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勝學,張軍要
(漯河醫學高等??茖W校,河南 漯河 462002)
論醫學高等院校通識教育途徑
雷勝學,張軍要
(漯河醫學高等??茖W校,河南 漯河 462002)
隨著高等教育的不斷發展,通識教育也越來越受到重視。與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相比,我國通識教育起步較晚;與國內綜合性大學相比,醫學高等院校通識教育更為薄弱。醫學是最應體現人文關懷的學科,加強醫學生通識教育,提升醫學生人文素養,對改善醫療人文環境、促進醫學和醫療衛生事業健康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醫學高等院校;通識教育;途徑
通識教育作為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的重要途徑,其歷史與教育本身一樣久遠。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中就有“七藝”教育,內容包括文法、邏輯、修辭、幾何、算術、天文、音樂。亞里士多德認為,音樂教育的目的在于陶冶性情、涵養德性,形成高尚自由的心靈,由此實現人的全面發展。中國古代也有“通五經貫六藝”之說。《周禮》曾言:“養國子以道,乃教之六藝:一曰五禮,二曰六樂,三曰五射,四曰五馭,五曰六書,六曰九數。”《易經》也提及“君子多識前言往行”。這些都可以看做是通識教育的萌芽。通識教育真正形成科學體系,獲得快速發展,是在現代社會尤其是工業化社會形成之后。19世紀初,針對現代高等教育功利性和技術化傾向日益嚴重問題,美國博德學院帕卡德教授第一次將通識教育與高等教育聯系起來,并認為其是一種超越功利性與實用性的人文教育。
之后,通識教育進入了快速發展期。尤其是在歐美,通識教育發展尤為迅速,關于通識教育概念的論述也日益多樣化,至今仍沒有形成一個統一的定義。在我國較有代表性的觀點是:就性質來說,通識教育是高等教育的組成部分,是非專業、非職業性教育,實質是對自由與人文傳統的繼承。從目的來說,通識教育旨在培養健全的個人和自由社會中健全的人。通識教育應該是造就具備長遠眼光、通融識見、博雅精神的人才,提供高層次文明教育和完備的人性教育,以教會學生理解和領悟公民形象。它是關注人的生活、道德、情感和理智等方面和諧發展的教育。從內容來說,通識教育就是教學生熟悉知識領域內的主要事實和思想的教育,它強調的是關于人生活的各個領域的知識技能教育,是非專業性、非職業性、非功利性、不直接為職業做準備的知識和能力教育,涉及的范圍廣闊全面[1]。
相對于歐美國家,我國通識教育起步較晚。新中國成立后,我國高等教育全盤學蘇聯。而蘇聯高度重視工業發展,高等教育以培養實用型專家和國家干部為主要任務,將具有寬廣性、包容性的高等院校變成了培養經濟型、實用型、職業型技術人才的學院。這種高等教育模式極大地影響了我國,導致我國高校過于重視實用型、功利型人才培養,過于強調專業技能教育,忽視了思想道德、理想信念、心理健康、人格發展等教育,培養出的人才具有一定專業技能,但缺乏思想和創新精神,算不上全面發展。改革開放后,人們越來越意識到這種教育觀念無法培養專業技能與創新精神兼備的人才,無法適應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因此,通識教育越來越受到重視,關注通識教育的人越來越多,關于通識教育的研究不斷展開并逐漸深入,其意義和重要性越來越被世人所認識。但總體而言,我國高校通識教育與歐美發達國家相比較落后,存在目標不明確、課程設置不科學、師資隊伍結構不合理、教學過于強調知識傳授等問題,需要進一步改革。
現代社會分工的日益精細和對專業技術的過于重視,使醫學教育日益功利化、技術化。醫療衛生工作的對象是人,但醫學卻逐漸失去了其應有的人性化特征。近年來醫療行業腐敗嚴重,醫患關系日益緊張,也與醫學教育的功利化有直接關系。醫學追求的不再是人的價值與尊嚴,不再是豐富、完善人自身,而僅僅是技術的精湛。人的健康被劃分為若干標準,以一連串的檢測數據呈現;人不再是一個整體,而被分割為若干器官和部分。醫學逐漸不再從整體的人的角度觀察患者,日益忽視患者的生活處境和心理狀態,醫學教育面臨著前所未有的難題和挑戰。而醫學院校加強通識教育,對于提升醫學生人文素養和綜合素質,改善醫療環境,改變醫療行業形象具有重要意義。
3.1 轉變教育理念
醫學關乎人的健康,必須以人為本,營造良好的人文環境,使醫學生耳濡目染,提高人文素養,并將其運用到治病救人工作中。這就需要醫學院校轉變教育理念,將醫學與其他學科緊密聯系起來。醫學不是一個獨立王國,不是封閉的知識系統,而是整個人類知識體系的一部分。轉變教育觀念,將人文素養視為醫學生的必備素質,從思想上重視通識教育,營造出讓學生樂于接受通識教育、主動加強通識知識學習的良好氛圍。
3.2 合理設置課程
課堂教學是教育的主要途徑,精心分析論證、合理設置課程,對于實現通識教育的目的至關重要。通識教育主要包括以下課程:人文科學類有哲學、心理學、文學、倫理學、社會學、宗教學、歷史學、地理學、人類學、藝術學等;社會科學類包括法學、政治學、經濟學、教育學、統計學等;自然科學類包括數學、統計學、物理學、天文學、化學等。醫學生專業課程較多,學習任務重,可根據其特點和實際需要,精心選擇應開設的課程。還有一些邊緣、前沿學科,也可根據實際需要適當開設相關課程。
3.3 實行學分制
現在學分制已在各個大學普及,通識教育也占有一定學分。以臺灣為例,一般高校畢業總學分為128分,通識學分28分,占22%;而專業課程學分為100分,占78%。然而,美國大學通識學分大都占30%~40%[2]。應該借鑒國內外大學通識教育經驗,給予通識教育以適當學分。如果有可能,可實行必修學分制,即采用必須自選課等強制形式,要求醫學生必須修夠通識課程學分才可以順利畢業,至于具體課程可以自由選擇。
[1]李曼麗.通識教育——一種大學教育觀[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99.
[2]黃坤錦.大學通識教育的基本理念和課程規劃[J].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06,4(3):35.
G420
A
1671-1246(2014)23-001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