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富
《品德與社會》課程是小學中高年級開設的一門綜合課程,旨在培訓學生良好的思想品德,為學生認識社會、適應社會打好基礎,促進學生成長為有愛心、有責任心的合格公民。在教學實踐中,要使小學《品德與社會》學科發揮出應有的教育效果,就需要加強教學方法的改進,增強學生的現場體驗和實踐活動,使小學生在喜愛的、樂于參與的活動中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強化其道德行為和社會責任感。品德與社會教學實踐思想品德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程要求發展學生豐富的內心世界和主體人格,幫助學生參與社會、學習做人。教材內容與學生的生活、社會生產結合十分緊密,對教師課堂教學方法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但目前部分學校中《品德與社會》學科的教學效果并不理想,需要進一步探索有效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
一、影響教學效果的因素
影響《品德與社會》學科教學的因素有很多,最主要的原因是沿用舊的教學方法,采用死記硬背的方式,無法讓學生產生興趣,從而導致學生不重視對此學科的學習。雖然現在有些教師采用分組討論、情境表演等教學方式,但課堂學習時間主要集中于死記硬背,所以達不到好的效果。還有一個主要因素是對這一學科的重視程度不夠。在農村地區,部分學生認為《品德與社會》屬于綜合科目,在學習中不像對語文、數學等那樣重視,對考試也存在僥幸心理,阻礙了教學效果的提高。有的學生家長對這一學科的重視程度也不高,把課后學習的時間主要放在語文、數學等學科上,在家庭輔導上輕描淡寫,也是影響教學效果的一個因素。
二、提高教學實踐性的措施
從《品德與社會》這一學科的教學任務來看,不僅僅是向學生傳播知識和思想品德教育,還包括通過教育來使學生逐漸地認識社會和參與社會,為學會做人、融入社會打基礎。這就需要在《品德與社會》的教學中,打破常規教育方式,引入開放性的教學環境,采用靈活多變的教學方法,綜合調動起影響學生發展的各方面因素。直觀地講,就是把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生活體驗作為教學的依托,引導學生把學習結果延伸到自己實際的生活環境中去,使學習結果能夠得到拓展和遷移,充分調動起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為長期的學習發展提供主觀動力。因此,要從體驗、實踐的角度來思考如何提高《品德與社會》學科教學的實效性。主要措施有三個方面:
1.活用、巧用教材
教師要在認真鉆研教材和“兩綱”的基礎上,科學地確定教學重難點,依據教學任務和教學大綱科學地運用教材,做到有創造性地運用教材。《品德與社會》教材在單元設置中就體現了這一要求,教材每單元下設3~5個主題,各主題下分設三級主題。各單元體例結構包括主題文字、提示語、旁白人物、情境對話、圖片、圖標、學生作品、作品空白框等。這樣的教材編制就充分體現了開放性,給學生開展活動留下了很大的空間。
2.加強學生的現場體驗
本學科的教學要以學生的生活為基礎,關注學生的生活經驗。教學內容的組織應遵循貼近生活、貼近實際、貼近學生的原則,讓學生能夠親身體驗教學內容,增強教學的實踐性和實效性。體驗是指個體通過參與活動和交往實踐,在與客觀事物的相互作用中,獲得直接經驗和感受的心理過程。簡單說就是讓學生親歷親為某件事(包括心理親歷和實踐的親歷親為),獲得真切的感受,從而提高認識,激發情感。可以說,讓學生在體驗中學習,在體驗中思考,在體驗中表達,是增強《品德與社會》學科教學實踐性的有效方法。例如,在進行“我的學校”這一主題教學時,可以組織學生針對自己入學以來看到的、體會到的、經歷過的學校的變化、班級的情況等進行敘述,由教師進行簡要整理、歸類后,可以讓學生觀看發達地區、不發達地區學校的圖片、視頻,進行對比。通過這樣的活動,一方面可以提高學生對所在學校的認識和感情,另一方面也可以了解其他地區學生的生活及學習條件,促使學生從思想上產生共鳴。
3.增加實踐活動的比例
教學中,可以采用生動活潑、形式多樣的教學方法和手段開展教學。積極創設教學情境,讓他們走進生活、走進情境、親自操作、討論交流,用自己的雙手、雙眼、雙耳去獲取實踐中的樂趣,用心去感受品德與社會的關系。如在進行“我生活的社區”這一主題教學時,可以組織學生參觀城市社區和鄉村社區,不僅要讓學生親眼看到、親手摸到、親身用到社區的公共設施和公共服務,還要讓學生了解不同社區的特色和發展,使他們了解公共服務的提供者,尊敬社區服務的提供者,愛惜自己生活的環境。
三、結語
總之,要想增強《品德與社會》學科教學的實效性,就必須從提高教學實踐性上下功夫,充分利用學生活潑好動、充滿好奇心的特性,采用豐富的教學方法,促進學生思想品德的形成。
參考文獻:
[1]陶元紅.品德與社會課堂教學評價的價值取向與實施策略.中小學教材教學,2006,(3).
[2]薛麗華.對小學品德課問題的提出走向高效的幾點建議.學周刊,2012,(9).
[3]高峽,趙亞夫.探索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程的新思路.中國教育學刊,2003,(4).
[4]王文杰.談品德與社會教學課程.吉林教育,2010,(8).
[5]張茂聰.品德與社會課堂教學建構的幾個核心問題.課程·教材·教法,2007,(7).
[6]丁錦宏.公民社會時代學校德育目標的思考.中國德育,2006,(7).
[7]時雅琴,時亞菊.新課程標準下的小學社會課教學.延邊教育學院學報,2006,(8).
[8]肖章梅.挖掘人文性素材培養學生人文精神.科學咨詢,2006,(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