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盼
摘要:高等教育與區域經濟發展相互促進、相互制約。謀求高等教育與區域經濟發展實現互動、雙贏,是全球經濟一體化背景下的客觀要求。針對高等教育與區域經濟互動發展的現狀,提出應產學研結合,創建大學科技園;以區域經濟發展人才需求為導向,調整高等院校辦學定位;發揮高校人才集聚的擴散效應,提升區域創新能力;推動高等院校開展創業教育;服務區域經濟發展。
關鍵詞:高等教育;區域經濟;互動發展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913X(2014)02-0032-02
謀求實現高等教育與區域經濟發展的互動、雙贏,已成為社會經濟發展的客觀要求。高等院校與所在地政府均應以《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為基礎,以區域經濟健康可持續發展為目標,研究探索促進本地區高等教育與區域經濟持久、協調、互動發展的有效對策。
一、高等教育與區域經濟發展的互動關系
(一)高等教育是區域經濟發展的原動力
高等教育作為高智力發展和科技創新的重要發源地,在區域經濟發展過程中的作用日趨重要。[1]按照區域競爭力理論,高等教育是提升國民素質和科技水平的源泉,而國民素質和科技水平又是提升區域競爭力的核心要素。按新增長理論,知識是區域經濟增長的決定性內生變量,知識的積累取決于經濟當事人用于研究與開發、教育與培訓等方面的投資,因此作為知識產生與傳播搖籃的高等教育是區域經濟發展的決定因素。按非均衡增長理論,具有教學、科研、服務三大職能的高等教育,是區域產業結構的主要依托,是實現區域經濟梯度轉移的關鍵所在。
高等教育作為區域經濟發展的原動力,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高等教育為區域經濟的發展提供人力資源保障。人力資源和科技創新是知識經濟時代的兩大支柱,其中人力資源是科技創新的必要條件。高等院校是知識生產、科技創新、文化傳播的重要場所,為區域經濟發展提供了大量的人力、智力和技術資源,促進區域經濟快速發展。
第二,高等教育帶動區域高新技術發展。我國正在探索走新型工業化之路,更加注重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發揮人力資源作用、管理創新與技術進步。世界許多國家選擇在高校集中地區建立高新技術工業園區,大力發展高科技產業,就是要借助區域內高等院校的知識生產、技術創新,管理創新等的優勢,通過人才集聚發揮的擴散效應,帶動區域高新技術的發展,如美國的斯坦福科學工業園(硅谷)、日本的筑波科學城等。
第三,高等教育規模的擴大直接拉動區域經濟發展。一方面,隨著普通高等院校的大規模擴招,高校基礎設施如校舍、食堂、教學樓等的投入也隨之增加,而基建的完成常常就近采購原材料、人工等,能直接促進當地就業、刺激消費,在一定程度拉動區域經濟的發展。[2]另一方面,高校學生消費也是推動區域經濟發展不可忽略的因素。根據教育啟動消費論,隨著高校規模的不斷擴大和個人對高等教育投入的增加,高校學生消費可直接促進當地餐飲、旅游、房地產、商品流通及服務業等的發展,能夠在短期內形成一個巨大的新經濟增長點。
(二)區域經濟是高等教育發展的助推器
區域經濟發展能夠有效推動高等教育發展,是高等教育發展的重要基礎,為其發展提供強有力的財力、物力的支持和保障,直接影響著高校的教育資源、辦學規模、經費投入、就業狀況等。區域經濟發展堪稱高等教育的助推器,具體表現在。
第一,區域經濟發展推動公眾對高等教育的投入。區域經濟發展的水平決定著公眾的經濟實力和居民消費結構與消費水平,也從根本上影響著公眾對教育的投入。研究表明,越是經濟發達的地區,恩格爾系數越小,即居民家庭對教育支出的比重越大。[3]
