材的積累。寫觀察日記是作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和不可缺少的環節。小學生熱情敏感,充滿活力,在豐富多彩的現實生活中,每天都能觀察到許許多多的事物。如,自然景物的狀態,氣候的千變萬化,人物的音容笑貌,社會的各種現象等。但是,只觀察不記錄,那些新鮮的印象、有趣的事物和生動感人的場面,很快就會忘記,即便日后能想起來,也只剩下零散的片段。所以,在教導學生養成觀察習慣的同時,教師還要培養學生養成寫觀察日記的好習慣。正如魯迅先生所說:“必須如蜜蜂一樣,采過許多花,才能釀出蜜來。”要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就要在平時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去觀察,指導學生經常練筆,養成寫觀察日記的習慣,積累寫作素材,使生活中的人和物都爛熟于心,寫作文時有聲有色。
3.提高閱讀量,重視閱讀的積累。“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只有量的積累,才有可能形成質的提升。閱讀能力的培養和訓練是作文成功的捷徑,如果一個學生的閱讀能力較低,知識積累比較單薄,就很難激發其寫作興趣,沒有大量的語言和知識的積累,學生是很難寫好作文的。小學生大多缺乏自覺性,教師只有不斷地鼓勵和督促學生,才能幫助學生積累語言,提高語言的儲備量。對此,教師可以向學生推薦一些名言和古詩詞,要求學生摘錄好詞佳句并熟讀成誦,以備在今后的習作中有話可說。當然,教師也可以組織學生開展有趣有益的朗誦比賽、成語接龍等活動。經過長期的積累和內化,學生寫作的語言資料庫會不斷地豐富和完善,寫作時遇到的障礙也會大大地減少,其作文水平必然會得到提高。
二、教給學生寫作的技巧,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
技巧通“法”。我們通常講“說法”、“做法”、“活法”等,里面說的就是技藝和技巧的問題,只有掌握了“法”,我們才算掌握了尺度。技巧是開啟思維之門、智慧之門的鑰匙,人們在作文的迷宮中穿行,會領略到無窮的樂趣,徹悟到博大的精神,感受到自然的美景,體會到人間的真情。
1.人中有事,事中有人。初學作文的人,除了要掌握記敘文的幾個要素外,還要知道無論是記人或是記事,都要達到“入木三分”的程度,都要遵循“人中有事,事中有人”這條準則。“人中有事”說具體點就是在記人的文章中,必須有與這個人相關的事作為陪襯,這樣刻畫出來的人物才能有血有肉,活靈活現。“事中有人”就是在敘述事情時,要有人物的活動。如,《飛奪瀘定橋》是一篇經典的記事文章,作者圍繞“搶”時間、“奪”天險這兩件事,突出表現了紅軍戰士不畏強敵,不畏艱險的斗爭精神。所以“人”與“事”相互依托,建樹其一個共同的構架。如果我們一味地渲染某一件事,這種寫法就顯得單薄。
2.寬題窄做,窄題寬做。“寬題窄做,窄題寬做”這一主張,用另外一句話來說就是“以大見小,以小見大”。這一尺度的把握是選擇材料的前提,題目太大,在行文中無從下手,會導致文章內容漫無邊際,無法準確地表達中心。如,作文《我愛祖國》這個題目的范圍很寬,我們從歷史的視野和祖國的變化來反應這一主題就容易多了。從“窄題寬做”這一類題材來看,以小學課文《書的故事》為例,它描述的畫面很小,只是通過一位文學青年買書,魯迅先生贈書這件小事,反映魯迅先生對進步青年的關愛,也從側面反映了文學青年對知識的熱愛。雖然這類題材的內容很窄,但意義深刻。
以上就是筆者在作文教學上的一些理解和感悟。作文是我們真實生活的記錄,是真情實感的釋放,對學生來說,興趣是寫好作文的起點,觀察是寫好作文的關鍵,而方法就是寫好作文的技能。因此,教師在作文教學時,要幫助學生解決寫什么,怎么寫,怎樣寫好的問題。只有這樣,學生才會變被動學寫為主動學寫,由主動學寫逐步轉變為樂寫。
編輯:馬德佳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