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蓮英
摘 要:創新是知識經濟發展的驅動力,創新人才的培養,需要靠現代教育理念指導下的創新教育。因此,創新教育強調了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應以正確的質量觀培養學生學習語文的能力和素質,應以現代的教學方法教會學生學習語文。
關鍵詞:知識經濟;創新教育;語文教學
21世紀的教育,教師應是知識的傳播者,自古名師出高徒。教師要具備“扎實的知識功底、過硬的教學能力、勤懇的教學態度、科學的教學方法”。這就要求教師要不斷地學習,更新知識,才能與時俱進,滿足求知欲旺盛的學生的需求,以淵博學識和專業水準培養學生勇于探索、勇于創新的開辟精神,激起學生的學習愛好和動力,給人生奠定堅實的知識根底,為夢想插上知識的翅膀。
創新是知識經濟發展的驅動力,創新人才的培養要靠現代教育理念指導下的創新教育,中國進入新世紀以來,文學迅速發展,沖向并匯入世界文學大潮,顯示出開放性、多元性的特點,從發展的眼光看,它顯示了中國教育的新生和活力,我們語文教學也相應地要改革、發展。語文這門學科又是各學科的基礎,堅持在素質教育的實踐中,打破現在仍是相當“傳統”的舊教育,興起創新教育的教育理念,尤為重要。在這我就近幾年來的教學實踐來談談幾點看法:
一、創新教育強調了學生是學習知識的主人
讓學生覺得自己學習是主動的、積極的,起主導作用,教師在其中起輔助作用。課堂上應給學生營造一種活潑和諧的學習氣氛,教師要給學生樹立自主學習的意識,指導語文課堂教學,直接影響教學效果,讓學生能夠以積極樂觀的眼光和態度去對待學習,
堅信每個學生都有可塑性,都是可以成才的。教師要在課堂教學中營造一種活潑和諧的學習氛圍,讓學生在愉快的學習氛圍中獲得知識,掌握運用新知識的能力。教學實踐中做法如下:
1.對學生口頭表達能力的培養。每次上新課之前輪流讓兩位學生自己查找一篇自己喜歡的短文,上臺口述短文的內容,控制時間,每人只用2分鐘,兩位學生口述后,請下面的學生舉手,對口述的內容加以點評。點評的學生,主要是針對口述的內容,口述者的口語、儀態、表情等進行,時間也是2分鐘的評論。這樣,學生既受到了口頭語言表達能力的訓練,又鍛煉了膽量,為學生創造了一次能表現自己的機會,并從中發現自己的不足。平等對待每一個學生,用欣賞增強學生的信心,用信任樹立學生自尊,讓所有學生都享受成功的喜悅,這樣就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了他們的求知欲,教師也就很自然地把課本的新課滲透進這個氛圍中,達到了最佳的教學效果。
2.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與德育,給學生講述一些美學理論,以達到知行統一的目的。比如,《春》這一課中,讓學生反復朗讀,感受那種自然景物的美,激起學生對自然環境保護的意識,而講授《福樓拜家的星期日》是教學生懂得交友,《小松鼠》是講社會美德,要讓學生在對課文作品分析理解的同時,認識每一種具體的美,如
音樂的美、結構的美、內容的美、藝術的美等,要結合教師講評提高鑒賞美的能力,進而創造美。
3.在教學過程中要緊扣學生的心理特征,抓住教材的引發點,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如說明文,一般段平實,教起來興味不濃,像《統籌方法》這篇文章是一篇科技知識說明文,如按常規教法,學生就會覺得平淡無味,而如果教師先舉生動有趣的實例,說明“統籌方法”在實際中的妙用,就會大大激發學生的好奇感,創設學習該文的良好氣氛,整個教學過程就會顯得輕松。在上課前先講孫臏為大將,田忌謀劃與齊威王賽馬的故事。田忌馬大王各有上、中、下等馬各一匹,但他的每一等馬均遜于大王的同等馬,由于孫臏運用了“統籌方法”終于以三戰二勝一負的成績贏了齊威王。講完之后,又請學生運用箭頭圖表示這次比賽輸贏情況,結果學生聽完這個故事之后,紛紛筆畫,對“統籌方法”大感興趣,學習情緒被激發開來,整個教學處于熱烈的氣氛中,學習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4.堅持對課文中的重點、難點討論制。在教學過程中真正做到以學生為中心,通過課前預習、加強朗讀、問題情境、自主討論、課堂操作進行知識的教學,使學生在掌握知識的同時,自學能力獲得顯著的提高。要學生在預習課文時,自己查字典、詞典、自行解決字詞的讀音、釋義及用法,做到能通順閱讀文章、了解大意,提高自行解決問題的能力,對不同文體文章采用不同的閱讀方法,對于詩詞,強化語感、培養悟性、通過積淀一定數量文質兼關的名篇使學生具有書卷氣,這可以成為學生一生的文化“功底”,提高一代人的文化素質。對于說明文,先讓學生自己去查資料,了解其他有關方面情況,再來閱讀課文,這就容易把握課文內容,對于議論文,先讓學生看課文,引發感想,談體會和理解。還可以布置一些值得爭議的問題,讓學生談觀點,并促進學生閱讀課外書籍,從中找到有力、充足的論據,然后開展學生間的辯論,加強對文體的理解和學習,以及帶來思想認識上的飛躍。
二、創新教育應以正確的質量觀培養學生學習語文的能力和素質
傳統的教學是比較著重課本的知識的傳授,一般也只能拿學生成績的多少來衡量教學質量的優劣,在這質量觀的指揮棒下,教師也就只注重課本知識的傳授,學生按教師傳授的課本知識的掌握知識的多少來衡量質量,而不要求從學習的能力和素質的角度來衡量質量。只有教學質量觀才會對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給予高度重視,語文教學在這種質量觀的指導下,在重視課文知識傳授的同時,重視對學生的學習能力和素質的培養,