第二,區域經濟發展促進高校畢業生就業。隨著我國高等教育大幅度擴招,高校畢業生就業難問題愈發突出。區域經濟發展越好,對人才的需求就越大,高校畢業生就業前景也就越好,區域經濟的發展水平已成為高校畢業生就業的重要影響因素。
第三,區域經濟發展拉動高等教育的規模發展。高等教育規模與區域經濟發展水平有著直接關系。區域經濟發展水平高,對人才需求量增加,是高等教育規模擴大的直接誘因。同時,區域經濟的發展使當地政府有能力為高等教育投入更多的財力、物力,進而促進高等教育規模發展。
二、高等教育與區域經濟互動發展中存在的突出問題
(一)缺乏互動發展的平臺保障
一方面,很多高校只重視科學研究,努力提升科研能力,但只停留在調查研究和成果撰寫發表上,缺乏將成果轉化為生產力的意識,很難達到產學研相結合的最佳狀態,科技成果的轉化率過低。另一方面,一些地方政府還沒有搭建與高校進行長期合作的平臺,缺乏互動發展的平臺保障機制,表現為高校與企業只進行一些短期的合作,缺乏具有較強技術含量、深層次的合作項目。
(二)高校人才培養與區域經濟人才需求的矛盾突出
近年來,高等教育規模得到了迅速發展,但辦學質量并未同步提高,表現在高校人才培養與區域經濟人才需求的矛盾依舊突出。一方面,一些高校以“發展為綜合性大學或教學科研型大學”為目標,辦學定位不準確,在人才培養目標、學科專業設置上存在著極大的盲目性和雷同現象。部分高校專業設置過于狹窄或陳舊,導致人才培養與地方經濟建設、社會發展需要不相匹配。另一方面,高校培養的人才實踐能力、創新能力不足,人才整體素質與區域經濟人才需求存在著較大差距,缺乏創造型、應用型人才。
(三)高校推動區域經濟發展的科研資源優勢發揮不充分
據相關統計,目前我國高校科技成果轉化率為8%,高校在推動區域經濟發展過程中未能充分發揮科研資源優勢。科研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的能力低下,制約了高等教育與區域經濟互動發展,其主要原因:一是高校提供的技術成果不夠成熟,缺乏實際的生產工藝試驗和有針對性的工程設計,不能直接用于企業生產;二是有些地方企業對本地高校的科研能力缺乏信任,寧愿尋求區域外重點高校或專業高校為其提供服務,使本地高校的科研成果無法向現實生產力轉化,造成科研資源浪費。
(四)地方政府支持協調作用欠缺
高校主要包括三種形式:中央直屬、中央地方共建、地方院校。地方政府對于前兩種形式的高校較少過問,對于地方院校,由于地方政府財力有限,也無法給其提供充足經費和物質支持,從而制約了高校改革、發展及服務社會,且地方政府對地方高校的協調管理、引導功能滯后。[4]一些地區政府未制定專門的政策,未有效運用經濟杠桿、行政調控等協調途徑,以激勵高校服務于當地經濟建設,從而制約了高等教育與區域經濟的協同互動發展。
三、促進高等教育與區域經濟互動發展的系列對策
(一)產學研結合,創建大學科技園
2013年1月15日,根據科技部、教育部印發的《國家大學科技園認定和管理辦法》(國科發高[2010]628號),從2000年國家啟動建設的首批國家大學科技園到2013年1月已有96家國家大學科技園通過認定。2011年8月發布的《國家大學科技園“十二五”發展規劃綱要》發展目標指出2015年全國大學科技園總數達到200家,國家級大學科技園總數達到100家。[5]
各地區政府應積極鼓勵、引導大學科技園區的建設,鼓勵支持大學科技園的發展規劃與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與地方主導產業相結合,改造傳統產業,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現代服務業等特色產業,使高等教育融入區域經濟發展的整體規劃之中,促進高等教育與區域經濟互動發展。我國已有大學科技園區對區域經濟的發展起到助推作用,為區域經濟發展做出了應有的貢獻。例如,中國光谷,即武漢東湖新技術產業開發區,2012年總收入突破5000億元,工業總產值4100億元,全口徑財政收入達到191億元;中國硅谷,即北京中關村,2012年示范區實現總收入2.5萬億元,高新技術企業增加值超過3600億元,占北京市GDP比重達到20%。
