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海魂
[摘 要] 介紹了河北省高等教育的歷史和現狀,并從河北師范大學“大類招生、大類培養、自由轉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實踐經驗出發,闡釋了建設高水平大學的三個理念,即“高等教育辦學要滿足學生的職業發展需求”、“學校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是學生的成長”、“德育為先、能力為重”。
[關鍵詞] 河北省;高等教育;人才培養模式;職業發展需求
[中圖分類號] G64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1005-4634(2014)01-0001-02
首先代表教育廳對教育部學習科學教學指導分委員會第二次工作會議暨全國大學學習科學研究會第十一次年會的召開表示祝賀,借此機會把河北省的高等教育情況及想法與大家交流一下。
河北省與其它省份有許多相同的地方,但也有很多不一樣的地方。河北省環京津,有7200萬人口、18萬平方公里,高等學校在校生110萬,有113所大學,高等教育應該說是一個大省,但是慚愧的是沒有一所教育部直屬高校,沒有985高校,有一所211高校(河北工業大學),不在河北省,在天津。河北省高等教育的這種局面是歷史造成的。最早河北省的省會在保定,后來遷到了天津(在天津待了10年),那時有天津大學和南開大學,如今的河北大學是當初的天津師范大學。后來省會又遷回保定,最后遷到石家莊。河北省的高等學校沒有幾個沒經歷搬遷的。
省委省政府提出建設高水平大學,在這種情況下,河北省的高等教育如何定位、如何發展,我們也在不斷地探索和思考。河北省建設什么樣的高水平大學?我們所說的高水平大學是什么樣的?經過多年的思考和實踐,我們認識到,河北省老百姓認可的、能夠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大學,就是河北省的高水平大學,就是《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提出的衡量高等教育質量的標準:一要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二要適應社會的需要。
這些年,我們也在思考,高等教育為什么把提高質量、改革人才培養模式放在突出地位?這要提到幾本書,第一本書是《教育與國家財富:思考生存》(Thinking for a Living:Education and the Wealth of Nations)。該書出版2個月后,就被《美國新聞與世界報道》列在總統5本必讀書目之一,《華盛頓郵報》報道說,克林頓在競選過程中就要求他的競選班子閱讀此書。這本書講的是整個美國的生產模式都是泰勒模式,學校教育是泰勒模式的復制。但是面向新世紀,教育如何適應新的生產模式的變化是美國新總統面臨的重要問題。第二本書是1972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編寫的《學會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Learning to Be:the World of Education Today and Tomorrow),書里提到“有些社會將要拒絕制度化所產生的教育成果,這在人類歷史上可能是第一次”。第三本書是2005年中國海洋大學出版社的《大學戰略與規劃:美國高等教育管理革命》(Academic Strategy:the Management Revolution in American Higher Education),書里講美國在20世紀80年代經歷了生源下降、財政緊縮,美國專家預測美國1/3的大學將要面臨破產,但是美國的大學沒有破產。第四本書是2012年出版的《第三次工業革命:新經濟模式如何改變世界》(The Third Industrial Revolution:How Lateral Power is Transforming Energy,the Economy,and the World),書里談到以能源革命為中心的第三次工業革命對教育的巨大影響,以及現在MOOC的浪潮等等讓我們深刻感受到這樣的變化。我提到的這四本書,實際上講的就是外部的社會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給我們的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新的挑戰。
我們的教育現在是什么狀況呢,再講一個案例。河北師范大學目前正在推行大類招生、模塊培養、學生自主選專業的試點。學校有4~5萬人,去年第一次選專業,有4個專業幾乎沒有人選。我們與領導和教師進行了深入的交流和分析。第一個專業是“行政與政治學”,學生說公務員考試都沒有這樣的科目;第二個專業是“旅游管理”,旅游是個行業,吃、住、行、游、購、娛、康七要素,我們給誰培養,培養目標不清楚,沒有一個特定的職業領域相連接,學生覺得就業前景不好;第三個專業是“營養與烹飪”,原來是中職專業,但是連中職的專業都沒有,現在本科專業還設置“營養與烹飪”專業?其他幾個專業可能是由于導學沒有做到位,學生不了解。但是,我們也認識到,學生對于專業的選擇是非常理性的,不像我們想象的那樣,凡是學科實力強,師資水平高,就業前景好的專業都是爆滿的。比如考古專業,就只有8名學生選擇,后來又動員了2~3名學生,湊成一個班,并按照研究生模式培養本科的考古專業。
通過這樣的案例我們認識到,現在提高教育教學質量需要做很大的變革,最核心的變革就是理念的變革。概括起來有三方面核心理念,第一個理念是“需求導向”。我們現在的辦學,很多地方還是學科導向、學校導向,還沒有轉到“需求導向”。這個需求導向是什么是需求?是社會需求,是職業或崗位(群)的需求,不是籠統的行業或企業需求;是個人需求,是個人職業發展需求,所以我們的辦學要適應學生職業發展的需求。第二個理念是“學生中心”,學校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是學生成長,“育人為本”最重要的體現在,把學生學習的權利及學生選擇學習方式、選擇專業的權利交給學生。我們做專業綜合改革最重要的就是要把學習的權利還給學生。我們很多教育文本、大綱、培養方案都是給教師和領導看的,我們試點專業首先要做的就是把文件都做成學生能夠看懂、理解的,并通過網絡等方式公布給學生。當然,也不能忽視教師的作用。教師的作用非常重要,特別是教育教學改革,如果沒有教師的參與,教師不成為教學改革的主導者和受益者,改革不會成功。第三個理念“德育為先,能力為重”,不能忽視德育,但是這里主要講能力為重。社會發展這么快,我們高等學校最主要地要培養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適應社會的能力。
這次學習科學教指委和研究會會議研究的問題反映了我們對教育規律的深刻認識,潘懋元先生講高等教育有兩個規律,即內部規律和外部規律,潘先生在他的《潘懋元口述教育史》里說,對于外部關系規律,心中是有數的,至于內部關系規律,心中還沒有數。我想,老先生講的內部規律可能就包括學習科學需要解決的問題,也正是我們要討論的問題。
這次會議在河北召開,對河北是個促進,我這次也是來學習的,謝謝大家給我這個機會做這個報告。
就講到這里,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