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文俊
〔關鍵詞〕 數學教學;合作學習;組織;要求;指導
〔中圖分類號〕 G623.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4)03—0079—01
新課標指出,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由于每個學生所處的文化環境、家庭背景和自身的思維方式不同,因此開展小組合作學習,能夠實現優勢互補,促進知識的理解,同時還能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有利于學生的個性發展。下面筆者就小組合作學習,談談自己的體會和看法。
一、精心組織
小組合作的學習方式符合學生的心理特點,學生愿意接受,參與的積極性很高。但是,由于低年級學生年齡小、好動,自控能力較差,所以學生合作學習時,教師若組織不好課堂就會出現秩序混亂現象,更不會有好的學習效果。因此,做好組織工作是有效開展小組合作學習的重要前提。具體做法是,先把班內的學生按學習情況以及課堂上的表現每4個人或每6個人分成一組,每個小組中各個層次的學生都有,組長輪流當,每周一換,這樣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責任心與合作意識。由組長對小組活動進行組織和分工,發言要有順序,盡量讓不愛講話的學生先說、多說。當一人發言時其他成員必須認真傾聽,別人講完后再發表自己的觀點。
二、優選內容
如何使小組合作學習不流于形式,真正起到促進學生發展的作用呢?筆者認為選擇活動的內容和確定討論的話題是至關重要的。這就要求教師一方面要認真鉆研教材,把握本節課的重點和難點,并深入了解學生的生活實際;另一方面在課堂教學中,還要注意捕捉學生思維的撞擊點,適時組織學生開展小組學習活動。
比如,學習了“長度單位”后,對物體的長度進行測量時,測量較長物體的長度一個人無法完成,我充分發揮小組合作學習的作用,讓每個小組自主確定要測量的四種物體。一人記錄,兩個人測量,還有一個人監督測量并匯報測量的長度。小組成員合作完成,讓學生體會到與人合作的快樂。
三、明確要求
在每次小組活動之前,教師必須明確提出本次活動的內容和要求,讓學生知道要干什么,并且要求學生聽清楚要求之后才能開始活動。否則就會造成有的學生對教師的要求只聽見了一部分,或者根本什么都沒聽清楚就盲目地圍坐在一起,影響合作學習的效果。
比如,學習“乘法的初步認識”時,在擺圖形之前我提出:“先用你手中的小棒擺出幾個相同的圖形,再和小組的同學一起說一說你擺的是什么圖形,每個圖形用幾根小棒,一共用了多少根小棒”。
四、及時指導
在小組活動期間,教師要進行巡視,對活動中出現的問題及時指導。如有的學生參與不夠積極,有的學生合作不夠友好,有的學生發言時聲音太大影響到了其他組的同學,還有的學生遇到和自己不同的觀點就和別人爭吵,這時我就給予及時的指導,教他們如何與別人溝通:“你可以這樣說,我與你的觀點不同,我是這樣想的或者說我幫你補充一下。”為了培養學生友好合作的意識,在活動中我有意安排了一些針對性的訓練。如,在用小棒擺圖形時,我給每組準備一份小棒,操作時我注意觀察每個人的表現,發現有的小組的學生在爭搶,這些小組在活動時不僅秩序亂而且任務完成得也慢,但是也有幾個組表現得很好,任務完成得很快。這時我就問:“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現象呢?”讓學生進行討論,并且讓表現好的小組說一說他們是怎樣做的。
五、總結評價
每次小組活動之后,教師都要及時進行總結評價,一方面是對小組學習的情況進行總結,讓學生把小組討論的結果進行匯報,觀點可以是自己的也可以是小組的,把小組討論拓展為全班交流,允許學生互相質疑,讓學生在思考和探討中,思維得到充分發展;另一方面,對小組的活動情況進行評價,分階段在小組內對每個同學的表現進行評價,主要從參與是否積極、合作是否友好、工作是否認真負責等方面進行,目的是讓每個學生了解自己在小組活動中的表現。同時在組與組之間進行評比,看一看哪個小組的活動開展得最好,哪個小組的同學最積極主動、團結友好,尤其要特別關注那些在學習上有一定困難的學生,他們是否積極參與。
編輯:謝穎麗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