(二)以區域經濟發展人才需求為導向,調整高等院校辦學定位
高等院校應根據自身所處的區域地理環境、區域優勢、民族資源優勢、擁有的辦學資源等條件,準確把握自身定位、明確辦學目標,以區域經濟發展的人才需求為導向,調整和優化學科專業結構,選擇其優勢學科及獨特領域,建設具有區域資源優勢、產業優勢、地緣優勢等學科專業,實現高等院校人才培養與區域經濟發展人才需求的無縫對接。
高校要培養區域經濟發展所需要的各類應用型人才,既要在培養目標與規格選擇上,堅持立足為區域經濟發展、開發地方優勢資源、發展地方支柱產業、服務“三農” 等而培養人才的指導思想;又要加強人才培養的前瞻性預測,培養能夠促進地方經濟外向型發展所需的各類應用型人才,為區域經濟走向全球一體化經濟服務。[6]
(三)發揮高校人才集聚的擴散效應,提升區域創新能力
高校要發揮其科研資源優勢,立足于區域經濟、文化資源的研究與開發,根據區域經濟發展的需求開展應用性研究。一方面,高等院校要積極引導科研團隊立足本地區的生產、生活,將其科研成果迅速應用于生產、生活實踐中,切實增強知識的創造和流動能力,改善技術創新環境,提高區域創新能力。另一方面,政府要引導構建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結合的創新科技體系,大力推進科技成果轉化工程,通過科技開發直接為區域經濟建設服務,打造區域創新發展高地和創新型城市。
(四)推動高等院校開展創業教育,服務區域經濟發展
區域經濟的良好發展離不開創業人才的支持,進而要求高等教育應形成與之要求相適應的人才培養機制。[7]高等院校創業教育與區域經濟的融合程度,決定了高等院校開展創業教育生存與發展的成敗。一方面,各地區政府要繼續推進“十大民生工程”,健全完善城鄉的創業就業服務體系,為大力實施創業帶動就業、多渠道增加就業崗位,創造良好就業、創業環境。[7]另一方面,高等院校應以培養服務區域經濟發展的創業型人才為根本出發點,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和方法,開展創業教育。首先,高等院校應注重提高學生創業意識,強化服務社會經濟的創業思想;其次,高等院校應廣泛采用諸如“挑戰杯”、“創業大賽”等創業人才培養形式,提高學生的創業素質;再次,要強化各種形式的實踐教學環節,充分利用當地創業實訓基地,提高學生創業實踐能力;最后,要強化創業指導專職教師隊伍建設,提高創業教育整體師資水平。
參考文獻:
[1] 李向陽,陳國民.高等教育與區域經濟發展相關性分析[J].湖南科技學院學報,2010,31(9):160-162.
[2] 蔡 娟.略論我國地方院校辦學特色建設與服務地方策略的深度轉向[J].教育與經濟,2010(3):23.
[3] 陳建吉.高等院校服務地方轉型升級:優勢、問題與策略-以區域性中心城市本科高等院校為例[J].當代教育科學,2010(19):57.
[4] 陳蓉蓉,林 雷.地方高等院校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研究綜述[J].經濟師,2009(4):121-123.
[5] 科技部,教育部.國家大學科技園“十二五”發展規劃綱要[R].國科發高[2011]362號,2011(8).
[6] 陳海利,鄒樹梁,王莉芬.地方高等院校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對策研究[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2010(12):149-151.
[7] 彭仲生,陳海利,羅筑華.地方普通高等院校社會服務能力建設[J].中國高等院校科技,2012(Z1):54-55.
[責任編輯:蘭欣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