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旭蘭
(南京森林警察學院學生工作處,江蘇 南京 210023)
警校是一所培養(yǎng)紀律嚴明、整齊劃一、素質過硬的預備警察的學校,警校實行警務化管理也是由公安機關的使命和任務決定的,是培養(yǎng)合格公安專門人才的基本措施之一。筆者作為一名警校學生管理老師,通過班級會議、學生座談、個別訪談、與家長溝通等交流形式調查分析警校學困生的成因,并且針對形成原因探索出一套相對應的策略,以促進學困生的進步和轉化,并借此希望能引起其他教育工作者對學困生群體的關注、關心和愛護,幫助他們脫離困境。
1.社會不良風氣的影響。社會風氣對大學文化建設、青少年的成長以及大學生人格的形成都具有深遠意義。不良社會風氣會使大學生的價值觀、人生觀產生偏離,甚至嚴重影響大學學風。當今社會貪污腐敗和投機暴富現(xiàn)象層出不窮,影響著大學生的思想觀念,并助長其個人主義、拜金主義和利己主義等不健康思想的滋生[1]。意志薄弱的學生會認為警校生活枯燥無味,條件艱苦,最終厭惡學習,或追求享樂,或沉迷于網絡游戲的虛幻世界,總之缺乏理想和目標,學習成績一落千丈。長此以往,道德素質低下,出現(xiàn)逃課曠課、考試作弊等缺乏誠信的行為。
2.生源地的差異。有些警校面向全國招生,生源質量參差不齊,如將西藏、新疆、甘肅等地的教育與江浙一帶學生的教學計劃和內容作統(tǒng)一要求,在英語和高數(shù)等課程上就會形成差距,導致這些學生想學也趕不上。還有一些少數(shù)民族學生由于基礎教育、語言基礎薄弱等客觀因素,也導致教師對少數(shù)民族大學生的授課質量受到影響。
3.校園學習氛圍的感染。大學校園不但擁有豐富的教育資源和濃厚的學術氛圍,還是啟發(fā)學生創(chuàng)新思想和培養(yǎng)創(chuàng)新人才的天然載體[2]。好的校園環(huán)境能感染帶動學生努力進取,始終保持積極上進的態(tài)度,不良的校園風氣會對學生的思想觀念產生重大沖擊,必然對學生的學習產生巨大負面效應。
4.警務化管理制度的不適應。警校的管理與普通高校最大的區(qū)別在于警務化管理。警校安排了井然有序的早操、課前課后集隊,嚴格的內務標準和高標準、高強度的隊列訓練,大量的基礎體能、警務搏擊、查緝戰(zhàn)術等警體課程[3],如果不能合理地安排作息時間,在文化課堂上會因為休息不夠而精力不足,課堂效率降低,影響學習成績。警校實行封閉式管理模式,學生在校期間有事務必請假外出,其余時間都在教室、寢室、食堂。因此,警校學生學習時間相對緊張,長期處于學習和訓練的高壓狀態(tài)之下,容易使他們產生疲勞感,適應環(huán)境能力較差的學生在學習上就不會取得預期的學習效果。
5.家庭環(huán)境的影響。家庭環(huán)境的影響、家庭教育行為不當以及家庭不和睦而導致學生學習困難的現(xiàn)象也不容忽視。有些家長過分寵愛和遷就子女,致使學生產生惰性心理,養(yǎng)成學習怕吃苦的壞習慣;有些學生受家庭環(huán)境困擾如父母不和或離異,或失去雙親,心靈上遭受家庭破裂的嚴重創(chuàng)傷,學習上得不到父母的督促和教導,生活上沒有父愛和母愛的關心,容易形成自卑、自閉心理,較少與老師、同學溝通,對未來失去信心,從此一蹶不振;有些父母由于自身文化知識水平的限制,對子女的教育方式也會存在不當,學生在思想上得不到正確的引導。
1.學習能力的差異。學習能力本身是一個結構復雜、多維度、多層次的心理現(xiàn)象。從心理過程來看,學習能力不僅包括傳統(tǒng)主要的認知過程,還應該包括操作和控制等因素;從系統(tǒng)的觀點來看,學習能力是直接影響學生學習效率和完成各項學業(yè)任務的個性心理特征[4]。很多專家學者研究表明,目前學生學習能力普遍不是很好,知識獲得與應用能力、學習過程自我監(jiān)控能力、學習資源管理與應用能力都只是處于中等水平,仍有很大的發(fā)展空間。如何讓大學生“學會學習”成為高等教育改革所面臨的重要課題。