以適應21世紀對人才的要求。具體做法如下:
1.從學生學習的差異性出發,營造了富有變化的能夠激發學習興趣的氛圍,才能推動其求知欲,發展其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創新意識,不能只靠教師的講述來啟發,要注重營造創新氛圍。精講多練,激勵學生的創新思維,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鼓勵學生進行小實驗、小發明、小創造,如,在教學《中國石拱橋》一課時,讓學生課前收集好中國的各種橋梁圖片,讓學生給圖片上的橋進行歸類,并說出各種橋梁的歷史和橋結構特點及不足。由課內延伸到讓學生自己去設計一座自己心目中理想的橋,然后加以點評,這樣既能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能從中挖掘他們創新意識的潛能。
2.鼓勵學生大膽地提出問題,讓學生在質疑中提高學習能力和素質。學生能夠大膽提出問題的能力,其實就是他們自學能力和理解能力的顯現。學生質疑能力的深淺,其實反映了他們鉆研新知識的表現程度,課堂上,教師要做好示范,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提出、分析和解決問題,要做到立場觀點正確鮮明、思路清晰條理、方法科學得當,語言準確生動。如,學習《白楊禮贊》一課,就可以提出一系列問題:找資料了解白楊樹是一種怎樣的樹?它生長在哪里?生長環境怎樣?找詞典了解“禮贊”是什么意思?結合課文閱讀文中描寫白楊樹精彩片段的地方,理解作者為什么要禮贊它?文章采用的表現手法有哪些?作用何在?這當中,如果學生提出了獨到的有新意的問題,要給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勵。這樣學生不僅拓寬了知識面,又能充分調動學習的積極性,還能讓教師和學生之間關系更加密切,從而營造了和諧、生動的學習氛圍。
3.訓練學生大膽的想象力,提出自己延伸課內知識的問題,提高學生辯證分析問題的能力,從而引發學生的閃光點。可以提出一些能引起爭議的問題,甚至是已成為定論的問題進行討論,積
極思索、觸發靈感、集思廣益,從而獲得較多的創造設想。如,上《電子計算機的多種功能》一課時,就可以引發到現實生活中來。例如,有些學生由于受許多大中專生走出校門仍無分配的表面現象所影響,產生了讀書無用論的思想,產生厭學的情緒,針對這種不良的現象,提出了“讀書到底有沒有用”的問題,讓學生積極思考,互相討論,最后學生明確目標。還可以對學生的想象能力進行培養。想象是創造的源泉,培養學生想象力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最常用、最有效的一種方法,比如,《故鄉》水生和宏兒以后的生活情況怎樣?關系怎樣?請你想象一下,并把你的想象內容告訴人家。可以說,沒有想象就沒有發明創造,培養想象能力是培養創新能力的前提條件。
三、創新教育應以現代的教學方法教會學生學習語文
現代教育思想是突出學生在動手能力和動筆能力相結合,調動學生內存的能力,認真把握學生主體性的表現形式。想方設法為學生構建學習活動的空間,培育學習的能力。從不同的教學對象的特點出發,可以選用以下幾種不同的教學方法。
1.互動法。課堂上利用多媒體播放一些學生關注的一些網絡語言,吸引他們對學習新課的興趣,鼓勵他們質疑問題,發表不同的見解,使學生的聰明才智充分發揮出來,教師可以利用導讀方法來啟發誘導學生把握方向,認真鉆研,主動探求,自主學習,自獲結論,逐步減少對學生學習的控制,這樣才能逐步發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獨立性和創造性。
2.動手法。在訓練寫作時,寫一篇說明文,學生如果沒有真實的素材,就寫不出好文章,要想提高學生的寫作靈感,在寫作之前,帶學生去參觀手工制茶的整個過程,學生親臨之后,個個躍躍欲試,思維頓時就非常敏捷,寫作訓練會順利地完成,達到了創新能力的培養效果。
3.歸類法。同類型的幾篇文章作比較教學,比如,《皇帝的新裝》《變色龍》《故鄉》等,課文中的人物進行對比來教學,讓學生在閱讀比較中獲得人物形象。
4.圖示法。借助多媒體這一教學工具,用不同的符號,用圖表示出來。特別是課文中的一些問題,讓學生一一提出來,然后一一解答。用這種教學方法,大大縮短授課的時間,增加課堂教學容量,而且能啟迪思維,形成條理清晰的整體形象。
此外,在語文教學中有意地培養學生觀察能力、分析能力、推理能力、辯證批判思維能力、動手能力等,都有助于教師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
總之,語文教學中要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要以培養學生個性,開發學生的能力為前提,進行多樣化、開放性的教學,重視學生學習過程,注重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創新能力,啟發學生獨立謀求解決問題的多種途徑和方法,我想,只有這樣,才能培養和造就高素質的創新人才,才能在知識經濟時代不會落
伍,不被淘汰,促進教育教學的不斷深入,為21世紀多輸送創新人才。
參考文獻:
張祥明,林錦繡.當代教育學概論[M].海風出版社,2006-01.
編輯 謝尾合