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愛國
〔關鍵詞〕 高效課堂;目標;自主學
習;合作;學習能力
〔中圖分類號〕 G632.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4)
04—0064—01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進行到今天,高效課堂已是每一個教師孜孜追求的課堂教學的最高境界,在眾多的高效課堂教學模式中,雖然名稱不一,但其本質上有共同的地方。本文對其本質屬性做一簡要闡述。
一、明確的目標
目標是努力的依據。做任何事情只有目標明確,才能按目標的指引沿著正確的方向前進,才能不走彎路,才能做到事半功倍,教學也是如此。如果在課堂上學生清楚要學什么,學到什么程度,教師也明確要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學生和教師都會努力地向著目標的達成前進,課堂上的一切活動都圍繞目標的達成而展開,而伴隨著目標的實現,師生會有成就感,會有一種愉悅的精神體驗,這樣的課堂肯定是高效的。反之,如果沒有明確的目標,師生在課堂上的活動就可能有盲目性,課堂效果就可想而知了。
二、學生自主學習
真正的高效課堂是對傳統教學方式的顛覆,徹底讓學生當主人。把課本知識當成游樂園,教師帶著學生在知識的園地游玩,學生主動學習,在快樂中接受知識。高效課堂來源于對傳統課堂弊病的批判與矯正。傳統課堂可以教育學生,但過于強調教師的“教”勢必弱化學生的“學”,所以傳統課堂大多數學生只是“被教會”而非主動學會。傳統的課堂中,學生不是學習的主人,課堂的主角,發展的主題,學生是比較被動的。真正的高效課堂應充分發揮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教師的作用只是“主導”,應以“學”為主體,“教”為主導。所以,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發揮其學習的主動性,讓學生自主學習是高效課堂的本質之一。
三、合作與探究
新課程倡導的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學習方式,強調了學習和發展的主體是學生,是學生在課堂教學中主體地位的確認和尊重。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學習方式能暴露學生思維,揭示知識的形成過程,在感悟、體驗、發現中使學生主動掌握知識,發展實踐、合作、創新能力,提高學生的科學知識素養。學生在自主探究之后,自主學習而獲得的知識可能并不全面或正確,這就需要在一個相互協作的學習群體中對各自的觀點、假設進行批判性的考察、協商和辯論,使不同的觀點得以交鋒、碰撞,從而加深、補充、修正每個學生對當前問題的理解。這種合作,不僅是為了集思廣益,相互切磋,提高學業成績,更是為了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與行為,形成良好的非認知品質,從而順應教育社會化的需求,培養現代社會所需要的人才。探究學習使學生直接參與質疑問難,探索釋疑,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動探索者,學習過程便是研究過程、創新過程,也是收獲過程。
四、平等與民主
學生能否動起來,民主氛圍是前提,課堂上只有民主才會有自主,有了自主學生才有可能當家作主;與民主相對應的是開放,有了開放才會解放,有了解放才會有潛力的釋放。各種模式中都涉及到合作、展示、生生互動、師生互動等環節,教師和學生平等交流,互相都能做到很好的傾聽,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幫助者,這些都是課堂具有民主氛圍的具體表現。這樣的課堂打破了教師一統課堂,主宰課堂的局面,師生關系變得平等、和諧。學生只有在平等的前提下才能展開自由的想象力,才會有創造力,課堂也才能高效,學生也才能形成學習能力。
五、尊重個體差異
應試教育下的課堂,教師僅僅關注的是學生的分數,僅僅關注的是能給學校和教師帶來“名利”的少數精英學生。按照素質教育的要求,教育的成果不能僅僅反映在少數學生的發展變化上,而是要體現全員參與和全體的進步上,但這種全體的進步并非傳統意義上的片面追求學生的學業成績和升學率,而是更加關注學生的全面發展,關注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關注學生的終身發展,是尊重學生個體差異和滿足不同學生需要的全體發展。
六、科學的評價
“知識的超市、生命的狂歡”是對高效課堂真義的詩意概括。所謂“超市”即體現出知識的豐富和可選擇性。也就是從分層出發,基于學情實施分類,即分層目標、分層學習、分層達標、分層作業。“超市”凸顯出對學生學習主體、學習能力、學習內容、學習方式以及個性的尊重,“狂歡”即“身動”“心動”“神動”,是更加關注學生的學習狀態,把學習氛圍、學習興趣、學習情感當成最主要的評價依據,讓學生的學習“樂在其中”。
編輯:蔡揚宗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