2.學習目標不明確。要想產生強烈的學習欲望,保持高度的學習自覺性,必須樹立明確的學習目標。目前警校學生的就業(yè)率要高于其他高校,很多學生認為考入警校無需努力學習,只要公務員考試通過,這種消極的想法如果得不到正確引導,會讓使學生進入警校后沒有完整的學業(yè)規(guī)劃,處于被動學習狀態(tài)。還有部分學生成天處于迷茫狀態(tài),認為學習成績好也未必分到好工作,導致學習氣氛不濃,學風下降。大學生只有解決好學習目標問題,對一名合格的人民警察需要儲備的知識和技能有所認識,才會有強勁的學習動力,立志成為一名高素質的人民警察。
3.學習方法不恰當。一名學習成績優(yōu)異的學生不僅有過人的智力水平,學習方法也至關重要。大學的學習任務和高中相比,學科種類多樣、任務繁重、知識普及范圍廣,老師授課方法由悉心講解和督促轉化為讓學生自主安排學習,由題海戰(zhàn)術轉化為理解為主的方式。正確的學習方法對于提高學習成績和培養(yǎng)具有自學能力與創(chuàng)造精神的新型人才有重大意義。新生入校如果不及時調整學習方法,探索一套適合警校學生的學習方法,就容易導致學習困難。
4.警察職業(yè)認識不夠。人民警察職業(yè)是神圣的,擔負著維護國家安全,維持社會穩(wěn)定,保護人民財產安全,預防、制止和懲罰違法犯罪活動的重要職責[5]。警察在日常的執(zhí)法辦案過程中,除了具備過硬的政治素質,還需具備良好的業(yè)務素質。公安執(zhí)法是一個具有嚴密性的社會工程,只有具備廣博的知識和較高的業(yè)務能力,才能正確認識紛繁復雜的社會現(xiàn)象。因此,警校學員在校期間不但要認真學習公安專業(yè)知識、法律知識,保證執(zhí)法水平和辦案質量,還要關心政治,認真學習馬列著作,跟上時代的步伐。
做好學困生的轉化和進步工作是每一位教育教學工作者義不容辭的重要職責。應從學校、家長、教師及同學四個主體出發(fā),制定出一套適合警校學困生進步轉化的策略。
警校是培養(yǎng)高素質人民警察的高等學府,學校應發(fā)揮制度的導向作用,制定高效率的幫扶政策,從宏觀上為學困生創(chuàng)造有利于學習的大環(huán)境,堅持環(huán)境育人,為學困生轉化和進步提供良好的校園氛圍。首先,要求全體教職員工認識到學困生轉化和進步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且把它作為學校學風建設的重要環(huán)節(jié)來抓,要求全體教育教學工作者對學困生給予高度重視,制定細致、貼合警校實際的幫扶措施;其次,充分發(fā)揮教務處、學生處、系部等部門的能動作用,在警校校園內開展健康積極的文體活動,提倡正面引導學生,排除外界不正之風,合理安排教學計劃,對少數(shù)民族同學的英語、高數(shù)課程分層次教學或開辦補習班;再次,完善警務化管理制度,狠抓集隊、內務質量的同時,合理制定學生作息時間,讓學生有一定的時間休息調整,保持良好的身體狀況和精力進行學習;然后,組織部門負責人就學困生幫扶問題展開討論,召開學管老師、專業(yè)任課老師與學困生的座談會,掌握學困生思想動態(tài),了解學習困難原因;最后,建立完善的學困生轉化工作制度,詳細掌握學困生個人信息和學習情況資料,落實到個人,跟蹤調查幫扶效果,規(guī)范學困生轉化教育的管理,使學困生轉化工作更加科學、系統(tǒng)、正規(guī)[6]。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課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家庭環(huán)境和家庭教育的質量對孩子的成長具有決定性作用。父母不光在物質上給孩子提供保障,更要給孩子提供良好的家庭環(huán)境,父母之間要和諧共處,盡量避免給孩子造成心靈的傷害。在警務化管理制度的約束下,很多警校學生因外界誘惑或自律性差,容易貪玩不學,導致成績落后。家長不能因為警校封閉式管理,孩子回家次數(shù)少而忽略與孩子交流在校表現(xiàn)和學習情況,應鼓勵孩子不要因為成績落后而氣餒,激勵他們發(fā)奮圖強,勇于超越自我。學困生的進步和轉化是一項復雜的系統(tǒng)工程,而教育更多的是與學生、家長心與心的溝通。因此,在幫助學困生轉化過程中,家長與教師密切合作至關重要,教師要認真整理學困生資料,主動和家長取得聯(lián)系,不斷反饋學生在校表現(xiàn)和學習情況,積極配合家長,對癥下藥,共同完成對學困生的成長和進步教育。并幫助學生明確學習目標,培養(yǎng)學習興趣,利用學校有利的教學資源使其獲得進步和提升。
職業(yè)道德素養(yǎng)水平是衡量教師的重要標尺之一,教師自身的業(yè)務能力與職業(yè)素養(yǎng)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學生的學習和人格的形成[7]。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師必須熱愛教育事業(yè),熱愛學生。中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過“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警校的學生管理教師與學生緊密接觸,他們負責出操、集隊、內務的檢查工作和學生的日常管理工作,長時間的朝夕相處會和學生產生濃厚的師生情誼,愛是醫(yī)治靈魂最佳的藥劑,管理老師應用愛感化學習落后學生,呵護學生,幫助學生指出自身不足和努力的方向,讓學生在警校這樣紀律嚴明的大家庭里感受到老師的關懷和溫暖。另外,老師還要尊重這部分學生。學習成績不良的學生很多時候會受到周圍人的批評和諷刺,不管是教育還是教學,老師都要看到他們身上的閃光點,采取激勵的措施,給予他們思想上積極正確的引導,避免社會不良風氣的影響,真心誠意地針對學困生的個性特點尋找恰當?shù)姆椒ǎㄟ^任課教師、家長、同學幫助其樹立學習的信心,尋找到有效的學習方法,促進其進步和轉化。
警校的警務化管理更加注重學生集體主義和團隊意識的培養(yǎng),管理教師應善于培養(yǎng)班干部的團隊意識和為同學服務的思想,提倡共同進步思想,注重班干部能力的培養(yǎng),強化班風、學風建設。教師應將成績優(yōu)異、人際溝通能力強且具有責任心的學生干部或黨員作為標桿,樹立典型,確定為幫扶人,與學困生組成一對一的捆綁式學習生活模式。應建立起幫扶人的基本材料,如掛科情況、困難學科統(tǒng)計等。幫扶人應根據幫扶對象的實際情況制定幫扶計劃,記錄和反饋幫扶對象階段性的學習效果。幫扶組成員還應包括任課教師、管理老師和家長,通過多方面的了解和鼓勵幫扶對象,激發(fā)他們的學習生活熱情,建立自控模式。每學期對幫扶成效進行統(tǒng)計,對進步最大、改進成績最突出的學生進行表揚,并樹立進步典型,使學生感受到身邊榜樣的鼓舞,更加堅定他們的學習信心。
[1]代永建.當前高校學風建設若干問題淺析[J].科技信息,2010,(34).
[2]官天娥.高校校園文化環(huán)境的育人功能探析[D].西安:西南政法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0.
[3]滿炫.淺論公安院校警務化管理的創(chuàng)新[J].科技資訊,2009,(33).
[4]楊海清,施福新.重視和發(fā)展學生的學習能力[J].中國職業(yè)技術教育,2002,(3).
[5]王占軍.試論警察職業(yè)素質培養(yǎng)[J].武漢公安干部學院學報,2009,(2).
[6]劉紅波,趙進,歐陽九根.學習困難學生幫扶工作研究[J].中國成人教育,2008,(9).
[7]孫麗娜.淺談教師的職業(yè)素養(yǎng)[J].科技信息,20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